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林信男

經文:創世記12:1〜2

一、地理上的迦南地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記載亞伯蘭遷徙的故事。以現代科技來看,遷徙搬家並不是甚麼困難的事,你可以自己打包或吩咐搬家公司的人如何打包,然後搬家公司就會按照吩咐將東西送到目的地。雖然是這樣,但在我們精神科專業所使用的生活事件壓力評估量表,仍然將遷徙搬家列為有壓力的生活事件。我們再回頭來看看亞伯蘭當年的遷徙搬家,亞伯蘭是要從哈蘭遷徙到迦南。哈蘭是位在目前土耳其南邊靠近敘利亞邊界的地方,從那裡到迦南差不多有1000公里的路程。亞伯蘭是距今約4000年前的人,當時遷徙只能靠走路或騎駱駝,所以長途遷徙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其實亞伯蘭一生有過多次的長途遷徙。緊接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前面,創世記11章的最後一段,記載亞伯蘭的父親他拉帶領家族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吾珥要往迦南,他們沿著幼發拉底河往西北方向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卻是落腳在離吾爾約1600公里的哈蘭定居下來。

從聖經考古學的資料,吾珥在亞伯蘭的時代是幼發拉底河注入波斯灣的海港大城市,也是兩河流域沖積平原的富庶城市。創世記11章的最後一段並未交代為什麼他們要從那麼好居住的吾珥往迦南遷徙,也不知道為甚麼沒有到達迦南,卻在哈蘭定居下來。但如果根據使徒行傳第7章司提反被捕後在大祭司面前的講道內容,離開吾珥以及離開哈蘭都是同一個理由,因為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你的故鄉和親族,到我所要指示你去的地方。(使徒行傳7:3)」從我們後世的人來看,哈蘭這個地方雖比不上吾珥,但仍然是有河流經過的農耕地,還是比迦南丘陵地適合居住,所以頭殼壞了的人才會從吾珥遷徙到哈蘭,再從哈蘭遷往迦南。雖然聖經曾提到迦南是「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民數記13:27)」,但對亞伯蘭而言,當時他可能不知道迦南到底在什麼地方,長什麼樣子,亞伯蘭得到的訊息是「到我所要指示你去的地方。」就這樣亞伯蘭啟程出發,邁向一個不確定的目的地,就如希伯來書11章8節所說:「他離開本國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到哪裏去。」他只能邊走邊思考上帝所要指示他去的地方。亞伯蘭前後花了不知多少年,一路上他長途跋涉幾千公里路,不知經歷多少困難與危險,才到達迦南地。「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他就失去親人家族的支持,萬一出差錯時沒有人可依靠,連當個啃爸族的機會也沒有。那支持亞伯蘭繼續走下去的動力究竟是甚麼?是信心與順服或是如成功神學所主張的「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在亞伯蘭抵達迦南地之前,兩方面的理由都說得通。但從創世記所記載亞伯蘭抵達迦南以後的事蹟,我們可以肯定亞伯蘭後來一生奮鬥的動力來自於信心與順服。

二、心靈上的迦南地
我們讀創世記有關亞伯蘭一生的遷徙故事,除了思考其地理上的長途跋涉辛苦尋找地理上的迦南地外,從心靈成長的角度來看,也可將亞伯蘭一生的經歷比擬為長途跋涉,一步一步追求心靈往上提升,邁向成熟的尋找心靈上的迦南地之旅。尋找心靈的迦南地之旅可能要比尋找地理上的迦南地之旅更漫長艱辛。首先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也就是要離開其舊習性。要放棄長期熟悉的行事為人方式並不容易,更難的是要成為新造的人。這是拆除重建的大工程。靠自己很難做到,必須通過對上帝的信靠順服才有辦法做到。一旦全心信靠順服,就有機會達到「多子多孫;形成大國;大有名望」,心靈上的「多子多孫;形成大國;大有名望」指的是因為有上帝的同在,認識了真理而使生命變得自由自在、精彩豐盛,更有意義的是「人要因你蒙福」。

