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學苑「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課程分享/陳昭華

一、書名引起的省思
上個學期期末禮拜第一次要在學苑介紹這個課程時,這個名稱就讓我思考了好久,我一直在想甚麼樣的人會講出自己走出淋漓盡致的生命?第一個想到的是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當守的信仰,我已經持守了。」不知道林教授是否有類似的感受?一個人如果不是具有相當的自信,怎可能會如此描述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有相當的熱情,怎麼可能那麼勇於追求理想;如果不是有相當的灑脫,怎麼可能說是淋漓盡致;如果不是有相當的誠實與勇氣,怎麼可能願意把自己的私事公諸於世? 可惜目前這四個我都沒有,所以我就只能寫自己讀的「庶民」的回憶錄!

二、我的第一個大轉彎
謝謝林教授的建議,要我們寫庶民回憶錄。當我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看看有那些地方有大轉彎,有哪些人對我影響很深時,不覺發現自己人生路上也有幾次大轉彎,轉彎往往帶來生命的更新。現在可與大家分享我一個比較大的轉彎: 出國讀書帶給我的影響。

1. 歐洲局勢轉變帶來的省思
碩士班口試完後,指導教授曾要我去考博士班,問了教務處之後,答案是報名時間已過,對於這個答案其實我蠻高興的,因為當時覺得已經讀過久的書了,不想再繼續讀。後來我到經建會工作, 有一天幫指導教授處理了一些東西,他要我隔天幫他拿到徐州路的系辦公室。當時我住在民生社區,辦公室在總統府旁邊,所以我搭車到杭州南路時先下車,到系辦公室,結果去得太早了,看看公告欄,突然發現有個台灣與奧地利交換獎學金的機會,報名時間即將截止,其實以前我早就知道有這個獎學金,但從沒想過去報名,但看到那則訊息時我已經感覺所學不足,所以隔天就去報名,再過幾天考德文之後,一切就確定了,這個轉變來得非常突然,就這樣差不多兩個月之後就出國了。

1990年初的歐洲是風起雲湧、變化多端的年代,自蘇聯解體、東歐國家一個個獨立後,東德也受到很大的衝擊。東德人民看到許多東歐國家都已經獨立,東德卻毫無動靜。人民渴望起碼能有自由遷徙到其他國家的機會,但申請到國外往往會被留下不好紀錄。在詭譎不安的局勢下,示威遊行也擔心政府會有類似中國六四的鎮壓,因此興起了偷偷出走的浪潮,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逃到東歐,包括有位當時曾獲得奧運賽跑的選手,也以跑步的方式逃出了東德。沒想到就在1989年10月萊比錫Nikolai教堂前無意間造成的示威遊行事件後,似乎有了新的契機。各地開始有類似的遊行,至年底又因為東德政委Günter Schabowski的口誤,意外宣布兩德邊界開放通行,讓東德人民大量湧往西德,間接地造成柏林圍牆倒塌。當時Schabowski原本要宣布官方放寬出境簽證限制,卻一時口誤,讓東德人民誤以為開放立即生效,以致大批人民蜂擁擠到邊界,圍牆邊的士兵也誤以為東德已經開放,不加阻擋,就在陰錯陽差下柏林圍牆倒了。這種轉變真是奇妙,兩德和平統一了。這轉變改變了歐洲的局勢,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包括梅克爾。

在這種大轉變的情況下,我見到了匈牙利、捷克及德國政權改變前後國家面貌的轉變、社會秩序的變動。特別柏林圍牆由1961-1989年只有二十幾年,可是當時東、西柏林在各方面的差距,真的可以讓人深刻體驗到政體對人民影響之大。看到共產與民主世界的差距,告訴我共產主義多好,我都很難以接受。

我的學生曾在波茨坦大學讀書,他的同學一家人在柏林圍牆倒之前由東柏林逃到東歐,再逃到維也納,再進入德國,就在進入西柏林沒多久圍牆就倒了,我們覺得他們很虧,繞了一大圈,但是這位同學說:「他們真正體會到呼吸自由空氣的可貴!」

