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札克的藝術歌曲與捷克民族運動的二三事(下)/湛濠銘

2019年1月底,剛下過豪雪的中歐造成火車頻頻誤點,連準點率尚佳的德國國鐵也不例外。從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搭火車一路往南只要二小時就可到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沿途還會經過捷克國民樂派音樂家「德弗札克」的出生地Nelahozeves小鎮。德弗札克曾說:「若能讓他放棄音樂一生追求的東西,就是火車。」喜歡火車的人也會喜歡旅行,或許是這樣造就他音樂作品的多樣元素和色彩。我,這趟旅行,利用火車拜訪初次踏上的捷克和布拉格,就是為了追隨德弗札克的腳蹤。

德弗札克的另一部聯篇歌曲「聖經之歌」,是當時歐洲少有以本土母語寫的宗教歌曲(十四世紀捷克文譯本聖經詩篇),雖說布拉姆斯的德文安魂曲(EindeuschesRequiem)已開了前例,但是這些作品不會被歸類在禮儀音樂,只在一般音樂會演唱。十五世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發起宗教改革後,聖經不再以拉丁文為單一版本,為讓信徒易讀並清楚認識信仰,世界各國展開母語聖經的翻譯。但是,比馬丁路德早一百多年,捷克神學家胡斯(Jan Hus,1369~1415)才是首位開始將拉丁文聖經譯為捷克文和德文的工作,德弗札克這組聯篇歌曲的詩篇經文極有可能是此時胡斯及其弟子翻譯的版本。但是胡斯這些行為(反贖罪券、捷克文佈道、翻譯聖經等)卻被羅馬天主教視為異端,於1415年7月6日在德國康斯坦次以火刑處死,也引發後來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德弗札克在寫這組聯篇歌曲時面臨多位親友的死別(自己家人及柴可夫斯基、古諾、畢羅等),成為心靈寄託於宗教而產出的作品,但是也反映他自己對捷克的本土觀和世界觀,例如音樂裡有大量捷克民謠的片段外,還有部份美國黑人靈歌的素材。

19世紀捷克本土文化和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強推德語文化的政治拉扯,堪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本土語和日語、及國民黨來台北京語和本土語的矛盾相同。台灣解嚴以前,共產國家的一切產物在我國都是禁忌,這當然包含文化和藝術。捷克因二十世紀共產政治背景,在過去總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台灣各界總說他們是「鐵幕國家」的一員。解嚴之後,大家開始爭相揭開那層神秘面紗,台灣古典音樂界此時起演出除了傳統的德、奧、義、法等國曲目外,開始加入許多東歐和俄國曲目,只是都以器樂為主,聲樂一直跨不進「東歐」門檻,原因就在於「語言」。聲樂演唱者若無法解決語言語韻和翻譯問題,自然就跟該語言的曲目演唱無緣了。不少人主張以替代語言演唱,如德弗札克的藝術歌曲以德文譯詞唱、俄文作品以英文譯詞唱...我想,這樣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台語歌曲「望春風」可以用德文演唱到通情達意,亦或中文歌曲「茶山情歌」可用英文唱得楚楚動人一樣呢?因此,「原文演唱」對聲樂演唱者是一生學習不完的艱鉅挑戰。

旅程結束了,雖吸飽了捷克的文化和新鮮空氣,沿途卻因為捷克文會話破爛講不出個幾句感覺有些遺憾,另一面,捷克國民高程度的英文能力,加速他們觀光業發展腳步。捷克,我願再造訪。

後記一
1904年5月1日德弗札克在家因病離世後,第4天舉行國葬,葬在高堡區旁的聖保羅大教堂旁的墓園內,史麥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一樂章的「高堡」正是在描寫這裡,史麥塔納自己也長眠於此。高堡山崗上遠眺伏爾塔瓦河(音樂界譯為「莫爾道河」)和舊城區,彷彿一群偉人在此繼續守護布拉格和這個國家一樣。

後記二
德弗札克的作品編號有「Op.」和「B」兩種;「Op.」是出版順序,不等同創作順序,因此一般人無法由作品編號看出其創作順序或創作年代。捷克音樂學家JarmilMichaelBurghauser(1921~1997),終其一生為德弗札克的作品重新整理,連同未出版作品依創作順序給予編碼,例如:「吉普賽之歌」Op.55亦是「B104」,「聖經之歌」Op.99亦是「B185」,如此就解決大家對德弗札克創作順序的疑惑。(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