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同理心(電影小丑觀後感)

在聖誕節之後,終於有時間可以看場電影,於是,在家中的Netflix隨意尋找,看到了一個熱門電影「小丑」,好奇地點進去看,才發現這部電影無論是情節、拍攝手法等等都是上等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要傳達的意涵與省思,實屬於經典之作。後來,在網路上找到整部電影的一些資訊,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在2019年就上映,當時創下非常好的票房,最後也在2020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得到了許多獎項。頓時之間,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那麼經典,我卻不知道,實在可說是電影的邊緣人。

其實,從過去到現在,以「小丑」這個主題的電影很多,因此,在剛開始點選要看的時候,並沒有抱持太多的期望,可能只是在刻畫帶給人歡樂的小丑,其真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已。然而,這部電影卻是超乎預期,特別是他的主軸,就如同導演Todd Phillips自己所說的,「透過了解刻畫小丑這個角色來傳達同理心的重要性」,並且要觀眾好好反思「現今社會缺乏同理心的狀態。」。在這部電影中,確確實實刻畫了缺乏「同理心」的社會,最終會帶來極大的災難。當然,在劇情之中,導演也不時地丟出其他的議題,譬如是一個人的人生是悲劇或喜劇,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甚至只是在一念之間。然而,我認同「同理心」確實是這部電影的主軸,也是吸引我把這部電影看完的主要原因。

在這部電影之中,主角Arthur從小就是一個腦部受傷,會不由自主的放聲大笑,必須靠著藥物才能控制。他這樣的狀態,造成了自己與身邊的人困擾。這好像是有一種疾病叫「妥瑞症」,因著神經生理學的病變,導致會不由自主身體抖動或發生聲音。往往有這樣的症狀,會引起不了解的人誤會,甚至與人有衝突,最後這樣的患者可能就會遭受到歧視或霸凌。在小丑的主角身上,也是如此,即使他自己從小就被媽媽塑造成一個「happy」的人,盼望他能夠帶給這個世界歡樂,但他的人生的確是相當痛苦。一開場,主角在街上扮演小丑,透過他的表演帶給人歡樂,也為商家廣告並帶來顧客的光臨。然而,他卻遭受到地方的小混混看上,將他身上的招牌搶走,並且在主角追逐他們到小巷子之後,他們將招牌弄壞,最後還將他毒打一番。主角雖然活在這樣的病痛之中,他仍然努力著活著,盼望自己的工作順利,不過,最終卻是無法如願。

在整部電影的情節中,主角不只在職場上受到霸凌與輕視,他也被生活周遭的人投以異樣眼光,甚至連政府社會福利機構也因著經費的不足而讓他無法繼續諮商,也導致他無法繼續拿到處方箋,而無法吃藥好控制病情。整個情節的發展,不斷地朝向著對於主角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這個社會對他完全沒有同理心。而隨著情節的發展,主角Arthur將心中的不滿,化為對於這個社會的憤憤不平,最終開始殺人。主角從內心善良直到最後成為殺人魔,這樣的成魔之路,並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整個社會都需要負責任的。缺乏同理心的社會,必然造成「小丑」這樣的人生悲劇不斷地發生。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這段經文是許多基督徒朗朗上口的。而耶穌的道成肉身,可以說是對人的「同理心」的極致表現。

因為,當耶穌成為人的時候,表達出上帝不只是那位在天上看顧著我們的上帝,祂的道成肉身,表達上帝也是與我們親近的上帝,祂知道人的痛苦與軟弱。就如同福音書上所描述的耶穌,祂對於那些罪人、那些軟弱的人、生病的人......等等需要被幫助,需要被同理的人,耶穌給予滿滿的同理心,並願意在肉體上或者是在心靈上給予幫助。基督信仰帶給人醫治,也帶給這個社會醫治,因為當所有人都得著應有的同理心,那麼這個社會上就沒有像「小丑」這樣被推向成魔之路的人。

回到教會生活之中,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對「他人」有更多的同理心的人。這個「他人」,可能指的是與我們信仰觀點不同的人,與我們生命經驗有所不同的人,與我們曾經有衝突的人......等等。或許,在我們眼中,這些「他人」是不配當基督徒,不配得上帝恩典的人。然而,富有同理心的耶穌就是幫助這些人,最終他們成為上帝國筵席的來賓。電影小丑的成魔之路,說明整個社會失去了同理心,將造就一個或一群「魔鬼」的誕生;而教會,卻是被賦予如同耶穌在世上所做的一切,透過「同理心」讓人得著上帝的福音,並且幫助人走向「成聖」之路,成為上帝所愛的兒女。因此,就如同導演所說的,這個社會缺乏同理心,導致讓許多人走向成魔之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必須率先重拾對人的同理心,讓所有人都不再被輕視、不再被歧視,甚至不再活在被霸凌的景況之中。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