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傷的醫治者/林信男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7-10-29 18:11
引言
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和猶太法典他勒目(Talmud)的經文中分別記載下列二則負傷的醫治者的記事,二段經文都在訴說彌賽亞(基督)是負傷的醫治者(wounded healer)。
1、「但是,他承當了我們的憂患;他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我們反認為他該受責罰,該受上帝的鞭打和苦待。為我們的罪惡,他被刺傷,為我們的過犯,他挨毒打。因他受責罰,我們得痊癒;因他受鞭打,我們得醫治。」(舊約聖經以賽亞53:4-5)
2、利未約書亞(Yoshua ben Levi)在西面安洞(Simeron ben Yohai's cave)洞口碰上先知以利亞......他問以利亞:「彌賽亞甚麼時候來臨?」以利亞回答:「你去問祂吧。」 「祂在那裡呢?」「坐在城門口?」「我怎能認出祂來呢?」「祂滿身傷痕,與窮人坐在一起。其他人都一次解開全部傷口,並包紮傷口。但是,祂每次只解開一個傷口,然後才包裹那傷口,且自言自語:『或許有人需要我,所以我必須隨時預備好。免得耽誤時間。』」(他勒目)
負傷(生病)與醫治息息相關。疾病的英文disease包括dis和ease兩部分,疾病使人不舒適,催促人尋求解除痛苦的方法,醫治就這樣發生了。在沒有獸醫的社會,生病的動物會自行「嚐百草」治病,原始人類社會的醫治差不多也是這樣開始的。所以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醫學是從負傷者自行尋得醫治開始的,負傷者就是醫者,既所謂負傷的醫治者。隨著歷史的演變,各行各業的分工越來越細緻,生病者與醫治者似乎是分離了。但若追根究底,所有的臨床試驗都得依賴參與試驗的生病者所呈現的結果,所以時至今日,醫學的進展仍可視為以「負傷的醫治者」模式在進行。當年台灣的烏腳病,不只造成病患腳部變黑、疼痛,須要一再逐步往上截肢,人生也變黑暗,甚至走上自殺之路。對病人及家屬而言,此病簡直就是「分屍病」。好在經過醫療團隊用心追查研究,終於查出禍首是飲用水所含砷的量太高。乃關閉水井,改裝自來水,使問題獲得改善。而此研究所獲飲用水含砷的安全數據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佈的數據。此數據是這些烏腳病患者付出重大代價換來的,他們是負傷的醫治者。
絆腳石或墊腳石
生病確實是一種苦難,它可以成為人類的絆腳石,但也可以成為墊腳石。下面將介紹幾位效法耶穌「負傷的醫治者」榜樣的基督徒。
1、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當年卡羅歐巴尼醫生以WHO官員身份去了解一位在河內華裔美國陳姓商人罹患的未明疾病,不幸他自己也被感染。他判斷此病具高危險性及感染力,斷然將自己隔離。同時立刻指導越南政府採取嚴密隔離措施,並電告WHO此嚴重性。雖然他自己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死了,卻為全世界消除一場大災難,並使越南成為第一個解除SARS疫區的國家。卡羅歐巴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醫治人類。
2、1987年在美國德州,一位台灣移民的第二代叫黃至成的16歲青少年,悲傷的面對因白血病去逝的妹妹。黃至成因其調皮個性,在妹妹生前一再惡作劇,調侃長得不漂亮,學業遠不如他的妹妹。妹妹過世使他的心深深受創,並經常惡夢連連。這個受創的心靈雖曾自怨自哀,卻能及時脫出。後來更將傷痛轉化為關懷弱勢族群的力量。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快要畢業時,向學校申請延畢一年,為的是要去服務世界上最貧窮地區的兒童。最後他選擇去南美洲最貧窮的國家玻利維亞,照顧流浪街頭的街童。畢業後他完成小兒科住院醫師訓練,並成為波士頓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這期間,他持續每年去玻利維亞,關心照顧那些街童,並為改善街童的情況募款。他呼籲大家為關心世界各地的街童,盡一點心力。
