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在音符中的人生─鋼琴演奏家陳孜怡的故事/楊遠薰

(感謝本文作者楊遠薰姊妹同意轉載,她是美國馬里蘭基督長老教會的長老娘)

「孜怡豐富的琴聲,細膩的觸鍵,對於作品深厚的理解,都使她的音樂充滿了感情,令人回味。」(德國Barden-Barden Daily News)
1 感動
陳孜怡彈琴彈到瑰麗處,琴聲澎湃,氣勢磅礡,雙手飛快地在琴鍵上跳躍,那情景頗令人動容。
曾獲德國最高演奏文憑的她說,十餘歲時,她就清楚知道自己要走音樂路。因為她喜歡那種讓音樂帶著雙手滑動、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時刻,也追求那種靈魂完全融入樂曲的感動。
回憶第一次有這種感動,她說那是在小學四年級時,一個颱風天,因為停電、室內沒有冷氣,十分悶熱,她只好打開窗子練琴。

那天,她彈一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彈著彈著,忽然有股莫名的感動,手指不由自己地隨著樂曲的起伏快速流轉,直到整曲結束,才大夢初醒地發覺:「為什麼我的人在這裡?」
她當時有些害怕,畢竟她那時只是個十歲的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人的意識會和肉體分離?但是第二天,有幾位鄰居對她的媽媽說:「昨天聽到孜怡彈琴,好感動喔!」
她第二次有這種感受,是在小學六年級參加台灣省鋼琴比賽時。孜怡說,省賽分複賽與決賽,兩者分數平分,決定名次。她複賽時得了第五名,決賽時彈一首孟德爾頌d小調莊嚴變奏曲。

「那首曲子一開始,非常莊嚴、寧靜,像在祈禱。」她說:「我彈下第一個音符,就進入狀況。然後像有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我的雙手在琴鍵上滑動,直到曲終。當我起身鞠躬時,看到所有的裁判都投予我讚賞驚喜的眼神。他們全給我最高分。結果,因為複賽與決賽的成績平均,我那次得了第三名。」
此後,陳孜怡不斷追求那種情感完全融入樂曲的意境,也明白自己將以音樂為依歸,因為音樂已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2 出發
「孜怡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音樂的喜愛。」陳孜怡的父親陳志仁說:「她三歲時,媽媽帶她送五歲的哥哥去學琴,結果她賴在哥哥的身邊不走。老師見她不吵也不鬧,就讓她靜坐一旁。沒想到如此一坐,竟坐了半年。老師見她真的在聽,就收她為學生,開始教她彈琴。」
孜怡起步早,天生有音感,記憶力佳,樂譜背得快,六歲時毫無困難地考進私立光仁國小音樂班。小學三年級時,她轉進古亭國小音樂班。初、高中時,她就讀師大附中音樂班,並且拜鋼琴名家陳郁秀為師,一步步朝向要當音樂家的夢想前進。

有志學音樂的孩子自小南征北伐、不斷地參加大小比賽、考試與公演長大,每每需要父母的陪同與各方面的支援。
「事實確是如此。」陳爸說:「每次比賽,孩子固然有壓力,父母也跟著緊張。長期以來,父母與孩子都形成一個團隊。雖然明知學音樂是一條很艱辛的路,但看到孜怡這麼堅持,又想起我母親的心願,就覺得再辛苦,也得陪孜怡走下去。」
陳志仁說,他的母親是一個很喜愛音樂的女醫師,不幸於五十九歲那年去世。母親病危時常對他們講,她很遺憾這輩子沒選擇音樂當職涯,因為彈琴、唱歌是很愉快的事,而當醫生則每天面對愁容滿面的病人,日日得處理生老病死的事情。
「孜怡自小有音樂的稟賦,又有毅力,很可能遺傳了阿嬤的基因。」陳爸說:「所以我歡喜、也很自然地想幫她圓夢。」

3 精彩
如果說人生是一闕壯麗的樂章,八十年代出生的陳孜怡已經走過好幾個不同的曲境。1996年,十三歲的她即展露才華,享有「音樂少女」的美譽。
那年,她就讀國二,即在媽媽陪同下,飛到俄國聖彼得堡(St. Peterburg),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結果捧了個「最佳詮釋獎」回台灣,成為受人矚目的樂壇新秀。
「比賽得獎,固然興奮。」孜怡說:「而參賽前的準備與學習的過程,同樣令人難忘。」
賽前她聽人家說,俄國的要求非常嚴格,和台灣的不一樣。但怎樣不同?沒人能說個準。比賽在八月中旬舉行,她便報名參加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辦的暑期音樂營,以便觀摩、學習。然後與媽媽在七月即飛到莫斯科。

