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書寫東門教會歷史

在基督徒告別禮拜的程序之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程序是閱讀「故人略歷」。牧會後,常有機會引領遺族撰寫「故人略歷」,在過程中,有時會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過世的這個人,明明沒有這麼好,甚至有許多不好的地方,為什麼故人略歷都在歌功頌德,好像這個人像聖人一樣。」可以這麼說,若「故人略歷」是在談論一個人的生平,而且從比較正面的角度來書寫這個人的「歷史」。這樣做,一方面,讓遺族在思考故人的好得著安慰,另一方面,也讓人學習故人生命中美好的地方。甚至,有些家族透過某個親人的故人略歷中所描述的優點或特點,最終形塑成家族的優良傳統。

在教會的發展中,透過不同時期的發展,而形成東門教會的歷史。依歷任牧師來分時期,經歷了前面七任牧師的牧養時期,形成東門教會的歷史。或許,在我們心中,我們對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價,但不可否認的,這都是東門教會歷史的一部分。不過,當我們先放下那些自己無論是好的或壞的評價,可以發現整個東門教會歷史有兩條很明顯的線,也就是之前牧師曾提起的,一條為「注重上帝話語」的線,另一條是「關心弱勢教會、機構或族群」的線。因此,這樣的歷史的兩條線,儼然已經成為東門教會的優良傳統。

過去,一談到歷史,我們就認為歷史應該是客觀的,因此,談論歷史不應該帶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談論。不過,現在對歷史的看法有點不一樣。就如同,過去所謂的正史,往往都是從君王或執政者的角度去書寫,即使書寫執政者自己本身所發生的問題,往往避重就輕。然而,這不代表這樣的歷史書寫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這些歷史怎麼書寫,用怎樣的角度書寫,後人自然會有不同時代的角度與觀點評斷這些歷史。英國歷史學家E. H. Carr曾說「歷史是史家與其史實之間不斷的互動過程,過去與現代之間永恆的對話。」簡單地說,史家(歷史學家)在書寫歷史時,讓歷史在不斷互動與對話中,發掘歷史中的新的意義。

在聖經希伯來書11章,其中,書寫了上帝帶領人的歷史,包括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家族,和摩西帶領人出埃及、走在曠野以及預備進入迦南地的歷史。在敘述這些歷史之後,進入了第12章,就是勸勉當時候還活著的信徒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也就是勸勉人,既然歷史中有那麼多的見證人,就必須繼續「奔跑前頭的路程」,好讓上帝帶領人的歷史繼續書寫下去。

「歷史是在不斷互動與對話中,發掘歷史中的新意義。」這句話提醒著我們,東門教會歷史是必須不斷被書寫下去,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意義來。也就是說,無論過去東門教會的歷史如何,人們怎麼評價東門教會歷史,我們都是承接這些歷史的人,我們也有責任繼續書寫下去。更進一步地,若歷史會在互動與對話中發掘新的意義來,那麼,東門教會歷史未來新的意義為何,就有待我們如何繼續書寫東門教會歷史去決定。而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當然,就如同我們也用信仰的角度去看待東門教會過去的歷史一樣,我們必須用見證上帝的帶領的角度繼續奔跑前頭的路程,好讓我們所書寫出來的東門教會歷史,後世所看見的是見證上帝恩典的歷史。

讓我們繼續書寫東門教會的歷史,讓注重上帝話語以及關懷弱勢的兩項優良歷史傳統,繼續書寫下去,也繼續見證上帝的恩典!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