3、日本醫學人文大師日野原重明醫生,1911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一個牧師家庭。年幼時,一位醫生不斷到他家「往診」,救了他母親一命;以及他自己10歲時臥病在床一年期間學習鋼琴的經驗,影響他日後習醫,重視全人醫治及醫學人文,並推廣音樂治療。留美回日,將臨床病理討論會(CPC)引進日本,致力推進日本的預防醫學、臨終安養醫療、醫學教育,並創立音樂治療學會。他曾數度來台灣,在台灣醫學會年會演講。他也是台灣護理教育前輩陳翠玉及鍾信心到日本聖路加醫院進修時的指導者。他在100歲以後仍繼續看診,努力不懈,致力於人類健康與世界和平的工作。他一直工作到2017年7月18日105歲高齡過世。
4、人道牧師、醫生謝緯,台灣南投人,1916年出生。先學神學再習醫,成為牧師/外科醫。一生奉獻在照顧台灣弱勢族群,包括原住民、沿海地區、烏腳病等,甚至把自家的診所工作擺在其次。1970年6月自行駕車趕往二林義診途中,車禍過世。為了救治病患,他常「甘心成為愚人」,再辛苦也是「在所不辭」。
5、玻依森(Boisen)牧師是二十世紀初,美國一位長老會牧師,曾患精神病住院。由於住院期間教會及醫療人員都未能就信仰及身心疾病提供適當的整合性協助,使他生病期間陷入痛苦絕望困境。病後他積極努力要從自己的經驗,找出能協助生病的人獲得心靈力量的方法。後來他開創了臨床教牧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方案,訓練神職人員有更好的能力,從宗教信仰(特別是病人的宗教信仰)協助病人面對疾病。此項工作開啟了宗教神職人員在醫院與各科醫療專業人員合作治療病人之門。
6、巴納丁樞機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1928年出生於美國一個窮苦家庭。高中畢業獲獎學金進大學準備念醫學。一年後放棄習醫獎學金改念神學。55歲擢升為樞機主教。1993年被CNN及全球媒體大幅誤報性侵年輕修士。整個過程他勇敢以真相面對媒體,維護了教會及他自己的清白。甚至安慰、鼓勵誣告他的人。1995年他被診斷得胰臟癌,他卻自願成為關心癌症病人及家屬的神父,帶給許多人安慰與平安。把神父關心癌症病人及家屬、遭逢劇變者的需要擺第一,自己身為病人的醫療擺第二(A priest first, a patient second)。
7、單國璽樞機主教出生中國華北。年幼時目睹一位堂伯父急性腹痛找不到醫生而過世,因此立志學醫。念中學時,華北連兩年旱災,餓死了許多人,使他思索成為醫師雖然能救人,但解決不了華北大平原面臨的大旱災與水災,於是改變想法想研究水利工程。中日戰爭時,目睹匈牙利籍神父為保護躲在教堂內的老弱婦孺,不畏日本士兵的刺刀,奮臂擋住教堂門口。感動之餘,決志修道效法耶穌。2006年7月他被診斷罹患「非小細胞肺腺癌」。從那時開始直到回天家,單國璽樞機主教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把癌症視為朋友,而非敵人;將死亡視為生命的過程,而非生命的結束。單國璽樞機主教到各處演講,將愛的種子撒在全台灣。
8、施密特(Rainer Schmidt)牧師1965年出生於德國波昂附近的加德洛特(Gaderoth)。他生下來就沒有下手臂,且右腿比左腿短,乃所謂多重殘障。1977年他12歲時開始接受桌球訓練。1980年被選入德國殘障桌球聯盟國手訓練。曾多次獲世界冠軍。2000年封立牧師。他認為與其分為殘障與否,不如說每個人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廣義的說,所有的人都是一方面受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具有天賦的。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醫治了許多身心受傷的人。
結語
苦難是人生的一部分,醫者也無法例外。白白受苦或從苦難學習成長,端視當事人的選擇。負傷經驗幫助醫者的心靈成長。從苦難學習成長,不但醫治自己的傷口,也成為負傷的醫治者。病人希望醫生了解其困苦。而了解(under-standing)乃始於醫生放下身段,下來與病人站在同一高度(平等),消除病人對醫生高高在上的感受。負傷經驗幫助醫生活生生體驗與病人站在同一高度的感覺,使傷口轉化為醫治力量。
