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畢嘉士 《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畢嘉士醫師的故事》新書介紹文

美好腳蹤系列第28本,《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畢嘉士醫師的故事》新書出版。

這是繼徐賓諾與紀歐惠之後,我們介紹的第三位挪威協力會來台服務的宣教師,畢嘉士醫師(1926-2019)

畢嘉士曾在自己的口述自傳中說過,「事實上,我真的不是一個英雄,我有我的短處,這一生中我做過的傻事也不少。」但是他一生的經歷,秉持著--依靠上主,沒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事--的信念,在台灣南部尤其是屏東高雄地區,成就許多大事,成為美好的見證。

畢嘉士的成長過程中,家裡的生活一部分是靠社會福利救濟,但是他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畢嘉士從小成績就很好,立志當醫生。他當醫生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是他受挪威協力會派出去的宣教師的影響,要用醫療宣教的方式,奉獻自己、幫助別人。

1954年,畢嘉士接受挪威協力差會差派,和新婚妻子來台灣,先在北部的樂生療養院服務,醫治痲瘋病人。接著來到台灣南部,在高雄成立「特別皮膚科診所」,四處尋找更多的痲瘋病人,勸他們出來就醫。

畢嘉士醫師來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前身「基督教診所」服務,經常利用週末假日,和傅德蘭醫師帶著醫護人員,分別前往屏東的霧台鄉、好茶村、牡丹鄉山上,進行巡迴醫療,有重症病患必須送下山就醫,他會背著病人下山,有不少病人得了肺結核,畢嘉士一點都不在意自己會被傳染。

當時在原住民部落發生大規模的麻疹疫情,他到美軍聚集的酒吧,找到駐紮在屏東機場的軍官,請他們派出運輸直升機幫忙,把數百位染病的原住民載下山打盤尼西林、接受醫療,才控制住部落中的麻疹傳染。

畢嘉士發現許多兒童染肺結核,因為沒錢治病而去世,他創辦結核病童療養院來照顧他們。1960年代,台灣爆發一波的小兒麻痺症,許多染疫的小孩被關在家裡,大多只能在地上爬行,畢嘉士拜託這些病童的家長,讓他把孩子們抱回去照顧,肺結核療養院後來也兼收小兒麻痺病童,後來改名勝利之家。

繪本故事文作者江淑文、藝術顧問陳嘉鈴,兩次前往屏東基督教醫院、勝利之家拜訪,親身體會醫院與機構一路走來的歷史感,然後決定故事的切入點。以畢嘉士「依靠上主,沒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事」的精神為主軸,用受幫助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角度來寫畢嘉士,在孩子們心目中,畢爸爸(孩子們對畢嘉士的稱呼),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事,畢爸爸的堅持和努力,讓這群得了小兒麻痺症的孩子們,得到醫治和肢體的矯正,可以藉著輔助工具自行活動,上學並就業。

繪者蔡兆倫這次以水墨畫的風格呈現,但是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孩子們的童稚、純真,卻能表達出它們堅毅的的表情,雖然每一個孩子的一生行動要拄著拐杖、輔助器材,但是他們在畢爸爸的幫助下,可以靠著自己走下去。

顧問張淑瓊對《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畢嘉士醫師的故事》繪本,做了這樣的感想:「人物故事總是需要許多查證確認的工作,畢嘉士的故事也是如此,透過一再的確認查證能讓故事更貼近人物的時代和性格。很感謝作者找到鮮活的切入角度,而繪者讓不容易呈現的畫面變得友善親近。」

邀請您一起閱讀《沒有不可能的畢爸爸-畢嘉士醫師的故事》繪本,除了推出華語、英語的紙本,另有挪威語的翻譯紙本。線上收聽有華語、英語、台語和挪威語。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