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帝的意念引領我們

有一本繪本,書名為《自由之路》,是根據一位名叫海莉塔布曼的真實故事改編,她是一位黑人女性,她被稱為「黑人摩西」。她出身於一個農場的奴隸家庭,根據當時的社會制度,父母是奴隸,整個家庭成員也是奴隸,包括海莉本來也是。她從小就被主人租給別人,在另外一個主人家擔任保母。她的處境很可憐,因為只要寶寶一哭,她就會被主人鞭打。有一次,主人命令她綑綁一位想要逃跑的黑奴,她不願意做,隔天那位黑奴跑走了,主人把氣出在她身上,用一塊很重的鐵塊打她的頭,差點就沒命,結果所造成的傷痕跟著她一生。甚至,傷痕經常隱隱作痛,有時會劇痛,並且留下昏厥、癲癇的後遺症。某一天,她聽說自己要被賣到南方,那是一個虐待奴隸的情況更加嚴重的地方,也必須忍受與家人分開的痛苦。所以,她選擇逃跑,卻得不到丈夫的支持,甚至威脅她要向主人告密。不過,她仍選擇逃跑,經歷了一段驚險的逃亡旅程,她到了美國賓州的費城,在那裡得到自由。在獲得自由後,她並沒有忘記在水深火熱的親人,為了救援,開始努力工作。最終,透過一間教會的幫助,不只幫助了她的親人,也幫助了超過三百名的奴隸逃離被奴役的生活。

因此,海莉被稱為「黑人摩西」,表達出她就如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被壓迫的埃及地。在聖經中,以色列人不只是在埃及的時候受到奴役、壓迫。在公元前586年左右,以色列人也曾經被擄到巴比倫,在那裡也過著被擄的生活。一般,我們會想像,以色列人在巴比倫的時候,過著非常不自由的生活。其實,恰恰相反,在巴比倫,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田地,在那裡娶妻生子,這也使他們漸漸適應巴比倫的生活,雖活在異鄉,卻能夠過著不錯的生活,當時也有人在社會上得到比較高的地位。即使如此,他們的身分仍是被擄的人,他們無法得到完全的自由。在安息日的時候,他們雖然可以一起聚集,彼此安慰,卻無法進入聖殿獻祭,也無法在節期的時候舉行各種不同的祭典。其實,曾經出國留學、移民的人就有這種感受,即使再怎麼落地生根,仍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那種惆悵,是旁人無可置喙的。不過,根據先知哈該書的記載,當他們有機會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家園時,他們開始躊躇,許多人選擇不回去,實際上回去參與重建的以色列人大概只佔當時在巴比倫的十分之一。

在《自由之路》這本繪本中,那些黑奴,開始有機會離開奴隸生活,最大的阻礙是自己,這是許多有受苦經驗的人,都會有類似的反應。雖然被擄、奴隸的生活是痛苦的,但至少是穩定的。一旦他們離開了,他們生活變得無法自己掌握,他們的生計也會出了問題。即使在被擄、被奴役的生活中,許多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卻也確保他們有東西吃、有衣服穿。就如同海莉決定要逃跑時,她的丈夫卻阻止她一樣,愛她的丈夫,雖然不捨她被賣到南方,但也怕她逃跑之後,連性命都不保。海莉沒有被這樣的思維所綑綁,最後領受到的是上帝的引領。在逃亡時,雖然經歷了筋疲力盡,生命受到極大的威脅,上帝仍引領著她。如同她經常問上帝:「主啊,還有多遠?」上帝對她說:「孩子,只要你與我同行,不管多遠,我都會帶領你。」

大部分的我們,不會經歷海莉或者是以色列人的被奴役或者被擄的情況,卻都會經歷各種不同的困難。許多時候,我們的心一直停留在「被奴役」、「被擄」的狀態,用自己的心思意念限制了生命中許多的可能性,只願意用自己有限的想法決定各種事情,甚至在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時,不想要突破,只想要得過且過。因為先知以賽亞曾提醒,上帝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上帝和人之間的距離,是超過每個人「理性」上的距離。因為上帝的意念遠超人的思考與理解。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捨棄人的理性,那畢竟是上帝創造我們的一環,也是他的恩典的一部分。只不過,當我們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與挑戰時,有時候,必須跳脫自己的思考與理解,讓上帝的意念來引領我們經歷困難與挑戰。「黑人摩西」海莉便是如此,才能夠突破重圍,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奴隸,一起經歷上帝的拯救恩典。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