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監督的力量

今年年底,台灣又再一次舉行兩年一次的大選,這一次要選的是地方首長以及議員。每到了大選,台灣又要開始不平靜。最近,民進黨所推舉的桃園市長候選人,也就是擔任兩屆新竹市長的林智堅,被爆出論文有抄襲的可能性;另外,新聞緊接著報導,包括藍綠以及時代力量等多位立委與助理涉嫌集體貪污案一審被判刑。姑且不論這些政治人物受到冤枉與否,這些負面新聞已經開啟了年底選舉的序幕,接下來只會越來越熱鬧。不過,對於身為一般老百姓,特別是身處民主社會的我們,這些負面新聞只會讓我們對政治更加失望,甚至原本對政治高度關懷,也會慢慢失去熱情。

其實,套一句話說:「你不找政治,政治也會找上你。」這與政治的定義是「管理眾人之事」一起看時,只要我們是「眾人」的一部分,我們就是在政治裡面。或許,從狹義的角度,政治是那些政治人物在玩的,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的事。不過,從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新北「恩恩事件」,那就是典型的政治找上人民的例子。身為一般老百姓的恩恩爸,因著孩子恩恩疑似被拖延送醫而死,最後演變成是政治事件的主角。特別是在民主國家,每隔一段時間就用人民手上的選票選出政治人物,好為自己服務。若我們對政治感到失望,我們用消極的態度不去參與選舉,不要忘記了,選舉不是規定要獲得多少數量的選票,而是「票多的人贏」。除非比較特殊的罷免案與公投案,否則即使投票率兩成,仍然只要票多的人就贏得選舉。因此,政治人物最終只是希望那些投票支持他的比反對他的人多就好。換句話說,討厭他們的人再多,只要這些人不去投票就是不反對他們,也可以幫助他們當選。

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探討為什麼大部分的政治人物最終都會讓我們失望呢?首先,我們可以假設許多的政治人物一開始都是良善且富同情心,才會被推舉出來成為候選人。不過,就如上週的講道中所提到的,一旦人們擁有權力,「權力感」往往讓他們開始有負面的眼光,似乎自己比他人好,最後內心開始腐化,慢慢地失去原本的初衷。因此,19世紀歷史學家艾克頓(Acton)所說:「權力往往會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會讓人徹底腐化。」這句話實在是至理名言,放之四海皆準,即使不是政治上的權力,無論是在家庭、教會、公司、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是擁有權力的人,往往就有腐化的可能性。而對於他們的失望,往往可以用這樣的角度去看,擁有權力者很少能完全對抗腐化的可能性,可能只是程度多寡的問題而已。

對於政治人物的失望來自於我們的期待,或許是從個人的利益角度,也或許是從信仰或理想的角度去思考。無論如何,我們期待所支持的政治人物所做的應該是符合某些的道德標準;不過,往往事與願違。這不是我們認知錯誤,也不一定是我們看錯了那些政治人物,其中原因除了前面所說的「權力感」使得他們有腐化的可能性之外,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20世紀一位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在其著作《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中,談到個人要實現較高的道德理想,或者是無私的愛是比較可能的;當個人放在更大的群體中,道德標準可能會降低,甚至無法用一般個人的道德觀點去衡量。這群體大至國際關係、政府、黨派,小至公司、家庭,特別是在團體之間有所謂的利益衝突時,就很難用個人道德標準、理想,或者用愛做為準則去解決。就如許多政策的制定,往往都是協商或協調而來的,因為在一個國家之中,無論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會階級、關注在不同議題的群體,都有不同的理想或利益,每個政策的制定多多少少都犧牲了某些群體的理想或利益。因此,團體道德是一種「力的平衡」,是著眼與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如何得到最佳的平衡。因此,從高道德標準、理想或者「愛」來要求政府實在是緣木求魚,是不太可能的事。

不過,若這樣來看,對於政治失望,就只能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甚至不想要再去關懷政治所發生的事。其實,就如前面所說的,政治人物就是如此盼望,特別是那些已經得到權力的人更是如此想。因為,即便支持他們的人數可能減少,但他們的支持率卻不一定會下降,他們仍然有可能贏得每次的選舉。其實,從「力的平衡」來看,對於政治失望更要高度關懷政治,因為當得到權力者越腐化,就會引發更多人的不滿,最終,就會集結很大的力量,迫使腐敗者做出讓步。在台灣民主發展史上,很多時候就是靠著這樣的力量獲得改革的機會,先不論早期民主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從近十年來所發生的民主事件,包括洪仲丘事件最後促進軍中人權、促成軍審法的改革,也包括了太陽花學運,除了停止當時一直不斷往中國靠攏的國家立場以外,也促進了所謂的新政治浪潮。或許,拉長時間來看,當時參與這些事件的主要人物,也可能因為得到權力而漸漸腐化,但是,不可否認這些事件就是當時有許多人對政治感到失望,卻持續關心政治,最終形成一個強大的改革力量。

在民主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選舉參與政治,因此也必然要關懷政治。若我們持續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政治,甚至採不理不睬的態度去面對,最終政治仍然會影響我們。或許,我們曾經高度關懷政治,最後卻相當失望;也或許,我們對那些政治的事,特別是那些彼此攻擊的事感到難過與氣憤;甚至,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政治是骯髒的,不要「chhap政治」(台語的「管政治」)。不過,當我們不關懷政治,那些腐化的政治人物會因為他們權力而更加腐化,最終,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所有不好的事發生卻無能為力。因此,無論我們是支持哪個政黨,哪一個政治人物,請我們持續關懷政治,特別是從信仰、理想或者是關懷弱勢的角度去關懷,好讓整個國家、社會,因著我們的關懷而不斷尋求進步,也讓那些政治人物有所警惕。因為從團體道德來看,他們的著眼點是「力的平衡」,只有監督的力量夠大,政治人物的腐化程度才會越小,最終,所決定的也比較能夠接近理想的狀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