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真正的需要

之前,由於疫情比較緩和,教會主日禮拜的人數漸漸地增加,慢慢回到疫情前活絡的景況。對於牧師來說,初來到東門教會牧會,不免眼光定睛在主日禮拜、團契、聖歌隊、詩班......等等的人數上,然而,就長期而言,禮拜人數的增減,不應該成為牧師牧會以及教會的目標,反倒是我們要回過頭去看,教會的本質應該是什麼,更明白地講,真正讓人數成長的因素是什麼,我們真的能夠為了人數增長來發展事工嗎?

在神學院就讀的第一年,通常是會安排去不同的教會觀摩,有一個主日,到了一個外教派的教會。在主任牧師分享事工的時候,牧師提到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牧師標榜他們教會是「看到哪裡有需要,就做什麼。」。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心中非常興奮,的確,教會必須看到人的需要。然而,是看到所有人的需要,還是看到那些欠缺的人的需要呢?

在新屋教會牧會時,教會開始成立弱勢家庭陪讀班。在剛成立的時候,心中有許多的理想,盼望來到陪讀班的孩子在功課上能夠突飛猛進,在品格上能夠日益進步。然而,就是因為心中這樣的理想,給自己、給陪讀班的老師,甚至給陪讀班的孩子莫大的壓力。特別是,陪讀班盼望透過這些孩子的進步能夠吸引更多的孩子來陪讀班,這更增添了所有人的壓力。直到有一天,同工們檢討整個陪讀班當時的狀況,慢慢地理解,原來,我們的理想與盼望成為了孩子的重擔,完全失去了陪讀班的真正意涵,就是陪伴這些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感受到上帝愛他們,而不是盼望從他們身上得到成就感,這個成就感包括他們功課進步,也包括盼望陪讀班的孩子越來越多。陪讀班是因為知道這些孩子有需要而成立的,卻也在過程中,偏離了孩子的需要,直到陪讀班的做法調整好,最後才切中孩子的需要,讓陪讀班的發展慢慢穩定下來。

一個「看到哪裡有需要,就做什麼」的教會,基本上的概念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們必須謹慎地去省思,我們所看到的需要是那些人真正的需要,還是只是想要在教會得著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自己需要的。就如同,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有足夠的衣服可以穿,然而,商人為了刺激消費,好讓自己的商品可以賣得更多。於是,商人透過廣告,傳達某些意念,譬如穿出更有品味的自己,或者是透過穿搭建立起某些社會地位......等等。因此,商人想方設法去刺激人的需要,然而,當回到基本需求來思考時,這些衣服是非必要的,因為衣服早已夠穿。

教會以人數增長為目的來發展事工,會讓我們定睛在人數上,而不是定睛在看到人真正的需要上。因此,教會事工的發展往往就是討好人,卻不一定是討好上帝。就如同耶穌來到這世間,若是要討好人,那麼他就不應該與罪人、稅吏為伍,因為那不是討好人,而是得罪人。但是,耶穌看到了那些罪人、稅吏的需要,也開口說了:「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5:31-32)也就是說,耶穌來是看見了那些生命中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要去討好人。

因此,教會絕對不是一個所謂「生產」信徒的教會,所發展的事工也不是為了教會增長。這絕對不是說,我們應該眼睜睜地看著教會信徒人數漸漸地流失,慢慢地變少。然而,我們必須知道教會增長不是發展事工的目標,而是一種結果。就如同,在初代教會裡,他們過著凡物公用的團契生活,他們也常常將自己的田產賣了,按照各人所需要的分給人,他們虔誠地敬拜上帝、頌讚上帝。最後,「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徒2:47)。簡單地說,初代教會的信徒人數增長,絕對不是定睛在增長,而是去看見人真正的需要。

人真正的需要是在團契生活、在教會生活中,透過禱告、讀經、禮拜,來看見上帝話語的奧妙,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看見每個人在靈性上、在物質上的真正需要,而每個人也可以在教會生活中滿足真正的需要。因此,教會的確是「看到哪裡有需要,就做什麼」的教會,然而,就如同新屋教會在發展陪讀班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看到真正的需要,讓陪讀班的發展一時地受挫。因此,看見真正的需要,然後去發展事工,這個需要絕對不是為了人數的增長。只要我們看見真正的需要,然後好好發展事工,最終,若上帝的旨意允許,主便會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我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