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思念 鄭連明牧師/林恩朋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7-12-21 22:47
1961年夏天由美國哥倫比亞與普林斯頓神學院深造回國的鄭連明牧師,8月1日就職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講師,隔年8月12日來到台北東門教會擔任牧者,協助已屆80高齡的葉金木牧師,因他專任台神教職,所以只能利用週六下午及週日前來協助牧會工作。直到1967年3月29日才正式接替退休的葉金木牧師,專職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至1977年12月20日因病過世,前後在東門教會牧會15年。
連明牧師30歲那年來到東門教會,和葉金木牧師輪值講道,每兩週一次的主日講道要面對當時台灣人當中的菁英學者,如朱江淮、顏春安、林朝棨、葉淑仁等諸位長老,他每次都全力以赴準備講稿,但講道過程卻從未看稿,用特殊的口才流暢地述說著源自上帝的信息。他是教會歷史學家,講道簡潔有力、條理分明,即便是非常深奧的理論都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讓在座的會友們清楚明白聖經的道理,啟發及造就性都非常的高,且通常都會將講道時間控制在20到30分鐘以內,幾乎沒有超過30分鐘以上的講道。連明牧師在治學、牧會、修身以及生活上言行一致,所以他的每一次講道都廣受會友們的歡迎,尤其是年輕人更是熱衷他的講道內容,每次當他在台上講道時,高中以上的青年們都在台下努力地做筆記以便週間能夠反覆地琢磨他的講道內容,再一次了解他所要啟示的寶貴道理。一位好牧者的講道,乃是能夠將其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彰顯出來,而非僅僅是口語上的敘述,也因此才能讓聽講者真正有福份分享來自上帝的話語。
連明牧師曾多次帶領「台神牧聲男聲合唱團」登上當時全台灣唯一的電視台,也就是台視,當年還是黑白電視的時代,一般最大型的電視機也僅有14吋,播放時許多家庭全家人擠在小電視前聆聽演唱會以及連明牧師於節目中段約15分鐘的華語短講,他深知全台灣觀眾當中僅有少數的基督徒,必需把握難得且珍貴的機會,以佈道的方式來宣揚基督的愛與拯救,因其簡短充實的述說及十分精彩的內容頗受好評,許多人知道他年僅三十出頭,都佩服不已。他早期的一次講道,題目「尋找拯救失落的人」(撒該的故事),引用的經文路加福音19章1至10節,筆者至今還記得當天講道的所有內容,也能夠模仿他的語氣從頭到尾講述一遍,若不是非常傑出且感動人的講道,真正地強力刺痛振盪了聽者內心深處,怎麼可能經過了五十幾年仍舊記得如此清楚?
連明牧師非常重視青年的牧養工作,也時常親近他們,平時的談吐以及論事態度都受到他們的肯定,青年們既然能夠在自己的教會得到靈命的造就,自然不會想到別的教會去。他每個月一次在週末晚上主持的「信仰座談會」是大家最喜歡的聚會,參加的青年會友非常多,經常都是爆滿的狀況。藉著座談會協助年輕人建立信仰基礎,拓展他們對於除了信仰以外其他生活領域的視野,尤其是能夠從基督教的觀點出發,對於社會、歷史、哲學、文學、音樂、倫理及其他學術的認識,確實啟發了教會青年在外界不易接觸的許多新思維。他在座談會當中所採用的教材是「真理與生命」以及他所著作的「開我的眼睛」,他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也開闊了我們的胸襟。因為之前大多數的查經班都是一人教眾人聽,有些疑問的地方無從獲得解答,而他所主持的信仰座談會採用問答與討論的方式,讓大家能夠就信仰的各種問題提出探討及思考,他也會將問題的答案分析的非常清楚且有條有理,使大家能夠對聖經有更深入的了解,也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追求上帝的真理。能夠受到連明牧師培育的青年是有福份的,在他的帶領下,教會青年度過了最輝煌的時代,每逢總會舉辦各項活動時,東門青年都以龐大的陣容赴會,並常以驕傲的口氣告訴他人:「我來自台北東門教會,我們的牧師是鄭連明。」可見當時年輕的連明牧師在台灣教會界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許多人直到今日仍深深懷念那段與他相處的時光。