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和猶太法典他勒目(Talmud)的經文中分別記載下列二則負傷的醫治者的記事,二段經文都在訴說彌賽亞(基督)是負傷的醫治者(wounded healer)。
1、「但是,他承當了我們的憂患;他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我們反認為他該受責罰,該受上帝的鞭打和苦待。為我們的罪惡,他被刺傷,為我們的過犯,他挨毒打。因他受責罰,我們得痊癒;因他受鞭打,我們得醫治。」(舊約聖經以賽亞53:4-5)
2、利未約書亞(Yoshua ben Levi)在西面安洞(Simeron ben Yohai's cave)洞口碰上先知以利亞......他問以利亞:「彌賽亞甚麼時候來臨?」以利亞回答:「你去問祂吧。」 「祂在那裡呢?」「坐在城門口?」「我怎能認出祂來呢?」「祂滿身傷痕,與窮人坐在一起。其他人都一次解開全部傷口,並包紮傷口。但是,祂每次只解開一個傷口,然後才包裹那傷口,且自言自語:『或許有人需要我,所以我必須隨時預備好。免得耽誤時間。』」(他勒目)
負傷(生病)與醫治息息相關。疾病的英文disease包括dis和ease兩部分,疾病使人不舒適,催促人尋求解除痛苦的方法,醫治就這樣發生了。在沒有獸醫的社會,生病的動物會自行「嚐百草」治病,原始人類社會的醫治差不多也是這樣開始的。所以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醫學是從負傷者自行尋得醫治開始的,負傷者就是醫者,既所謂負傷的醫治者。隨著歷史的演變,各行各業的分工越來越細緻,生病者與醫治者似乎是分離了。但若追根究底,所有的臨床試驗都得依賴參與試驗的生病者所呈現的結果,所以時至今日,醫學的進展仍可視為以「負傷的醫治者」模式在進行。當年台灣的烏腳病,不只造成病患腳部變黑、疼痛,須要一再逐步往上截肢,人生也變黑暗,甚至走上自殺之路。對病人及家屬而言,此病簡直就是「分屍病」。好在經過醫療團隊用心追查研究,終於查出禍首是飲用水所含砷的量太高。乃關閉水井,改裝自來水,使問題獲得改善。而此研究所獲飲用水含砷的安全數據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佈的數據。此數據是這些烏腳病患者付出重大代價換來的,他們是負傷的醫治者。
絆腳石或墊腳石
生病確實是一種苦難,它可以成為人類的絆腳石,但也可以成為墊腳石。下面將介紹幾位效法耶穌「負傷的醫治者」榜樣的基督徒。
1、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當年卡羅歐巴尼醫生以WHO官員身份去了解一位在河內華裔美國陳姓商人罹患的未明疾病,不幸他自己也被感染。他判斷此病具高危險性及感染力,斷然將自己隔離。同時立刻指導越南政府採取嚴密隔離措施,並電告WHO此嚴重性。雖然他自己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死了,卻為全世界消除一場大災難,並使越南成為第一個解除SARS疫區的國家。卡羅歐巴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醫治人類。
2、1987年在美國德州,一位台灣移民的第二代叫黃至成的16歲青少年,悲傷的面對因白血病去逝的妹妹。黃至成因其調皮個性,在妹妹生前一再惡作劇,調侃長得不漂亮,學業遠不如他的妹妹。妹妹過世使他的心深深受創,並經常惡夢連連。這個受創的心靈雖曾自怨自哀,卻能及時脫出。後來更將傷痛轉化為關懷弱勢族群的力量。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快要畢業時,向學校申請延畢一年,為的是要去服務世界上最貧窮地區的兒童。最後他選擇去南美洲最貧窮的國家玻利維亞,照顧流浪街頭的街童。畢業後他完成小兒科住院醫師訓練,並成為波士頓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這期間,他持續每年去玻利維亞,關心照顧那些街童,並為改善街童的情況募款。他呼籲大家為關心世界各地的街童,盡一點心力。