「那時的俄國才改革開放沒幾年,物質十分缺乏。」她說:「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廳都顯得年久失修,但是音樂學院的教授卻都是一流的。那些大師一彈起琴,立刻把聽眾的熱情都點燃。」
在音樂營裡,老師一再叮嚀學生要完全瞭解樂曲,才能彈出應有的曲境。孜怡說,她要參賽的曲子是貝多芬的《告別》,音樂營的老師即認為不該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彈這首曲子,因為這曲子意境太深沉。

《告別》是貝多芬描述他與忘年之交魯道夫大公生死離別的一首奏鳴曲。魯道夫大公是奧匈帝國皇帝的弟弟,年紀比貝多芬小,原先是他的學生,後來成為貝多芬的知音、好友暨主要的贊助人之一。1809年,法國大軍攻入維也納,魯道夫大公倉皇逃難,兩人不得不別離。整闕樂曲分〈告別〉、〈分離〉與〈重聚〉三個樂章。
孜怡說,她把樂譜背得很熟,每天反覆地練習,把每個音都彈得很正確,但畢竟不曾有過戰爭、逃亡、生離死別的經歷,只好很努力地去揣摩那情境。
「結果出賽時,」她說:「我彈下第一個音符,眼前忽然出現一個畫面,我的手便像脫韁似地,一路隨著畫面飛奔,感情也跟著激動,直到最後一個音符結束。大家都給我熱烈掌聲,我因此得到一個最佳詮釋獎。」

陳孜怡的青少年過得充實而精彩。她不僅在俄國參賽獲獎,亦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舉行的Gina Bachauer 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中獲獎,更在義大利Monopoli國際鋼琴大賽贏得冠軍。此外,她也在台灣大小鋼琴比賽中獲獎,亦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共同演奏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還在台灣總統府介壽館的音樂會演出,儼然是一個深具潛力的未來之星。

2002年,陳孜怡自師大附中高中畢業,不負重望地考上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e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ce de Paris in France ,簡稱CNSM),啟程赴巴黎留學。

4 挑戰
「初到巴黎的頭兩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挫折的時期。」孜怡坦誠地道。初次離家、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等都是挫折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褪去光環、信心動搖。
「法國人有文化的優越感。」孜怡說:「老師在和我們面試時,都講英語,但一開始正式上課,全說法語。我在台灣上音樂班長大,自小學英語,沒有法語基礎,到了巴黎,只好猛啃法文。」

她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師事鋼琴名家Jacques Rouvier。老師要學生完全拋棄過去,無論指頭觸琴的方式、手臂的用力或對樂曲的詮釋,一切從頭開始。這對曾經參加許多大小比賽的學生,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她只好改變自己,順應老師的要求。老師要她以不同的觸鍵,彈不同名家的作品。因為每個名家如蕭邦、李斯特、莫札特...,都有其個人的風格,必須以不同的彈法,才能彈出其特殊的韻味。

如此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用心學習四年,陳孜怡奠下紮實的古典音樂基礎,終以第一獎的優異成績畢業。
2006年,她轉赴德國國立卡厄斯魯爾(Karlsruhe)音樂大學深造。在德國,她學德文,對貝多芬的作品尤下功夫,一共在卡大研習五年,前兩年攻讀音樂碩士,後三年攻讀最高演奏文憑,共獲兩個學位。

至於何以她選擇到歐洲求學,既習法文,又學德文,畢業後卻轉到美國求發展?
孜怡說,彈琴不僅要精湛的技巧,正確地彈出每個音,還要詮釋樂曲。詮釋樂曲則涉及文化的層次,西方古典音樂原是歐洲的產物,所以當初她覺得要學古典音樂,最好還是到歐洲。許多音樂大師的作品或歌劇的內容是用德文寫的,所以有機會學些德文,亦是美事,所以她毫無猶豫地到德國留學。
此外,學費亦是一大考量。孜怡說,她無論在巴黎或德國,都唸國立音樂大學,學費相當合理。相較之下,美國著名的音樂學院往往都是私立學校,學費貴得驚人。
「但歐洲國家歡迎外國學生前往學習,」她繼續說:「卻不歡迎他們留下。我在德國求學的最後兩年,看到一些優秀的學長即使有演奏的機會與行程,亦為居留問題煩惱,所以我得為出路作打算。」