2. 滿地的音樂
在維也納有許多欣賞音樂的機會,到維也納不久就聽說有個知名的歌唱家要唱Don Carlo,就與朋友排了四個小時買站票,再站著看四個小時演出,其實也看不太懂,但這經驗非常有趣。有一次在國家歌劇院內碰到一位江老師,現任教於台大管理學院,他一聽我住的地方就好高興,因為他非常熱衷於音樂,經常以約50元台幣的價格買站票聽歌劇,但是因為聽到太晚,之後必須以台幣約500元的價格住簡單的旅館,所以他很想到我們那裏打地鋪,但是事實上後來他從來都沒有去過。

有一天他說要帶我們去一個非常值得參觀的地方,在郊外,坐了一段時間的火車後,原來是到「中央公墓」,他帶我們到葬有二十多位音樂家之墓園。莫札特因死於亂葬崗,所以是紀念碑;左側的是貝多芬,另一邊是舒伯特,聽說舒伯特非常欽佩貝多芬的才華,並自視為貝多芬的學生,臨終前要求埋在貝多芬旁。在對面還有史特勞斯家族、布拉姆斯及沃爾夫等的墓,每個墓上面都有按照該音樂家特色所做的雕刻,象徵著他們生前的經歷。

有一天江老師告訴我,他去國外,回來時,火車一進入奧地利之後,他就感覺到「滿地的音樂」。這句話讓我很驚訝,我發現我去過貝多芬小徑,貝多芬在那裡醞釀出田園交響曲及快樂頌;也到過莫札特住居;到過舒伯特寫鱒魚、菩提樹的地方,都很美,但是我就是感受不到音樂,這才發現自己的遲鈍,對音樂的無感。

3. 國際人權會議
出國後對我的第三個影響是國際性的人權會議。由於奧地利是中立國,而且維也納有一個聯合國的原子能機構(維也納聯合國中心),因此有許多人道性質的國際會議會在維也納舉辦,例如國際人權會議,有些會議可以去參觀,由那些會議我體會很多。也曾將想過到國際特赦組織工作,但可惜未付諸實施。

4. 認識耶穌
當然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認識耶穌,在那裡受洗成為基督徒。引用好消息頻道的一句話: 「認識耶穌是我最大的祝福」,確實如此!

三、以生命感動生命
在讀這本回憶錄時,我感到有股吸引力很想快點讀下去,為什麼讀其他傳記的時候很少有這種感受? 因為林教授不僅寫經歷,也說出了許多生命的大道理,真是受益良多。
記得以前上李鴻禧老師的課的時候就聽過:「20歲時不相信共產主義,是沒有理想的人;但40歲仍然相信共產主義,是沒有理智的人。」看到了東歐、東德的轉變,我真的難以了解共產主義的好處,加上老師以Karl Popper的見解說明後,更了解共產主義的缺失。但是我現在就有一位社會系的同事經常說他是共產主義的尊崇者。他個性很好,就是對社會有許多的批判,有一天他在MAIL裡又不知道批評甚麼。我就抄了林教授書中的一段文字給他,沒想到他立刻回信,他寫道:「您怎麼隨便寫寫,就足以感動人心了呢?我被感動了。」其實這段文字就是林教授書中第37-38頁那段甚麼是受過教育的人(An educated man)的文字(一個真正的「an educated man」至少必須:第一,具備從事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能自省自知,並處理自身問題;第二,閱讀廣泛、生命經驗豐富,且終生學習,面對生命的各種挑戰,能淡定應對,不自戀,不傲慢;第三,能接受、容忍他人不同的意見,而不失自我;開放接受新思想,不輕易下判斷。這種對教育的態度是建立在「人和生命是最終目的,而非工具」的原則上。換言之,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一個有「Ethos」(道德內在化的修養)、「Pathos」(感性關懷及具同理心能力)及「logos」(理性辨識及批判能力)的人),這段文字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我的同事。但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林教授一生淬鍊出來的體悟,哪是隨便寫寫的!

感謝林俊義教授用生命來感動我們的生命,這本回憶錄是用一輩子的歷練寫出來的結晶,使人看到了林教授對生命的熱情,也教導我要更灑脫、更勇敢地跨出每一步,期待走出更豐盛的生命!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