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根於本土/Mingku陳彥龍傳道

今年台灣神學院的入學考試,在申論考題這一方面,就出了「釘根於本土」的論述題目,引用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的第三段:「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請應考的考生針對這一信仰告白,提出如何回應或是實踐的教會宣教觀。

當我知道這一考題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真的很好發揮!在台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根植於本地的宣教實例,像我們在夏季兒童營所設計的課程,這一兩年來,就有接近15到20的例子可以來論述。至少比我考試的那一年好寫多了(我考是那一年的題目是跟達文西密碼有關的,要去回應書中所寫耶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的關係)。用很多在台灣的宣教士那種「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的精神與奉獻是很容易可以讓我們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釘根在本地的宣教,這些宣教士的共同經驗就是他們透過他們的專業來宣揚上帝的愛,或是自願地在台灣偏遠沒人要去的地方,照顧弱勢的人們,他們真真確確地實踐了「認同」與「同在」的意涵,就像耶穌自己所做的,他與人一起,沒有分別,經學教師、法利賽人、羅馬官長、稅吏、漁夫、婦女,任何人都是耶穌願意觸摸的,麻瘋病人、血漏的、被鬼附的、癱患的、瞎眼的、瘸腿的,沒有聖俗之分,都在耶穌的愛裡面被溫暖地緊緊抱住。


事實上,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有很深的學問在裡面,什麼叫做「釘根本地」的宣教?指的是就當地的文化背景、語言風俗嗎?還是像保羅所說的「在什麼人中間,就做什麼人,為的就是要多得一些人?」我記得在2008年時,天主教為要慶祝在台150年,特地舉辦了很盛大的活動,其中最讓人驚奇的就是「為國為民祈福-聖母環島巡禮」,「屏東萬金聖母像將以長達10個月的期間,繞巡台灣一圈,上山下海,甚至如澎湖等離島,都要造訪每一座天主教聖堂以及他的全體子民們。天主教為國祈福聖母環島巡禮-懇求聖母轉求天主;使得台灣政府清明廉潔、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追求真善美聖」。提出這個例子,可能不太準確,但我們看到這個景象,第一時間所想到是不是跟我一樣:大甲媽祖的遶境。天主教在台灣的宣教過程裡面,有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對於「祭祖」的看法,這對天主教要在傳統信仰裡面跳脫出來,是很重要的一步,姑且不論這中間的意義或是神學的討論,而是看這樣的宣教是否可以是一種「釘根」呢?


而處於後現代社會的我們,所面對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弔詭,加上台灣的整個環境,無論是在文化、政治、種族等本來就是個多元且複雜的處境之下,當我們在思考要跟本地在一起的宣教概念時,該怎麼去實踐呢?這次我去澎湖,在休息之餘也跟我同學有很多討論,他告訴我今年這個暑假,澎湖有一間教會就有8個福音隊來與教會合作,我一聽到,就想說一個暑假不過是兩個月,8隊來,是走馬看花嗎?教會的孩子要不斷地去適應每一組福音隊的特質、人與人的接觸,這樣到底是對當地教會帶來幫助,還是只是提供一個體驗跟嘗試的機會呢?這就是現在福音隊很大的迷思,福音隊的出發點是在體驗,還是真正可以跟當地教會做結合,就像我過去參加的「原住民生活體驗營」,我們不否認有大學生去參加就只是為了體驗所謂的山上的生活,消費了部落文化與資源,這都是因為所謂的福音隊的本質都是「老大心態的宣教模式」。這樣的模式在整個宣教歷史一直存在,過去殖民主義跟宣教掛勾就是如此,宣教士到了某一個區域,卻夾帶了殖民政策,改換了不只是信仰,而且是經濟、文化與社會體系,更甚之的是壓迫的政策。


耶穌的宣教模式是什麼?是僕人,甚至比僕人更低下,當耶穌為著門徒們洗腳的時候,彼得很質疑地問耶穌:「主啊,你替我洗腳嗎?」又說:「我決不讓你洗我的腳!」洗完後,耶穌對他們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耶穌為門徒立下的榜樣,不會只在第一世紀的初代教會,也會在廿一世紀的我們身上,「釘根在本地」的確會在文化處境上有所拉扯,就像聖母遶境,那或許就是在傳統宗教信仰的擠壓之下,所形成的一種慶祝儀式,或是現在我們部落裡面的豐年祭,很多也都已經是以教會為主體的方式進行,宗教會影響文化,當然文化也會形塑宗教的表現,但不論如何,強調釘根就是要從外來的,變成從內在長出來的,那怎麼做呢?很簡單,就是「落在土裡」!


從這個地方為出發點,然後再來設想或是計畫我們的宣教方式,我認為唯有如此才會跳脫一些我們原本的舊有觀念,或是很強烈的意識形態,這些東西對宣教一點助益都沒有,甚至很多都是阻礙,比如我們有很多優良的信仰傳統,或是宗教儀式,但不代表這不能更新變化,敬虔的信仰內含不變,才是最重要的方針。我們看見人的需要,是與人一起分擔苦難與喜樂,耶穌說:「當有一隻羊走失,豈不捨下九十九隻去尋找嗎?」「釘根於本地」不單單只是對於環境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人」,儘管只有一人,也甘願附上代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