3、日本醫學人文大師日野原重明醫生,1911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一個牧師家庭。年幼時,一位醫生不斷到他家「往診」,救了他母親一命;以及他自己10歲時臥病在床一年期間學習鋼琴的經驗,影響他日後習醫,重視全人醫治及醫學人文,並推廣音樂治療。留美回日,將臨床病理討論會(CPC)引進日本,致力推進日本的預防醫學、臨終安養醫療、醫學教育,並創立音樂治療學會。他曾數度來台灣,在台灣醫學會年會演講。他也是台灣護理教育前輩陳翠玉及鍾信心到日本聖路加醫院進修時的指導者。他在100歲以後仍繼續看診,努力不懈,致力於人類健康與世界和平的工作。他一直工作到2017年7月18日105歲高齡過世。
4、人道牧師、醫生謝緯,台灣南投人,1916年出生。先學神學再習醫,成為牧師/外科醫。一生奉獻在照顧台灣弱勢族群,包括原住民、沿海地區、烏腳病等,甚至把自家的診所工作擺在其次。1970年6月自行駕車趕往二林義診途中,車禍過世。為了救治病患,他常「甘心成為愚人」,再辛苦也是「在所不辭」。
5、玻依森(Boisen)牧師是二十世紀初,美國一位長老會牧師,曾患精神病住院。由於住院期間教會及醫療人員都未能就信仰及身心疾病提供適當的整合性協助,使他生病期間陷入痛苦絕望困境。病後他積極努力要從自己的經驗,找出能協助生病的人獲得心靈力量的方法。後來他開創了臨床教牧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方案,訓練神職人員有更好的能力,從宗教信仰(特別是病人的宗教信仰)協助病人面對疾病。此項工作開啟了宗教神職人員在醫院與各科醫療專業人員合作治療病人之門。
6、巴納丁樞機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1928年出生於美國一個窮苦家庭。高中畢業獲獎學金進大學準備念醫學。一年後放棄習醫獎學金改念神學。55歲擢升為樞機主教。1993年被CNN及全球媒體大幅誤報性侵年輕修士。整個過程他勇敢以真相面對媒體,維護了教會及他自己的清白。甚至安慰、鼓勵誣告他的人。1995年他被診斷得胰臟癌,他卻自願成為關心癌症病人及家屬的神父,帶給許多人安慰與平安。把神父關心癌症病人及家屬、遭逢劇變者的需要擺第一,自己身為病人的醫療擺第二(A priest first, a patient second)。
7、單國璽樞機主教出生中國華北。年幼時目睹一位堂伯父急性腹痛找不到醫生而過世,因此立志學醫。念中學時,華北連兩年旱災,餓死了許多人,使他思索成為醫師雖然能救人,但解決不了華北大平原面臨的大旱災與水災,於是改變想法想研究水利工程。中日戰爭時,目睹匈牙利籍神父為保護躲在教堂內的老弱婦孺,不畏日本士兵的刺刀,奮臂擋住教堂門口。感動之餘,決志修道效法耶穌。2006年7月他被診斷罹患「非小細胞肺腺癌」。從那時開始直到回天家,單國璽樞機主教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把癌症視為朋友,而非敵人;將死亡視為生命的過程,而非生命的結束。單國璽樞機主教到各處演講,將愛的種子撒在全台灣。
8、施密特(Rainer Schmidt)牧師1965年出生於德國波昂附近的加德洛特(Gaderoth)。他生下來就沒有下手臂,且右腿比左腿短,乃所謂多重殘障。1977年他12歲時開始接受桌球訓練。1980年被選入德國殘障桌球聯盟國手訓練。曾多次獲世界冠軍。2000年封立牧師。他認為與其分為殘障與否,不如說每個人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廣義的說,所有的人都是一方面受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具有天賦的。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醫治了許多身心受傷的人。
結語
苦難是人生的一部分,醫者也無法例外。白白受苦或從苦難學習成長,端視當事人的選擇。負傷經驗幫助醫者的心靈成長。從苦難學習成長,不但醫治自己的傷口,也成為負傷的醫治者。病人希望醫生了解其困苦。而了解(under-standing)乃始於醫生放下身段,下來與病人站在同一高度(平等),消除病人對醫生高高在上的感受。負傷經驗幫助醫生活生生體驗與病人站在同一高度的感覺,使傷口轉化為醫治力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