連明牧師由美國回到故鄉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成為當時本土長老教會的改革者,他帶回那個時代最新的思維,由自身做起,以啟發及重點式的短講、禱告,將整個聚會流程完美的呈現。他也將報告事項詳盡的刊登在週報上,那時會友已經少有文盲,大家都擁有閱讀的能力,如此週日禮拜當中司會不必再加以述說。禮拜前將奉獻箱置於入口處,司會的長執經過學習後也能將漫長的禱告文調整為能夠振盪人心的短文,整個禮拜過程在50至60分鐘左右就可以結束,剩下的時間便留給教友們當作交誼時間,這是在美加地區很普遍的週日禮拜方式。週末與週日的青少年聚會,時間非常寶貴,年輕人來到教會很單純地想要追求信仰以及認識主內朋友,所以連明牧師捨棄了長達一、二個小時的長篇大論、專題演講,取而代之的是,讓大家坐在椅子上圍成圓圈,主講者只提導言,在座的每位都要發言,大家因為一起討論而有了參與感,不再只是枯坐一整晚,最後十分鐘再交給主持者做結語。這樣的流程讓青年們擁有很好的收穫,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參與意願。
1960年代初期,基督教青年會(YMCA)引進了美國當時最流行的土風舞,其特色是讓青年朋友們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手牽手跳團體舞蹈,位於萬華昆明街的YMCA擁有較大的場地,每週末下午都會固定舉辦土風舞會,吸引了大量北部大專院校學生參加,一起來到萬華YMCA跳土風舞。不料此舉卻引起教會界的軒然大波,因為老一輩的牧者認為男女二人若尚未正式結婚,在上帝面前做合婚誓言之前,是不能夠在公開場合手牽手,更不能手拉著手跳舞。也有許多衛道人士聯合起來反對這種團體舞蹈活動,因此他們決議發送公文到各教會的牧會者手上,要求簽名配合抵制土風舞會。筆者記得連明牧師和牧養城中長老教會的三兄鄭連德牧師始終拒絕在文件上簽名,因為兄弟兩人都是留美的學者,並認為土風舞是青年人很好的交誼活動,也沒有違反任何聖經的誡命,不應該受到限制才對。當年傳統的禮拜堂座位分成男右女左,不能混合坐在一起,每逢週日全家人到教會禮拜時馬上要分開坐,這是那個時代必須嚴守的紀律。而這項規定也在1967年3月29日他就職台北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時正式廢止了。
1967年12月10日禮拜天凌晨,連明牧師突然發高燒病倒,12月12日勉強到台南東門教會參加唯一妹妹鄭千惠和蔡維孝先生的婚禮,回台北後立即住院於馬偕醫院。(今年是蔡維孝長老夫婦金婚紀念)。爾後十年的臥病期間,雖然無法對教會做出十分完整的貢獻,有時亦因為身體狀況不適合參加各項教會活動,但東門教會的長執及會友們始終非常敬愛他,也同心協力的照顧他與他的家人。「台北東門是一間愛疼傳道者的教會」,因為東門長執及教友們的愛心與包容,擁有疼惜傳道者的美德,這段期間也成為教會界的一段佳話。1977年12月20日下午10時30分,我們所敬愛的連明牧師於馬偕醫院蒙主恩召,若非英年早逝,否則他對於教會宣教、神學教育發展、教會青年培育以及長老教會改革肯定會有更偉大的貢獻。
連明牧師的夫人,令人敬佩的蘇明昭牧師娘,是一位信仰虔誠且賢慧的婦女,面對變故卻擁有忍耐及堅強的心,撫養二子一女順利成長。仰恩牧師、仰生及愛玲長老無論在教會界或是社會上都受人敬重,在職場上也有許多偉大的貢獻,讓我們親眼見證上帝的憐憫、慈愛與祝福,奇異恩典再一次降臨在他們的家庭。2017年12月20日適逢連明牧師逝世四十週年,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再次加深了筆者以及許多會友、親朋、學生們的無限思念,我們對於他的緬懷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薄,因為這位好牧者生前的信仰精神、學術成就以及平易近人的態度,造就了他豐富亦得勝的生命。他畢生認真牧養教會,是愛主至深侍奉至勤的典範,他崇高的人格影響了眾多認識他的人,更幫助了許許多多東門青年與台神他的學生們找到人生正確的方向。雖然連明牧師已經離開40年了,但他帶給了筆者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與信仰果實,筆者也要將長時間對他的思念之情轉化為喜悅、豐盛、滿足與感恩,願主賜福。