其時,一位俄裔美籍的鋼琴名家亞歷山大‧寇柏林(Alexander Kobrin)邀請她到美國,為其助手,陳孜怡便欣然接受。
亞歷山大‧寇柏林是2005年范‧克萊本(Van Cliburn )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得主,那時應邀到美國喬治亞州哥倫布(Columbus) 州立大學的Schwob音樂學院擔任系主任,願意提供陳孜怡全額獎學金唸研究所,同時擔任助教。孜怡便在2011年夏飛抵美國。

5 行經低谷、再創亮點
初抵美國的頭兩年,陳孜怡頗有收穫。她師事寇柏林,在Schwob音樂學院修習鋼琴演奏的學位,專研俄國音樂大師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的作品,同時指導音樂預科的學生。此外,她還活躍於喬治亞州的樂壇。
然而到了第三年,在獲得哥倫布大學表演藝術學位後,極欲發展個人生涯的陳孜怡遇到了瓶頸。
她說,因為學校沒有正式的職缺,Columbus又是一個介在喬治亞州與阿拉巴馬州之間的小城,沒什麼音樂專職或兼差的機會。自小期許自己成為音樂家的她逐漸憂慮,尤其「三十而立」之齡即將到來,她益感莫大的壓力。

幾經思量,她覺得必須離開哥城。但舉目無親且沒有合法居留與工作身分的她能到哪裡去?
「那一年,我感到十分徬徨與無助,時常暗中禱告,求神開路。」孜怡說。
後來在朋友與專家的指引下,她蒐集過去所有比賽的得獎成績、公開演奏的記錄與樂評家的評論...等等,一一列舉並附佐證,以「傑出藝術人才」的身分向美國移民局申請居留權。有些出乎意外地,她竟在很短的時間就拿到綠卡!

「這在歐洲簡直不可能,除非與當地人結婚。」陳孜怡說:「這真是美國賜給我的禮物,是神為我開啟的一扇門。」
然後,她到紐約、波士頓和華府等大城走一圈,最後選擇華府為其據點。2014年,她把所有家當裝入車內,隻身自喬治亞州開車750英里,北上華府,然後暫歇在媽媽的老同學處。
其時,她聽說座落華府北郊的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需要音樂服事的專才,便毛遂自薦,結果馬上獲得任用。接著,教會的一位長老願意提供住處,她總算有了落腳處。
一切像是神在開路,她憑著實力,在華府地區的列文(Levine)音樂學校獲得教職。同(2014)年十月,她首度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行公演,深獲好評。此後,各地的演奏邀約不斷。

今(2016)年,陳孜怡像一個國際旅人,風塵僕僕地飛赴波多黎各、佛羅里達與莫斯科等世界各地演奏,下半年的演奏行程亦大致排定。
「我熱愛音樂與演奏,」她說:「那是一種情感的融入、技巧的發揮、樂曲的詮釋與訊息的傳遞的大融合。我也喜愛教學,樂於與學生分享我對樂曲的領悟與經驗。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感受到服事與奉獻社區的重要。我願將我的所學所長奉獻給我的社區與社會,讓更多人聽到優美的音樂而有平和的心,而增進生活的喜樂與社會的和諧。」
欲欣賞陳孜怡精湛的演奏技巧,可擊點下列連結:
Tzu-yi Chen: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in d-minor 3rd movement
望著她的雙手或飛快地在琴鍵上跳躍、奏出氣勢磅礡的琴聲,或弧度優美地碰觸琴鍵,彈出動人心弦的樂章,就不禁讓人聯想起一個自小日夜坐在鋼琴前苦練的女孩的故事。
她的靈魂經常飛躍在千變萬化的音符中,她的成長是在迎接一個接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比賽中度過。她曾萬里尋師、接受多位名師的琢磨與調教,然後悟出圓融才是音樂的至臻境界。願她的演奏與詮釋能帶給更多愛樂者感官的享受與心靈的喜愛,進而擁有平和喜樂的心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