台灣第一位地質學者 林朝棨教授 台北東門長老教會長老/江淑文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3-04-08 17:42
林朝棨教授(1910.5.26-1985.7.4)是台灣第一位地質學者,一生的研究對台灣有許多重大貢獻,但為人謙遜溫和,市面上幾乎沒有特別介紹林朝棨先生的專書,美好腳蹤29《舅公的寶貝 地質學家林朝棨的故事》以繪本的角度,引領大家來了解他。
文字作者吳國洋的故事文中的主述者,出自林朝棨家族的第三代晚輩,一對要稱呼林朝棨舅公的姊弟,也就是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的陳詠文、陳東杰姊弟。以他們的童年回憶為故事主軸,他們的阿嬤是林朝棨的姊姊(林瓊仙,畫家廖繼春的夫人)。詠文現旅居國外,為人妻、母、師表,網路世界讓我們可以與她連結,透過視訊,談起這位謙遜溫和的舅公-林朝棨先生,兒時回憶如湧泉般的奔放,給了足夠的訊息和故事,可以發展出這本繪本的故事。
透過繪本中小女孩的眼睛,我們有機會一窺林朝棨先生的故居。故事中,略略呈現林朝棨先生的特質,例如:博學、聯想力、細心、研究的熱情、忍耐......。林朝棨為何會長期受腿痛的折磨,都與他過於集中精力於研究,在戶外田野調查時,不管春夏秋冬,直接穿著鞋襪就涉溪過河,不等鞋襪褲管是否乾了,繼續前進,以致引起關節疾病,影響到他的老年生活。
這是繪者高齊駿與編輯團隊合作的第二本繪本,他說:「這次的創作,我嘗試加入了更多的顏色,讓故事中每個畫面都擁有生命感,謹慎拿捏得加入顏色,在鉛筆的炭色與水彩的彩度中取得平衡,用溫潤的彩度搭配柔和的明暗,企圖呈現出林朝棨對研究的堅持與對家人的溫柔。」是嶄新創作過程與經驗。齊駿也從文字作者吳國洋的身體不便,克服口語上無法用通順的對話來表達,但在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他用心寫出的文字,身體的不便並沒有阻礙國洋創作的能量,文字作者與圖會創作者兩人,也在比手畫腳的肢體語言間互相鼓勵繼續創作。
特別感謝林朝棨的小兒子林恩朋長老和外甥女廖敏惠姊妹(詠文的媽媽)為故事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從林恩朋與編輯群、作者、繪者的分享中,家常閒聊般的話題,自然流露地給創作者許多幫助,讓林朝棨先生那些遙不可及的偉大事蹟、重大發現,變得那麼可親。我們也從他的分享當中,知道林朝棨的教會生活,及夫人吳嫣嫣女士對他一生的輔佐與照顧。敏惠姊提及自己小時候常去三舅家,看到待人親切,將自己的家開放成為會友聚會的埸所。家裏的鋼琴是隨時讓需要練琴的人借彈,尤其是對考音樂系需要用琴的學生。「省自己,慷慨別人的好舅舅。」這是敏惠姊對舅舅的形容。連遼朝起的大姊林瓊仙都會念他,説他把自己的家開放給所有的人,自己的小孩都沒有安靜念書的地方。
在與林恩朋幾次談話中,他對生活的執著、對生命的熱誠,除了不斷運動之外,仍然每日勤寫文章與日記,將自己的心思記錄下來,感動了齊駿,讓齊駿用更專注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創作。
怎樣把一位研究化石、地質的學者能讓讀者們感興趣、願意進入他的研究世界、了解台灣這塊土地。尤其是故事文的作者幾次的提案故事內容,一再嘗試與摸索後,未能被顧問與編輯群接受,最後在主編江淑文的建議與協助下,從與林朝棨有實際互動的家族後輩著手,聯繫上小姊弟中的姊姊陳詠文,協助作者進入故事的切入點。顧問張淑瓊老師認為,這一次林朝棨的故事從傳記人物親近的後輩角度切入,不只是故事文的作者和繪者,對整個團隊而言,最特別的是需要練習拿捏文圖在真實性和故事性之間的平衡。也因此,這次無論文字或是圖像都經過多次的討論調整磨合,來回確認細節。對團隊而言,又是一次很好的磨練過程。
兩位美術顧問蔡兆倫與陳嘉鈴也使出看家本領,協助繪者完成圖畫書繪圖部分,從草稿到彩圖完成,經過多次修改,尤其齊駿是手繪作品,難度更高。在手繪插圖的修改完成後,後期製作結合電腦統整背景顏色與鉛筆色調,呈現加倍的效果,也保持了手繪的趣味性與精緻度,最後完稿令人滿意,繪者認真的態度也獲得大家一致讚賞。當然,要感謝執編張倍萁的耐心與協調,謝謝葛雲的精心修圖與調色,著實是考驗美編功力的一本繪本,恭喜她完成一本高水準的繪本完稿。
為了重現林朝棨先生當初發現八仙洞和林朝棨煙管蝸牛的不容易,作者吳國洋特地走訪台東,實際感受遼闊天地、無邊美景。八仙洞很大大倒不容易發現深藏於其中的史前化石;林朝棨煙管蝸牛是幾乎小到不可能察覺,但都在林朝棨的精銳、專業的眼光下,重現、被發現。在繪本中,小女孩帶著我們在舅公家探險尋寶。實際上,林朝棨先生本人是台灣地質學最大的珍寶。