連明牧師30歲那年來到東門教會,和葉金木牧師輪值講道,每兩週一次的主日講道要面對當時台灣人當中的菁英學者,如朱江淮、顏春安、林朝棨、葉淑仁等諸位長老,他每次都全力以赴準備講稿,但講道過程卻從未看稿,用特殊的口才流暢地述說著源自上帝的信息。他是教會歷史學家,講道簡潔有力、條理分明,即便是非常深奧的理論都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讓在座的會友們清楚明白聖經的道理,啟發及造就性都非常的高,且通常都會將講道時間控制在20到30分鐘以內,幾乎沒有超過30分鐘以上的講道。連明牧師在治學、牧會、修身以及生活上言行一致,所以他的每一次講道都廣受會友們的歡迎,尤其是年輕人更是熱衷他的講道內容,每次當他在台上講道時,高中以上的青年們都在台下努力地做筆記以便週間能夠反覆地琢磨他的講道內容,再一次了解他所要啟示的寶貴道理。一位好牧者的講道,乃是能夠將其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彰顯出來,而非僅僅是口語上的敘述,也因此才能讓聽講者真正有福份分享來自上帝的話語。
連明牧師曾多次帶領「台神牧聲男聲合唱團」登上當時全台灣唯一的電視台,也就是台視,當年還是黑白電視的時代,一般最大型的電視機也僅有14吋,播放時許多家庭全家人擠在小電視前聆聽演唱會以及連明牧師於節目中段約15分鐘的華語短講,他深知全台灣觀眾當中僅有少數的基督徒,必需把握難得且珍貴的機會,以佈道的方式來宣揚基督的愛與拯救,因其簡短充實的述說及十分精彩的內容頗受好評,許多人知道他年僅三十出頭,都佩服不已。他早期的一次講道,題目「尋找拯救失落的人」(撒該的故事),引用的經文路加福音19章1至10節,筆者至今還記得當天講道的所有內容,也能夠模仿他的語氣從頭到尾講述一遍,若不是非常傑出且感動人的講道,真正地強力刺痛振盪了聽者內心深處,怎麼可能經過了五十幾年仍舊記得如此清楚?
連明牧師非常重視青年的牧養工作,也時常親近他們,平時的談吐以及論事態度都受到他們的肯定,青年們既然能夠在自己的教會得到靈命的造就,自然不會想到別的教會去。他每個月一次在週末晚上主持的「信仰座談會」是大家最喜歡的聚會,參加的青年會友非常多,經常都是爆滿的狀況。藉著座談會協助年輕人建立信仰基礎,拓展他們對於除了信仰以外其他生活領域的視野,尤其是能夠從基督教的觀點出發,對於社會、歷史、哲學、文學、音樂、倫理及其他學術的認識,確實啟發了教會青年在外界不易接觸的許多新思維。他在座談會當中所採用的教材是「真理與生命」以及他所著作的「開我的眼睛」,他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也開闊了我們的胸襟。因為之前大多數的查經班都是一人教眾人聽,有些疑問的地方無從獲得解答,而他所主持的信仰座談會採用問答與討論的方式,讓大家能夠就信仰的各種問題提出探討及思考,他也會將問題的答案分析的非常清楚且有條有理,使大家能夠對聖經有更深入的了解,也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追求上帝的真理。能夠受到連明牧師培育的青年是有福份的,在他的帶領下,教會青年度過了最輝煌的時代,每逢總會舉辦各項活動時,東門青年都以龐大的陣容赴會,並常以驕傲的口氣告訴他人:「我來自台北東門教會,我們的牧師是鄭連明。」可見當時年輕的連明牧師在台灣教會界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許多人直到今日仍深深懷念那段與他相處的時光。
