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藝術

當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教堂門上貼所謂的「九十五條論綱」,也就是「關於贖罪券的意義及效果的見解」,擾亂了當時候的教會,並在衝突中開啟了宗教改革運動,最終,產生了所謂的基督新教,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基督教」。試想,若沒有像馬丁路德一樣願意衝撞當時候腐敗的體制,可能就沒有「基督教」的出現。回到教會中,的確,沒有人願意教會有衝突,一旦發生衝突,就好像上週的講道所提到的,在教會分裂中「基督竟被分割了!」(1:13)。即便如此,在教會中,仍很難避免衝突的發生,那麼怎麼去看待「衝突」,這真的是一種藝術。

初代教會信徒之間有許多的爭吵,包括為了有人沒有吃到愛餐而爭吵,最後教會開始選出七位「執事」(管理飯食的)來解決這樣的紛爭,最後讓福音繼續廣傳。(徒6章)而初代教會很重要的衝突是外邦基督徒是否必須「行割禮」嗎?原本猶太人認為「行割禮」是與上帝立約,好讓人可以連結於上帝的恩典。畢竟「行割禮」是猶太人所行的儀式,外邦人卻沒有這個習慣。而這個衝突一直到「耶路撒冷」會議才有初步的解決,讓福音不受到阻礙,繼續傳揚出去。(詳見使徒行傳15章)

在聖經中,從來不避諱談到這些「衝突」,在福音書中,記載了耶穌與不同的人衝突、保羅書信中也呈現了當時教會信徒之間的衝突,包括保羅與他們的衝突。這代表著,在信仰中,衝突是不好的,應該盡量避免。不過,一旦發生衝突,卻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只有能夠在衝突中尋求解決之道,才有機會讓信仰更加進前,也讓福音更順利地廣傳,直到「地極」。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在衝突之中,不只是述說自己的思想、觀念,更應該預備自己一顆傾聽的心,傾聽別人述說。就如上週的講道也提醒了,宗教信仰上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只要認為自己是按照信仰真理來判斷的,常常就會堅持認為自己是不會錯的。這樣的現象,不但會造成衝突,也讓衝突更難以解決。在使徒行傳15章,使徒們經過了彼此傾聽的過程,最後順利解決外邦人是否行割禮的衝突。他們示範了彼此如何傾聽,最終在一個信仰最高原則「唯獨恩典」,每個人的得救是藉著主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恩典。初代教會的衝突是因不同民族對於信仰觀點不同,猶太人堅持「割禮」,卻忘了其中是彰顯上帝的恩典。在衝突之中,使徒們透過討論,突破個人思考的限制,解決衝突,讓信仰更加成熟。

教會、團契是來自於各種不同的族群、家庭背景以及信仰造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衝突的產生往往來自於這些限制。每有人喜歡衝突,在衝突之中往往讓人失去「彼此相愛」的心。不過,也必須認知,衝突是很難避免的。怎麼在衝突之中,尋找解決之道,才能夠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限制,並在彼此傾聽之中,彼此學習。更重要的,在衝突之中,彼此之間不是執著在誰對誰錯,也不是將焦點放在彼此的不同,而是在衝突之中,看見彼此願意為福音付出心力的心,在上帝的愛中,讓每個人的信仰更加成熟。衝突的藝術,就是透過解決衝突,讓彼此成長、讓教會更加茁壯,讓福音更加廣傳。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