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爭~《毋以神為名》第五章讀後感

在家庭中,手足之間的情感,也就是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是很微妙的。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彼此瞭解的程度比較高,理應發展出很好的情感。不過,不能忽視的是,手足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因此,手足之間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日本動畫《鬼滅之刃》,其中的劇情經常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尤其對家庭關係著墨很深。在其「遊郭篇」中,有一對兄妹「妓夫太郎」和「墮姬」,是鬼界中位階相當高的「上弦之陸」。他們在前幾集的劇情,可以看得出彼此的感情相當深,都非常關心對方,也保護著對方。他們的能力相當好,因此,讓《鬼滅之刃》的殺鬼隊節節敗退。最終,邪不勝正,他們兄妹同時被砍頭而死。因此,在「遊郭篇」完結篇第11集的劇情中,描述他們被砍頭之後的對話。他們彼此相互責怪,為什麼不救彼此呢?而激烈的吵架,往往不會有好話,他們開始使用仇恨、否定對方的言語,好像在他們之中沒有愛,只有恨。就如網路Podcast「哇賽心理學」在其單元〈從鬼滅之刃遊郭篇聊羈絆與言語的力量〉提到:「其實妓夫太郎跟墮姬這對兄妹的牽絆是很深的,他倆從小到大遭遇到很辛苦的經歷,不被疼愛但也互相扶持長大到現在,卻因為言語的表達,使得他們倆的關係沒辦法像炭治郎和禰豆子那樣,呈現緊密連結的情況。」因為手足之間很深的羈絆,沒有正確表露情感,就很容易由愛轉恨。

《毋以神為名》第五章的主題為「手足之爭」,提到了「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被稱為「亞伯拉罕宗教」,意味著在宗教發展中,這三者可謂之「手足」。特別是,這三者都強調慈愛、寬恕與同情,卻不斷發生宗教之間的戰爭、恐怖攻擊或者彼此迫害。書中提到兩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和河內吉哈德,他們都認為:「非宗教引發暴力,而是暴力導致宗教。」佛洛伊德認為第一樁的暴行起於父子衝突,是因著「伊底帕斯」情節,也就是所謂的「戀母情結」所致。而吉哈德將範圍擴大,他主張暴力起於所謂的「仿效欲」(mimetic desire),也就是「別人有的我也想要,而原因只是別人有但我沒有」。因「仿效欲」的關係,手足之間經常有摩擦,吉哈德認為爭鬥的原始原因是手足相爭。聖經中,以撒和以實瑪利、雅各和以掃、約瑟和他的兄長證明了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手足之爭,不只是在人類身上,在許多動物行為上也經常是如此。因此,作者強調,手足之爭位居人類衝突的核心,它起於仿效欲,也就是想要你兄弟姊妹有的,甚至想取而代之,成為他們。

法國史學家居爾以撒(Jules Isaac)身為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罹難者家屬,他透過研究檢討基督徒反猶論述,並稱這些論述為「蔑視的教導」。他的研究吸引教宗若望廿三世的重視,並成為促成1965年發布《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因素之一。這項宣言讓天主教會與其他信仰的關係有所改變,尤其是對猶太人的態度改變最多。差不多時間,基督徒神學家也開始深刻自省對於猶太人的態度,他們都不斷省思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歐洲會爆發屠殺猶太人的悲劇呢?」事實上,屠殺猶太人不是基督宗教造成的,不過,那卻是根源於基督宗教反猶論述與情節所造成的。

然而,因為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在舊約記載亞伯拉罕之前,有相同的經典敘事,其中,如前面所述的手足之爭(以撒和以實瑪利、蕾潔和麗亞...等等)是這些敘事的慣見主題。在保羅書信中,外邦基督徒不必和猶太人一樣受割禮,遵守全部摩西律法。保羅認為上主新的律法已徹底改變聖約,這個聖約本質不是持守律法,而是擁抱信心。他認為猶太人有上帝兒女的名分,分享上帝的榮耀(羅9:4),他們是橄欖樹原有的枝子,而外邦基督徒是嫁接到樹上的(羅11:16-24)。保羅對於猶太人和外邦基督徒有不少的論述,不過,對於猶太人來說,這似乎是侵門踏戶、剝奪身分,會認為這明明是我的過去、我的祖先、我的故事,保羅卻說是他和跟隨他那些人的。類似保羅的論述,教父們如居普良,都有相同的看法。

其實,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在歷史中不斷彼此的批評,彼此不接納彼此。最後,造成了這三個宗教不斷地發生衝突,原因就是它們的關係是手足之爭,就如前面所說強烈的仿效欲,讓它們爭奪「亞伯拉罕的應許」。位於這三個宗教核心就是一份殊榮~更得寵的孩子、獲揀選的子民、真理的捍衛者、救贖的守門人。為了得著這份殊榮,付出再怎樣大的代價都值得,為的就是成為「亞伯拉罕上帝」的兒女。這三個宗教不只是思想體系和生活方式的衝突,更是手足之爭,誰才是真正與先祖亞伯拉罕立約的繼承人。最終,如佛洛伊德對手足之爭的評語:「這股嫉妒本能力道極大、韌性極強,對人往後發展的影響很長遠也很深刻,可是我們很少正確認知到它的分量。」的確,手足之爭在愛恨交雜之中,當恨意大於愛意時,所做的往往超乎人所想的。

在家庭中,手足之爭的影響必定不容小覷,因為那種親情的羈絆是累積了幾十年的情感。當正面發展時,所帶出的那種彼此幫助的力量極大,不過,若負面發展時,往往就一發不可收拾。就如《鬼滅之刃》劇情中的那對兄妹,明明是彼此相愛,卻在關鍵的時刻彼此怨懟,鄙棄對方。或許就如心理學所說的,是「仿效欲」所造成的,不再被想要占有的慾望所控制,時時察覺隱藏在內心的嫉妒心。同樣地,在教會中,兄姊之間的情感,可能因從小在教會長大,或者在敬拜中、在團契中、在服事中一起成長的情誼,讓我們也有類似的手足之情,當然,也可能發展成手足之爭。因此,在教會中,仍然要小心「仿效欲」的作用,一不小心,教會因自己或他人被想要占有的慾望所控制,或者嫉妒心作祟,使得教會成為「是非之地」,彼此仇恨,失去了「彼此相愛」的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