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豐盛的生命/林盈昌傳道師

聖經:出埃及記3:13~14、約翰福音10:7~10

按著教會節期,今天是復活節第四主日,我們歡慶復活節是因為我們相信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盼望。耶穌基督的復活,可以理解為一場生與死的戰爭,當耶穌基督承受死時,上帝的本質與死的本質;愛與毀滅就會互相衝擊。這場鬥爭,從耶穌基督降生為人來到我們當中時就開始,最後是在祂的死中決定勝負。祂以肉身在世上的期間,向窮人、受苦者及受社會歧視的人(也包括有錢的罪人)呈現上帝的救恩,祂醫病趕鬼,都得視為與罪與死的爭鬥。

而耶穌基督的生平是朝著死前進的,上帝拯救的高潮是耶穌的死與復活。基督的復活是一個勝利,從死裡復活的主讓人知道上帝已經贏過死亡。上帝本與死的距離很遙遠,然而在耶穌基督的死中,上帝使自己與死爭戰,祂如此行,正是為作所有人的主。為某人存在意謂著與某人的關係,當耶穌基督受釘十字架為著世人的罪死,上帝向所有人顯明祂的仁愛,也就是從死無的關係中產生了人與上帝的新關係。我們也可以這樣子理解,上帝與人的新關係就是上帝自己承受了使人與祂疏離的死之無關係。當一切的關係失去時,上帝無限的愛創造新的關係,我們藉著耶穌基督連結到與上帝永恆連結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盼望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並且相信的。當我們對尚未認識主耶穌的人傳這樣一個有盼望的福音時,常常很多人難接受,事實上,不只是現代的人如此,跟主耶穌同時代的人都難以接受,親自看過或聽過主耶穌行神蹟和教導的猶太人都不接受。

今天我們所讀的約翰福音十章,是耶穌於九章41節對話的延續,在這章耶穌回應醫治瞎子後所引起的爭論。這章有兩個作用:由一個醫治的敘事進入到拉撒路復活;從醫治瞎子(不可能的事)帶出拉撒路奇異的復活。第九章我們看到法利賽人死守傳統,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信念和傳統被新的教導和耶穌的工作所影響,而在第十章,耶穌用比喻責備猶太人的領袖;另一方面是預言自己將要行許多神蹟。

從耶穌的講論中可以知道猶太人的領袖如何失敗,他們距離上帝的標準太遠了,但最可悲的是,許多羊遇上賊、強盜和壞牧人一樣的領袖。壞牧人自私自利,他們像賊和強盜,賊和強盜心中只顧自己的利益。許多領袖把事工看作自己的領域,他們看重傳統為得著今生的好處(權力、金錢和名望),他們找更多追隨者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讓上帝的子民專心事奉,賊和強盜彼此分歧只顧仇殺,根本不同心也無法相互服事。

當敘事發展到十章11節牧羊人為羊捨命時,耶穌顯示祂要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甚至犧牲也在所不惜。祂主要關心的不是自己,而是祂的羊。好的領袖應該把羊帶到上帝面前,他們不該將自己的想法凌駕在上帝之上。

耶穌預言拉撒路的復活,也讓我們知道耶穌願意遵行父神的旨意,成為獻祭的羔羊。耶穌醫治拉撒路,耶穌表示他會讓拉撒路成為祂的羊,同時帶來祂的受難。牧人並不怕為羊捨棄生命。

耶穌說我是羊的門,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又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翰福音中耶穌將我是(ego eimi)這公式做了三種不同的使用:第一種與述詞的連用:約翰福音記載耶穌七次說到:「我是......」(六35,八12,十7、11,十一25,十四6,十五1)。上帝藉著七個「......」,藉著主耶穌向世人顯露祂自己。而這七次的我是......,證實了耶穌是上帝,而這位神卻住在人中間。

第二種與暗示的述詞連用,「我是『祂』」,「我是『那位』」,表示祂是彌賽亞(四26,八24、28,十三19);「是『我』和是『祂』」,只是說明自己是誰(六20,十八8,且十八5、6、8也可能是),生來瞎眼的人也用此法(九9)。

