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一起面對生死》讀後感/張仁和

現今的臨終醫療或安寧照顧制度比起日本醫師山崎章郎在1990年出版《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一起面對生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相關的生死學或醫療倫理反省的書籍更是不勝枚舉,但欲罷不能讀完這本暢銷書後,內心的感動和婆娑的淚水化成一波波的漣漪起伏著。我想它引起的共鳴不在於「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造作,而是具體呈現一個仁心的醫者以其真實的故事,反思生與死的界線。

這本書以十篇真實故事表達了臨終病人和家屬的掙扎,以及診治醫師在生死之間的拔河。前五篇故事以作者起初進入醫療體系時,或直接面對臨終現場或間接聽聞臨終個案寫成的。當時日本的醫療體系對於處在末期病患的處置上,最感困擾的便是要不要告知患者真相或者隱瞞實情?此外,醫師是否對已無任何痊癒可能的臨終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的急救?那五篇故事的結局是灰暗的,令人感慨萬千。

隨後作者放下工作,自願擔任船醫以便一圓自己想要環繞世界的願望,豈料在上船前隨手購買一本有關臨終醫療的書籍,就是生死學大師庫布勒羅絲醫師所寫的《死亡與瀕死過程》(On Death and Dying)改變了他對於醫師的角色和臨終急救措施的看法。

後五篇故事描述作者抱著新體認投入治療與關懷癌末病人的工作,雖然也曾遭遇病患與家屬甚至是護理同事的質疑和抗拒,但最終都取得患者家庭的諒解、感激,讓瀕死病人安詳地放下與死神搏鬥、有尊嚴地回歸自然,讓人暨感動又嚮往在面對人人必有的終局時,能有如此體貼至微的醫療團隊和關愛的親友該是何其有幸。

書末也探討安寧照護的本質和制度,其中最令我注意的是,反省宗教在瀕死過程所扮演的角色。許多人特別是基督徒認為,宗教信仰的介入是安寧照顧的重點,這從英美基督教國家發展安寧照護的成果可為佐證。因此,在宗教背景薄弱的日本醫療體系內執行安寧制度,不免讓人質疑它的成果,以致於日本的安寧病房的建構,曾一度想以大自然的環境取代宗教的角色,給予臨終病人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但作者認為,真正可以取代宗教的角色,不是大自然的美好或病房的環境,而是人與人在相互信賴下所產生的共鳴,亦即感受愛人與被愛的關係,在周遭親友的陪伴下,免除孤獨去對抗病魔,並且接受死亡、跨越死亡的界線,這是他從許多不具有宗教信仰的病人身上學到的寶貴經驗。

我想,基督教醫院附設的安寧病房應該要重新省思,究竟我們對於末期病人的關懷,宗教信仰的切入點該著重什麼?是非基督徒病人最終皈信受洗?或者他們及家屬重新得力、心存感激放下過往的恩恩怨怨,體驗到彼此真誠的愛比即將來臨的死亡還要堅強?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