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消費故我在

最近,疫情開始升溫,雖然台灣目前的政策走向了與病毒共存的方向,但仍然影響到了各行各業,特別是餐廳或者藝文演出,這種比較容易群聚的地方,人數自然地減少。當然,也包括了教會禮拜人數也在疫情升溫之後減少了一定的比例。這讓我們回想到去年五月的疫情,因著三級警戒的關係,百業蕭條,重創了台灣的經濟,特別是那些小本經營的商店或攤販,有不少因財務撐不下去而倒閉。不過,經營網路購物的業者卻不在此限,甚至可以說是因著疫情而大賺一筆。因為,人們無法出去購物,就只好上網購物。


在現代網路便利的時代,透過網路就可以購物,這帶給人們很大的便利性,甚至藉由外送的平台,也可以不出門透過網路點餐,在家中好好飽餐一頓。不過,網路購物除了帶來便利性以外,也使許多無法控制自己的購買慾的人,最後過度消費,買了一些不那麼需要的物品,造成了浪費。然而,網路購物不是原罪,不應該全然擔起過度消費的罪。其實,這是資本主義下所帶來的結果。

不可否認地,資本主義可以讓經濟活絡起來,讓許多人可以養家糊口脫離過去貧窮的生活。不過,在活絡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創造「需要」,才能讓人類消費的行為持續。譬如,去年五月疫情期間,我曾經與一個經營紡織業的董事長有一個對話,就是聊到疫情之下對於紡織業的影響。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在網路買衣服是相當方便的,那麼在疫情之下的紡織業應該不會影響太大。這位董事長給我的回應就是現在很少人沒有衣服可穿,衣服是過剩的商品。因此,疫情之下,很少人出去逛街,逛百貨公司,既在沒有視覺刺激,也沒有店員大力推銷之下,購買衣服的慾望減少。甚至,在社交生活減少,人們也不需要購買時下流行的服飾來襯托自己的身分或品味。比較少人買衣服,就不需要那麼多的布料,因此,原本就慘澹經營的台灣紡織業更是雪上加霜。從這位董事長的回應,清楚地點出了在資本主義運作之下,大部分的人基本需要早已被滿足,而為了讓經濟繼續活絡地運轉下去,就必須創造「需要」。而商人為了讓自己的所創造的「需要」販賣出去,最後就必須透過各種手段刺激人們去消費。

因此,每年各家百貨公司的周年慶,藉這各種名義舉辦的購物節,也藉著譬如聖誕節、情人節等等的節日推出各種商品,不斷地刺激人們消費。當然,必須強調,這些活動並不是全然的不好。這些活動往往有一些促銷,這使得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錢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因此,這裡要談論的不是參與這些活動不好,也不是購買物品活絡經濟不好,否則政府就不會在疫情期間,兩度推出三倍券、五倍券,因為在資本主義這個體系之下,消費行為的活絡與否,關係到整個社會、國家甚至國際的經濟。這裡要談論的是,在這樣的消費活動中必須小心的是,當我們的渴望不斷地被刺激、被挑起,最終消費行為成為我們「生存」的意義。

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意思是人們透過理性思考和自主,尋找生命的意義,建構了自我的身分。不過,就如香港哲學教授關啟文曾在「我消費故我存在-經濟危機下的信仰反省」中提到了現代人有著「我消費故我在」或者是「我購物故我在」的現象,也就是現代人經常會落入用「消費」、用「購物」來尋求生命的意義,建構自我的身分。然而,他認為這樣所建構的身分是淺薄的、不長久且矛盾的。因為,當消費的行為絡繹不絕時,會感受到生命是「豐盛和快樂」」的,一旦這些活動停止了,就好像疫情之下,許多人無法去購物、去消費,頓時感到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從信仰的角度,「我消費故我存在」是用消費取代上帝的位置,想要透過消費來得著快樂,並在其中建立自我的身分。然而,就如同詩篇16:11「你會指示我生命的道路。在你面前,我滿有喜樂;在你身邊,我有永遠的幸福。」基督徒應該是從上帝那邊得著喜樂,這才是永恆不變的,並藉由走在上帝所指示的生命道路,建立了自我的身分。

然而,這不是要我們脫離資本主義,不需要賺錢,不能累積財富,也不是一定要過著簡樸的生活,不要去消費。而是,我們必須不被「消費」這個行為所控制,進而在我們心中取代了上帝。我們必須抱持感恩的心,感謝上帝透過祂賞賜的恩賜,讓我們可以在這個制度下賺取財富。更進一步地,我們必須懂得分享,透過金錢、財富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藉著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這個社會追求公平公義盡一份心力。如此一來,我們的消費並不會讓我們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更不會讓我們透過消費來建立自我身份。而是在感恩之中,在懂得分享之中,在為社會公平公義盡一份心力之中,我們建立了自我的身份,並從中享受永遠的喜樂與幸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