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與醫療/陳東榮

在我執業的醫院裏,病人在被送進開刀房之前,都會先安置在一個稱為 Holding Area,也就是準備室的地方。 在這裏,麻醉醫生、 麻醉護士再度與病人相談,閱讀病歷及 各種檢驗結果;為病人打點滴,打鎮靜劑。這時,常有一些牧師、上師、神父或 教士來到他們自己教徒的病人身邊打招呼,為他們祈禱。 我覺得很有意義,對病人的精神及心理都很有幫助,相信對病人的康復,也有加倍作用。 不論是那個教派,我有時也加入禱告。


 這幾年來,有不少的實驗證明宗教的祈禱,有助於病人的疾病康復,或某種疾病的得病率與不祈禱者的得病率較低的發現。雖然這些實驗的方法、分析的角度及偏見,在宗教家與醫學家之間,看法不同。 但一般而言,人的醫治,本來就是要身心兼顧。 所以宗教與醫學是可相輔相成,而對病人的康復有所助益的。 但請注意,這些實驗,包括世界各種宗教,不是只有單一宗教,也就是說沒有某種宗教有特出的效果。而且在音樂、色彩、催眼,以及暗示等等的實驗,也很多證明對病人康復的加強效果。


古代,醫學不發達,病人的治療大部份都靠宗教來醫治,所以宗教的祭師,也就是醫師。中國漢醫更是以哲學的陰陽五行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 所以病人的治療過程中,宗教與醫學是一体兩面的。 隨著後來的煉金術、生理、解剖,以及病理學等等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成了一門講求證據 (evidence based)的實證科學,與不須實證,專以信仰為基礎的宗教,開始有很明確的分界。 在今天的醫界中,根據1996年,美國家庭醫師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ractice) 的一次調查,99%的家庭醫師,相信宗教對於病人的康復有幫助,但只有10% 的家庭醫師例行地查問病人的宗教信仰。 不過,在面對垂死或癌症末期的病人,就有91%的醫生向病人提起宗教信仰。 這個代表性的調查,說明了醫界的治療病人,是以醫學為主。 除了醫生以個人的人格品質、愛心來加強醫療效果之外,宗教在現代醫生的治療行為,所佔的成分是很微小的。


 在今天開放的世界觀社會中,尤其在美國,很多醫學院都鼓勵新一代的醫生,要對於各種種族、宗教、文化、習俗有瞭解及容忍,己是普遍的教育課程。這毫無疑問地,是很好的趨勢。 但是醫生在醫療過程中,應不應該託付以宗教家的角色呢?

 一個有信仰的病人,他所需要的宗教角色,應該是神職人員,這個系統及組織都己相當完善。 除了鼓勵醫療人員以愛心,開明、瞭解、容忍的態度來對待各種不同宗教、文化、語言、種族、性別,以及年齡的病人之外,再以他的身教 (而非言教) 來讓病人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就像醫療傳道一樣,才有效果。在病房裏,要醫療人員身兼神職角色,會有以下的缺點:

1、醫學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宗教是 Faith based 的特性,會引起治療判斷上的混淆。

2、醫生與病人的宗教不一定相同,如果兩方都是非常虔誠、執著的教徒,反而引起不安。

3、如果醫生向病人傳教,則有以醫療的特殊權威,影響病人對宗教判斷的干擾。

4、醫生向病人傳教,可能造成病人心理上的壓力,不聽從則有罪惡感。

5、如果病人家人宗教各自不同,更易引起紛爭。


只有醫生與病人是同一宗教或雙方都有非常開明的宗教觀,則醫患雙方,相得益彰,或是醫生以身教,讓病人感受見證宗教的療效,這才是宗教與醫療結合的可能模式。


參考資料:

Medical Economics: When medicine and religion collide

Sep 2,2005 By: Berkeley Rice

Religion and Medicine: Why Faith Should Not Be Mixed With Science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408068

TREND UNITING RELIGION AND MEDICINE HURTS BOTH DISCIPLINES

http://www.cumc.columbia.edu/news/press_releases/Religion-Medicine.html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