連明牧師由美國回到故鄉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成為當時本土長老教會的改革者,他帶回那個時代最新的思維,由自身做起,以啟發及重點式的短講、禱告,將整個聚會流程完美的呈現。他也將報告事項詳盡的刊登在週報上,那時會友已經少有文盲,大家都擁有閱讀的能力,如此週日禮拜當中司會不必再加以述說。禮拜前將奉獻箱置於入口處,司會的長執經過學習後也能將漫長的禱告文調整為能夠振盪人心的短文,整個禮拜過程在50至60分鐘左右就可以結束,剩下的時間便留給教友們當作交誼時間,這是在美加地區很普遍的週日禮拜方式。週末與週日的青少年聚會,時間非常寶貴,年輕人來到教會很單純地想要追求信仰以及認識主內朋友,所以連明牧師捨棄了長達一、二個小時的長篇大論、專題演講,取而代之的是,讓大家坐在椅子上圍成圓圈,主講者只提導言,在座的每位都要發言,大家因為一起討論而有了參與感,不再只是枯坐一整晚,最後十分鐘再交給主持者做結語。這樣的流程讓青年們擁有很好的收穫,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參與意願。
1960年代初期,基督教青年會(YMCA)引進了美國當時最流行的土風舞,其特色是讓青年朋友們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手牽手跳團體舞蹈,位於萬華昆明街的YMCA擁有較大的場地,每週末下午都會固定舉辦土風舞會,吸引了大量北部大專院校學生參加,一起來到萬華YMCA跳土風舞。不料此舉卻引起教會界的軒然大波,因為老一輩的牧者認為男女二人若尚未正式結婚,在上帝面前做合婚誓言之前,是不能夠在公開場合手牽手,更不能手拉著手跳舞。也有許多衛道人士聯合起來反對這種團體舞蹈活動,因此他們決議發送公文到各教會的牧會者手上,要求簽名配合抵制土風舞會。筆者記得連明牧師和牧養城中長老教會的三兄鄭連德牧師始終拒絕在文件上簽名,因為兄弟兩人都是留美的學者,並認為土風舞是青年人很好的交誼活動,也沒有違反任何聖經的誡命,不應該受到限制才對。當年傳統的禮拜堂座位分成男右女左,不能混合坐在一起,每逢週日全家人到教會禮拜時馬上要分開坐,這是那個時代必須嚴守的紀律。而這項規定也在1967年3月29日他就職台北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時正式廢止了。
1967年12月10日禮拜天凌晨,連明牧師突然發高燒病倒,12月12日勉強到台南東門教會參加唯一妹妹鄭千惠和蔡維孝先生的婚禮,回台北後立即住院於馬偕醫院。(今年是蔡維孝長老夫婦金婚紀念)。爾後十年的臥病期間,雖然無法對教會做出十分完整的貢獻,有時亦因為身體狀況不適合參加各項教會活動,但東門教會的長執及會友們始終非常敬愛他,也同心協力的照顧他與他的家人。「台北東門是一間愛疼傳道者的教會」,因為東門長執及教友們的愛心與包容,擁有疼惜傳道者的美德,這段期間也成為教會界的一段佳話。1977年12月20日下午10時30分,我們所敬愛的連明牧師於馬偕醫院蒙主恩召,若非英年早逝,否則他對於教會宣教、神學教育發展、教會青年培育以及長老教會改革肯定會有更偉大的貢獻。
連明牧師的夫人,令人敬佩的蘇明昭牧師娘,是一位信仰虔誠且賢慧的婦女,面對變故卻擁有忍耐及堅強的心,撫養二子一女順利成長。仰恩牧師、仰生及愛玲長老無論在教會界或是社會上都受人敬重,在職場上也有許多偉大的貢獻,讓我們親眼見證上帝的憐憫、慈愛與祝福,奇異恩典再一次降臨在他們的家庭。2017年12月20日適逢連明牧師逝世四十週年,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再次加深了筆者以及許多會友、親朋、學生們的無限思念,我們對於他的緬懷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薄,因為這位好牧者生前的信仰精神、學術成就以及平易近人的態度,造就了他豐富亦得勝的生命。他畢生認真牧養教會,是愛主至深侍奉至勤的典範,他崇高的人格影響了眾多認識他的人,更幫助了許許多多東門青年與台神他的學生們找到人生正確的方向。雖然連明牧師已經離開40年了,但他帶給了筆者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與信仰果實,筆者也要將長時間對他的思念之情轉化為喜悅、豐盛、滿足與感恩,願主賜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