這樣看來,尋找心靈的迦南地之旅似乎還蠻有吸引力的,但它也是一條艱辛不好走的「天路歷程」。就以亞伯蘭為例,亞伯蘭雖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尊為信心之父,但綜觀亞伯蘭的一生,仍可看出其靈性的起起伏伏。光從創世記12章我們就看到亞伯蘭非常不一樣的兩個面貌。12章1-9節記載他憑信心,遵照上帝的指示,離開故鄉、親族,和父親的家的信心和順服。但緊接著12章10-20節就記載他為自己的利益而要妻子說謊;利用「漂亮妹妹」得到財富;使埃及王和王室的人患可怕疾病的醜陋人性面。接下來創世紀13和14章他又提升為禮讓姪子羅得先挑選牧養牛羊地盤的大方又慷慨的好長輩,以及滿腔熱血、奮不顧身搶救被擄姪子羅得的英雄。創世記15章先後記兩筆亞伯蘭對上帝應許的懷疑。接著創世記16章記載他處理莎萊與夏甲之間緊張關係的敗筆。創世記17章記載亞伯蘭俯伏在地上竊笑上帝說要讓他那90歲的妻子莎萊生一個兒子。在這一連串的失敗之後,創世記18章記載亞伯蘭非常值得稱讚光明面,他竟然勇敢的一再為救所多瑪城的人而向上帝討價還價。創世記20章15-22節亞伯蘭又墮落到與亞比米勒之互動中,再度為一己之私,要「漂亮妹妹」說謊;使亞比米勒之后妃不能生育。創世記21章9-21節記載亞伯拉罕非常不負任的為袒護莎拉而殘忍地將夏甲和以實瑪利趕出家門。

心靈的成長可大約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既所謂混沌/反社會階段:從出生到三歲的階段,唯一遵循的就是自己的慾望與意志。想要甚麼,就立刻要獲得滿足、解決,無法等待。有些人雖已成年,心智卻停留在此階段(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第二階段既形式/組織化階段:從三歲到青少年階段,學習各種規矩,一切照父母、老師的吩咐、教導,缺乏彈性。第三階段既懷疑/強調個人化階段:青少年開始有較自主的想法。會懷疑之前的教導,典章、制度的權威性。嘗試探索,違反規定,被稱為叛逆期。但從正面、積極的角度來看,卻可視為追求真理之成長期。第四階段為成熟階段:如果從第三階段往上提升,就能進入重視人類共同體,與神、人、其他生物、大自然有和諧關係。不論成熟進步到什麼程度,都不可能消滅早期心靈階段留下的痕跡,稍一不愼那壓在底層的舊人就會再冒出頭來。就如王爾德所說:「每個聖人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每個罪人都有美好的展望。」所以人要保持謙遜,不可以自以為已達成熟階段,沾沾自喜,也不要自暴自棄,以為永無突破的一天。能否提升心靈邁向成熟或從跌倒處再爬起來,一個關鍵點是持謙遜的心認清自己的不完整(歷史上只有一個完全的人,就是道成肉身的拿撒勒人耶穌),需要持續改進。一個的人心靈永遠可以繼續成長,也就是說我們心靈成長的工程一直到我們離開這個我們寄居的世界那一刻為止都要掛上「施工中」的牌子。曾經有一則「施工中」的小故事,值得我們戒慎警惕。故事提到有一位施姓華僑來台灣拜訪他住在台北的好朋友。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來台灣,所以他的朋友特地安排一輛車讓他環島旅行。當他回到台北時,很認真的請問他的朋友台灣是不是有一位姓施的了不起人物。當他的朋友回答說想不出有這麼一號人物時,他很不解的說那為什麼環島旅行中到處都看到掛著「施工中」的大名。這則小故事在諷刺人的本位主義,自我膨脹地將「施工中」聯想成有一位施姓大人物。也警惕我們要時時提防自我中心、自我膨脹的人性弱點,以免妨礙我們心靈成長工程「施工中」的進展。

結語
我之所以選亞伯蘭遷徙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方面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了多次尋找心靈迦南地的遷徙。從佛教家庭歸信基督;讀初級商業學校轉念一般高中;修讀電機工程改念醫學;從事精神醫學臨床實務轉進整合信仰與醫學的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我想到程牧師從念完軍校擔任職業軍人轉為種植水果的農夫;修完神學院課程進入原住民部落牧養教會,從原民部落進入南投都市再到台北大都會牧會,這過程也算是尋找心靈迦南地的遷徙。這遷徙過程從世人眼光來看不論是成功或失敗,只要有耶穌基督同在就是迦南地。程牧師在就任台北東門教會主任牧師的就任詞中說,他在霧社原民部落牧會時,常常沿路哼詩歌、吹口哨,逍遙自在,來到台北需要戰戰兢兢有如走鋼索。我相信只要存謙卑心與上主同行,走鋼索會如履平地一般自在。願上帝祝福牧師全家及每一位弟兄姊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