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早期海外宣教史/林恩朋

1927年,孫雅各牧師經由長老教會加拿大差會派遣來台宣教,在台灣工作期間除了長期擔任台灣神學院院長,通過神學教育來培育本土傳道人以外,也特別著重台灣原住民宣教事工。早期孫牧師宣教的工作重點在於北部地區,到了後期便漸漸地遍及台灣全島。夫人孫理蓮女士由於長期跟隨孫牧師走訪台灣各地以及原住民地區,使她對於台灣當時的社會情況有很清楚的認識。孫牧師娘看見了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及戰後的社會正遭受著各種疾病的威脅,有許多失去關懷的兒童、沒有醫療服務的地區、沒有機會受教育的原住民子弟,甚至感受到有許多麻瘋病患者不僅個人以及家庭都非常地不幸,這些社會悲慘的真實面貌使她獲得了上帝的啟示,進而能夠憑著信心選擇台灣這片土地來開始信仰事業,孫牧師娘在1954年正式創立了「基督教芥菜種會」,有計畫且全面性的來救助當時社會低階層生活困苦的台灣島民。

孫雅各牧師長期在台宣教以及從事神學教育的經驗,啟發他差派本地原住民宣教師到另一個宣教領域的念頭,他常在談話中不時流露出向東南亞那些尚未接受到福音的地區傳揚上帝救恩並拯救他們靈魂的意願,因此在晚年成立了「焚棘海外宣教會」。1965年,一些在台灣的海外宣教師在牧師聯誼會上,積極地收集東南亞各地區的宣教資料,當中受到熱烈討論的便是「砂勞越衛理公會伊班年會」,他們亟需亞洲地區的宣教人員協力推展森林地帶的傳福音工作,這真是一個值得推動的新異象以及使命。

很不幸地,孫牧師後來因病回美國治療,但病情卻沒有好轉,直到最後一年終於回到台灣的馬偕醫院,他在臨終前將他對「焚棘海外宣教會」的期盼和差派宣教師的遺願一一錄音,希望立即成立「焚棘海外宣教委員會」並派遣宣教師到東馬來西亞宣教。

1967年6月15日孫雅各牧師病逝,也揭開了台灣原住民宣教師向海外同系民族宣教的序幕,是年6月22日在台神禮拜堂的告別式中播放了孫牧師去世前一週所錄製的遺音,語中特別呼籲應該派人到南洋一帶向當地土著民族傳道。當與會人士們聽到孫牧師對於東南亞宣教異象的遺言,無一不動容感動流淚。他的確是一位上帝的忠僕及偉大的宣教師,雖然孫牧師已蒙主恩召,但他為主服事的精神並沒有因此中斷,他所培育的優秀學生們仍致力於完成傳福音的偉大使命。

「焚棘海外宣教委員會」為早日完成差派宣教師的篩選,便開始發函給各原住民教會的牧者們來響應孫牧師對砂勞越宣教的異象,「基督教芥菜種會」也積極協助促成此事,同年籌備委員會邀請砂勞越衛理公會伊班年會的二位牧者來台說明當地教會之需求以及教會的現況。另一方面直接面談志願者並讓他們先行了解伊班民族居住的環境,由於志願者太過踴躍,籌備委員會從100多位報名者當中精選四位來自阿美中會,也都是從台灣神學院畢業的吳明義、陳榮福、高清玄以及林金元等年輕牧者為第一批派往東馬來西亞北婆羅洲砂勞越的宣教師。

1968年5月2日在台北雙連基督長老教會舉行差派宣教師餞行送別感恩禮拜,由於這是第一次差派台灣原住民籍宣教師到海外,在台灣教會歷史上意義非凡,因此感恩禮拜莊嚴又隆重,與會人士座無虛席熱鬧空前。1968年底四位宣教師因出國手續辦理的原因,因此於不同時間相繼出發前往砂勞越。爾後兩年「焚棘海外宣教委員會」陸續差派亦屬阿美中會的張天成、李學盛、曾傳火以及布農中會的全所哲(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出身)等四位宣教師增援砂勞越的海外宣教工作,促使在該地的宣教陣容更加完整。

