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理面前謙卑

上週六,在剛成立的學青團契有一個「信仰大哉問part 2」的聚會。為什麼是「part 2」,當然就是之前曾經有一個聚會是「信仰大哉問」,第一次的聚會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就有了第二次的聚會。既然是第二次,那麼契友們更加有備而來,所問的問題越來越麻辣。其中,有一個很深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是真理?」其疑問是來自於聖經有那麼多的翻譯版本,同一段經文可能有不同的翻譯,甚至,每一個人對於聖經的了解和解釋都不同,那麼,我們還要相信聖經所傳達的是真理嗎?

首先,從聖經翻譯有不同的版本來說,其實,聖經翻譯基本上有分成兩種翻譯的原則。第一種是「直譯」,簡單地說,翻譯的時候,在意義能夠清楚明白的原則下,盡量忠於原文所用的字詞與修辭,「聖經和合本」、「巴克禮新舊約聖經」就是使用此翻譯原則;第二種是「意譯」,仍然是從原文翻譯,不過,為了讓讀者更清楚了解聖經的內容,因此,所用的詞語不一定會忠於原文的字詞、修辭,「現代中文譯本」、「現代台語譯本」就是使用此翻譯原則。一般來說,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是一種詮釋聖經的過程,也就是翻譯者在了解原文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神學、信仰觀點放在翻譯之中。「直譯」原則是盼望翻譯者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而「意譯」原則雖然仍期待避免這樣的情況,但更在意翻譯出來的是讓讀者讀得懂。另外,由於聖經研究會有新的發現,再加上語言的變遷,都有可能影響到聖經翻譯。無論如何,雖然聖經翻譯有許多的版本,但每個版本都試圖讓讀者更加了解聖經,更認識真理。

那麼,回到學青的疑問,聖經有那麼多的版本,我們要怎麼相信聖經是傳達的是真理呢?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真理不是窄化我們的視野,而是擴大我們的視野。不同的翻譯版本所傳達的是,在真理面前人的有限性。就好像同一部電影,每個觀看者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對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影響。在後現代的觀念中,即使是導演,在完成一部電影後,當他再次觀看他的電影作品時,他可能會用原本沒想到的角度理解自己的作品。這樣的情況,不應該讓我們陷入懷疑聖經是否傳達真理,而是更清楚知道自己所理解的只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不是真理的全貌。

宗教學者曾慶豹教授在網路「時代論壇」的一篇文章〈後現代聖經詮釋學的「真理觀」〉中,提到對真理的認識:「首先必須是對『真理』的信仰──或者是對聖經的『真理』的信仰──即是對『真理』有絕對的、無條件的開放。」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透過聖經來認識真理,就必須抱著絕對地、無條件地對「真理」開放,讓真理對我們說話,並且改變我們,這就是信仰。就如曾教授認為:「傾聽上帝之言的人,仍是一個背負著原罪記號的人,即使我們多努力的放下自己一切的偏見、想法,我們仍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真理』的理解仍是有限和不足的。」他所說的提醒著我們,每個人在真理前必須謙卑,我們都是軟弱的有罪之人,即使我們再怎麼努力去理解真理,仍是有限的、仍是不足的。

因此,面對不同的聖經翻譯版本,面對不同的信仰觀點,提醒著我們,真理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若我們所抱持的真理,讓我們視野變小,那麼很可能是因著自己的驕傲,沒有發現真理比我們所認識的還要更大、更廣。「你們會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約8:32)越認識真理,讓我們知道自己是有限的,真理是無限的,這才讓我們得著自由。因此,在真理面前,我們必須謙卑自己,即使透過我們所信的,或許會知道自己愈來愈認識真理,卻也更知道在真理面前,我們是渺小的。面對真理,我們需要是謙卑以對,透過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軟弱,是需要倚靠上帝,也因此得著自由。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