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溝通

不可諱言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很困難的。特別是,有時候明明溝通都很順暢,雙方最後也有了共識或決定。然而,當開始按照共識或決定去執行時,才發現雙方的認知並不相同,往往因此彼此之間就產生了誤會,甚至互相抱怨。不過,不用太擔心,這樣的現象是基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經歷,也有自己所學的,自己的專業,也有自己所擔任的職位。這些都在在影響到對事情的判斷,導致即使是一起長大的親兄弟姊妹,彼此的看法、觀點都可能南轅北轍。

詮釋學大師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在詮釋學上提出了一個「視域融合」的概念,也就是他肯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經歷......等等,而產生一個所謂的「視域」,就是所謂的「成見」。「成見」有時候讓人感到是負面的,但中性來說,就是每個人對每件事情有不同角度,而它影響著每個人對每件事情的判斷。這也說明了,沒有人可以完全客觀地看待任何一件事情。因此,當我們說自己是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某一件事情,其實說的是,我盡量排除我自己的主觀意識,用客觀的立場來談論這件事。不過,我們必須意識到,沒有人可以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觀意識。從這樣的角度,溝通的問題就是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視域」,也就是看事情的角度、觀點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難怪,溝通那麼困難,特別是彼此之間在堅持自己的意見時,根本無法放下自己的主觀意識,也就無法客觀地談論事情,最終溝通就這樣失敗了。

然而,事實上,溝通也並不是那麼困難的。高達美的「視域融合」概念,是可以讓我們去思考一下,怎樣的溝通才有機會達成共識呢?「視域融合」就是「只有在解釋者的『成見』和被解釋者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並產生出意義時,才會出現真正的『理解』。」(註)這種過程,高達美稱之為「視域融合」。對於高達美來說,沒有呼籲人要放下「成見」,也沒有要人完全主觀地談論一件事情,而是我們只是必須認知自己在談論事情時,往往無法脫離自己的「視域」或者是「成見」。而溝通若是一個如同高達美所說的「視域融合」的過程,那麼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讓溝通的雙方透過闡述自己所說的,漸漸能夠將兩者的「視域」融合,也就是所謂的「共識」。而這樣的「視域融合」可能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在彼此有不同的觀點、想法時,透過再次溝通產生新的「視域融合」,最後將雙方的認知差距縮得越來越小,
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與撒馬利亞的女人」之間的互動,可以讓我們參考。耶穌與撒馬利亞的女人相遇在井邊,他們討論了關於「活水」的事,一開始,這女人將焦點放在井裡面的「活水」,然而,我們會發現耶穌卻是在談信仰上的「活水」。在兩人溝通的過程中,漸漸地發現這女人對「活水」的概念慢慢接近耶穌所說的。耶穌和這女人不只是針對「活水」,也針對了「敬拜上帝」的地點,有一些溝通。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例子,撒馬利亞的女人一開始並非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而是在溝通過程中,她的想法與耶穌所提出的慢慢「視域融合」,最終,慢慢地理解耶穌所說的,甚至認出耶穌可能是基督的結論。(約4:29)

溝通的困難,不在於雙方各自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困難在於我們是否有負起溝通的責任,準備彼此的「視域」融合,透過闡述自己的「成見」,最終慢慢地達成共識。一旦,決定溝通了,就要預備自己的「視域」有被打破、被融合的可能性。一旦,我們可以負起溝通的責任,在各自的主觀意識中,透過與他人的討論與溝通,達成共識。就如同,我們看到許多的夫妻、男女朋友,彼此之間吵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們根本不是沒有共識,他們只是自己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識,因為生氣了,不打算溝通,就誤以為雙方沒有共識。因此,溝通的困難就在於沒有負起自己溝通的責任,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成見」,只希望別人改變他自己的「成見」。好的溝通,是必須先承認自己是有「成見」的,是有「主觀意識」的,是有自己的「視域」的,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透過溝通過程,讓自己的視域與對方的視域可以融合成為一個視域,也就是盼望在各自的主觀意識、各自的成見中,漸漸達成共識。

註:參考網頁https://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