1968〜1969年是宣教師們學習當地語言的時期,砂勞越衛理公會給予台灣宣教師六個月的時間來學習伊班語,在語法上伊班語和台灣原住民語言有許多類似之處,所以對於宣教師們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但為期六個月的語言訓練僅能幫助他們學會使用日常用語,在講台上仍然受到語言上的限制,因此在這段期間砂勞越衛理公會也安排了宣教師們在禮拜日前往鄰近的長屋實地觀摩長屋聚會情形,以便可以實際應用所學的伊班語來傳道。六個月後宣教師們立即被派往各自的宣教區域,但實際上經過一年之後,宣教師們才能流利的使用伊班語。砂勞越大部分地區是沼澤地帶,伊班民族散居在整個砂勞越的原始森林當中,交通方面完全依賴路況不佳的水路來聯絡,因此砂勞越衛理公會為了宣教師們的工作需要,也提供了水上交通工具,如搭載小型引擎的小舟,而宣教師們也必須去適應環境和學習操作水上交通工具。

八位台灣原住民籍宣教師們被派往四個教區,他們並非擔任後方的協助工作,而是前往內陸最深入最偏遠的地區,每位宣教師必須負責20到25個長屋,比起伊班籍的宣教師工作量多了三到四倍之多。而每個長屋便代表一個村落,宣教師們負責這麼大量且廣闊的教區,如果被派到同一個河域的長屋,每個月還能輪值主持長屋的禮拜,倘若被派到不同的河域或比較上游湍急的河域,需要二到三個月才能巡迴完所有的偏遠長屋,因此在砂勞越的宣教工作非常辛苦,必須要有很好的體力、耐力以及堅定的使命感。

宣教師們被派往砂勞越的時間共計13年,從1969年直到1982年,在這段期間擁有非常好的成果,除了開拓及擴大了整個教區之外,也在每個重要的村落建立一個基本的禮拜堂,而禮拜堂除了成為村落的屬靈裝備場以外,也能當作其他種教育的場所。在教育訓練方面,為了要使每個主日都能照應每個長屋的聚會,宣教師們開始訓練當地的長老來協助各個區域的牧養工作。最難得的是在「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都魯教區設有兩所幼稚園,這兩所幼稚園的成立帶來教會的復興,也提供給當地居民學齡前的學童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

筆者曾代表台灣無惑隊於2016年7月28日前往婆羅洲東馬來西亞比賽,先飛往沙巴州首府亞庇再轉機前往砂勞越州首府古晉市,7月30日下午在古晉市宋慶海球場和由當地伊班族、馬來人以及紐澳洋人混組的古晉黑貓橄欖球隊舉行友誼比賽,這是台灣橄欖球隊首次到東馬來西亞比賽。在砂勞越停留五日期間,曾二次進入伊班族村落長屋參觀,粗淺地了解當地原住民生活狀況及宗教信仰,也親身參訪,體驗到當年台灣原住民宣教師們在此地宣教的一切艱難以及豐碩的成果。

目前在砂勞越的台灣原住民宣教師乎南.笛伴﹙全慈祥﹚牧師是來自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的布農族人,父親是早期八位原住民籍海外宣教師當中唯一非阿美族的全所哲牧師,弟弟是豐丘教會現任全慈祐牧師。笛伴牧師幼年時曾隨著海外宣教的父親居住於砂勞越,直到高中才返台就讀淡江中學,他也是一位橄欖球好手,曾經當選亞洲青年橄欖球賽的國手。他從師大體育系畢業後曾在板橋中山國中及國立清華大學擔任體育老師,退休後就讀台灣神學院並於2017年6月10由中部布農中會封立牧師。7月6日筆者在淡江學弟笛伴牧師位於淡水的家中與他做了簡短的行前會面,兩天後他便出發前往砂勞越州的詩巫地區開始伊班族的宣教工作。笛伴牧師當時年齡已屆58歲,能夠捨下他摯愛的牧師娘以及兩位尚在淡江中學就讀的女兒,以中部布農中會海外宣教師的身份,單獨前往他童年居住之舊地展開為期六年的宣教工作,著實令人敬佩感動不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