本書紙本部分提供華、英與兩種版本,有聲書則有台華英三種語言,可掃描本書版權頁上的QRcode,或是輸入關鍵字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前往網站收聽。
文字作者吳國洋的故事文中的主述者,出自林朝棨家族的第三代晚輩,一對要稱呼林朝棨舅公的姊弟,也就是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的陳詠文、陳東杰姊弟。以他們的童年回憶為故事主軸,他們的阿嬤是林朝棨的姊姊(林瓊仙,畫家廖繼春的夫人)。詠文現旅居國外,為人妻、母、師表,網路世界讓我們可以與她連結,透過視訊,談起這位謙遜溫和的舅公-林朝棨先生,兒時回憶如湧泉般的奔放,給了足夠的訊息和故事,可以發展出這本繪本的故事。
透過繪本中小女孩的眼睛,我們有機會一窺林朝棨先生的故居。故事中,略略呈現林朝棨先生的特質,例如:博學、聯想力、細心、研究的熱情、忍耐......。林朝棨為何會長期受腿痛的折磨,都與他過於集中精力於研究,在戶外田野調查時,不管春夏秋冬,直接穿著鞋襪就涉溪過河,不等鞋襪褲管是否乾了,繼續前進,以致引起關節疾病,影響到他的老年生活。
這是繪者高齊駿與編輯團隊合作的第二本繪本,他說:「這次的創作,我嘗試加入了更多的顏色,讓故事中每個畫面都擁有生命感,謹慎拿捏得加入顏色,在鉛筆的炭色與水彩的彩度中取得平衡,用溫潤的彩度搭配柔和的明暗,企圖呈現出林朝棨對研究的堅持與對家人的溫柔。」是嶄新創作過程與經驗。齊駿也從文字作者吳國洋的身體不便,克服口語上無法用通順的對話來表達,但在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他用心寫出的文字,身體的不便並沒有阻礙國洋創作的能量,文字作者與圖會創作者兩人,也在比手畫腳的肢體語言間互相鼓勵繼續創作。
特別感謝林朝棨的小兒子林恩朋長老和外甥女廖敏惠姊妹(詠文的媽媽)為故事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從林恩朋與編輯群、作者、繪者的分享中,家常閒聊般的話題,自然流露地給創作者許多幫助,讓林朝棨先生那些遙不可及的偉大事蹟、重大發現,變得那麼可親。我們也從他的分享當中,知道林朝棨的教會生活,及夫人吳嫣嫣女士對他一生的輔佐與照顧。敏惠姊提及自己小時候常去三舅家,看到待人親切,將自己的家開放成為會友聚會的埸所。家裏的鋼琴是隨時讓需要練琴的人借彈,尤其是對考音樂系需要用琴的學生。「省自己,慷慨別人的好舅舅。」這是敏惠姊對舅舅的形容。連遼朝起的大姊林瓊仙都會念他,説他把自己的家開放給所有的人,自己的小孩都沒有安靜念書的地方。
在與林恩朋幾次談話中,他對生活的執著、對生命的熱誠,除了不斷運動之外,仍然每日勤寫文章與日記,將自己的心思記錄下來,感動了齊駿,讓齊駿用更專注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創作。
怎樣把一位研究化石、地質的學者能讓讀者們感興趣、願意進入他的研究世界、了解台灣這塊土地。尤其是故事文的作者幾次的提案故事內容,一再嘗試與摸索後,未能被顧問與編輯群接受,最後在主編江淑文的建議與協助下,從與林朝棨有實際互動的家族後輩著手,聯繫上小姊弟中的姊姊陳詠文,協助作者進入故事的切入點。顧問張淑瓊老師認為,這一次林朝棨的故事從傳記人物親近的後輩角度切入,不只是故事文的作者和繪者,對整個團隊而言,最特別的是需要練習拿捏文圖在真實性和故事性之間的平衡。也因此,這次無論文字或是圖像都經過多次的討論調整磨合,來回確認細節。對團隊而言,又是一次很好的磨練過程。
兩位美術顧問蔡兆倫與陳嘉鈴也使出看家本領,協助繪者完成圖畫書繪圖部分,從草稿到彩圖完成,經過多次修改,尤其齊駿是手繪作品,難度更高。在手繪插圖的修改完成後,後期製作結合電腦統整背景顏色與鉛筆色調,呈現加倍的效果,也保持了手繪的趣味性與精緻度,最後完稿令人滿意,繪者認真的態度也獲得大家一致讚賞。當然,要感謝執編張倍萁的耐心與協調,謝謝葛雲的精心修圖與調色,著實是考驗美編功力的一本繪本,恭喜她完成一本高水準的繪本完稿。
為了重現林朝棨先生當初發現八仙洞和林朝棨煙管蝸牛的不容易,作者吳國洋特地走訪台東,實際感受遼闊天地、無邊美景。八仙洞很大大倒不容易發現深藏於其中的史前化石;林朝棨煙管蝸牛是幾乎小到不可能察覺,但都在林朝棨的精銳、專業的眼光下,重現、被發現。在繪本中,小女孩帶著我們在舅公家探險尋寶。實際上,林朝棨先生本人是台灣地質學最大的珍寶。
本書紙本部分提供華、英與兩種版本,有聲書則有台華英三種語言,可掃描本書版權頁上的QRcode,或是輸入關鍵字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前往網站收聽。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