第三種作為絕對用語,在八章24和28節,十八章5~6節可能是如此,但在八章58節絕對是此意:「在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最後這節需要做更多解說,因為「ego eimi」在此代表上帝的名字。上帝在出埃及記三14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將此處的「我是自有永有的」翻譯為ego eimi ho on,以賽亞書四十三25與五十一12中的ego eimi都具有上帝的名字的功用。因此當耶穌對「猶太人」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祂是將自己與上帝同等,不但說出了上帝的名字(這是猶太人看為大忌的),更進一步的是耶穌稱自己是上帝。

當約翰福音中記載耶穌使用那麼多"我是"是出埃及記中的重要字詞時,我們應該更多從舊約中出埃及記裡來認識我們的上帝。

上帝在何烈山呼召摩西去拯救以色列時,向摩西啟示自己的名字的意思(出三1~四23,尤見三14~15)。在摩西起先失敗後,上帝第二次在埃及呼召摩西,向以色列啟示自己名字的重要性(六2~4)。在這兩個處境中,上帝親自啟示祂名字的意思和重要性,讓有關的人與祂有更深的親密關係。

在古代近東,名字能讓人更深洞察擁有這稱號者的本質、性格、前景、希望和命運;跟我們文化的常規不同,名字不僅是委婉的識別標籤。賴桑(William Sanford LaSor)說:一個人的名字「緊密地以該人的存在為基礎,代表與表達他的性格與個性。這些自我啟示之目的是鼓勵受啟示的受益人持守忠誠,可以在最困難的情況下行上帝的旨意。摩西和以色列必須知道祂名字的意義和重要性,才會將自己投身於與強大法老的對抗的處境,面對法老越發硬心時仍對上帝忠誠。

三11~12摩西對上帝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這就是我差派你去,給你的憑據:你把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上帝。」針對摩西的害怕,上帝用雙重保證來回答他。第一個保證是以上帝的本性來保證,祂說:「我必與你同在。」。第二個保證以祂的作為來保證,「這就是我差派你去,給你的憑據:你把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上帝。」:這句話到了十九章就得應驗。而上帝的同在是聖經重要的神學主題,是出埃及記的中心思想,從舊約創世記與亞當同在到新約上帝的同在就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穌。

出埃及記三13~15摩西對上帝說:「看哪,我到以色列人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他們若對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永有的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上帝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代。這一段是舊約聖經最偉大的啟示,摩西問的問題好像以色列人不知道上帝的名字。然而,在古代希伯來文,若要請教一個人貴姓大名,通常用疑問代名詞﹝mi﹞(參創三十三5;民二十二9;書九8)。若用疑問代名詞﹝mah﹞,則是要知道某人或某物的內在性質(例如,出十六15)。而上帝在下一節的回答,是整本聖經中唯一的一次,上帝向人解釋祂的名字的意義。上帝用雙關語來回達摩西:「我是即我是」。上帝的回應有幾個意義。首先祂說「我是」,意即別的「不是」,在埃及和古代近東的泛神處境中,上帝即表明只有我是,再沒有別的神。其次,上帝是自存的神,上帝的自存與自足,也翻譯成自有永有的。再來上帝是創造的神。最後,上帝是不變的。祂從前怎樣恩待列祖,現在祂也要照樣恩待摩西和以色列民。祂言出必行,祂向列祖起誓應許,必不反悔。是信實的神。

出埃及記三章7節上帝看見、聽見哀聲,上帝為受壓迫、被奴役的人申冤,帶領他們反抗一切壓迫,使他們得著政治與經濟的自由。而新約福音書我們也看見道成肉身的主耶穌是怎麼樣對於不公義的領袖與結構發出呼聲,甚至以行動來教導當時的猶太人,主耶穌也以愛與非暴力來對抗掌權者,最後死在十字架上。而我們從主耶穌道成肉身到祂的死和復活看見上帝的慈愛、憐憫、公義和信實與我們同在,成了我們最大的確據與盼望。(講於東門教會2017/5/7主日禮拜)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