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命運──神聖而難自保的古城(二)/李顯慧

公元69年,維斯帕先(Vespasian,69-79年在位)稱帝後,令其子提多(Titus,79-81年在位)徹底平定之。翌年(公元70年)初春,提多率領八萬大軍,兵臨耶路撒冷城下勸降。當時適逢節期,城內參拜者眾多,城內守軍(尤其熱心黨派)依然不從。為此,提多下令攻城,且為利於攻陷,還動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大型武器,如:可彈拋五十公斤重之大石達約三百公尺之遠的石弩(Ballista)、射箭機、火弩及破城槌等,不分晝夜持續攻城。猶太人頑強抵抗,儘管城內城外烽火遍地,戰死、餓死者眾,但仍奮戰不降。欲逃亡或不耐飢餓而出城者,只要一被敵軍逮擄,便以每日五百人之數,逐一被釘上十字架,致使耶城外頭的山丘斜坡,化為十字架之林(參考《猶太戰記》)。歷經五個月之久的攻防戰,守軍彈盡糧絕、牆破壁毀,耶城終於同年9月8日被攻陷,聖殿亦被徹底摧毀,應驗了耶穌生前預言耶路撒冷城將遭受毀滅一事(路21:5-6、20-24)。


據記載,攻防雙方死傷者近百萬人,而被當成奴隸販賣到埃及、小亞細亞及南歐各地的猶太人,則約有九萬七千人之多。此外,羅馬帝國還嚴禁猶太人進入耶城,違者將一律處死,至此,猶太人便成了名符其實的亡國之民(Diaspora)。


到了哈德良皇帝(Hadrianus)的時候,他將耶路撒冷改稱為阿利亞皮托尼那(Aelia‧Capitolina)(參考『歴史としての聖書』 506頁)。現今的遊客到耶路撒冷觀光所看到的西牆(另稱哭牆),就是第二聖殿的殘留遺跡;而位於該牆前的廣場,則是以色列軍隊於公元1967年六日戰爭時,不顧聯合國及美國的反對,攻入耶城以推土機強行夷平城牆前的一百二十九棟阿拉伯人民房而闢成的。


(五)拜占庭時期(Byzantium)

第四世紀初,羅馬帝國分裂後,耶路撒冷歸東羅馬帝國管轄。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他於公元313年諭旨基督徒及其他人民有完全宗教信仰的自由,這可說是歷史上有關宗教信仰自由的首次法令。他將首都遷到拜占庭(Byzantium),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即「新羅馬」之意。接著,他又下令將耶路撒冷復名,定此城為基督教的聖城,並准許猶太人可自由進出。


公元326年,他的母親海倫娜(Helena)分別在伯利恆及橄欖山建設教堂,還廢除了羅馬帝國時期的惡俗,如:奴隸制度、鬥技場的角鬥戲及釘十字架的刑罰等。到了提阿多修(Theodosius,379-395年在位)的時候,基督教便正式被訂定為國教。公元613年6月,耶路撒冷一度被波斯人所攻佔,聖墓教堂亦被燒毀;但不久之後,東羅馬皇帝希拉克留斯(Heraclius,610-641年在位)率兵再予奪回。


(六)阿拉伯及土耳其回教時期

穆罕默德在年輕時代,曾為做買賣而旅訪敘利亞地區,與該地的猶太人及基督徒有過接觸,因而深受猶太、基督兩教的影響。他在麥加創設的回教亦屬一神教,卻不被接受,便於公元622年逃往麥地那。設教初期,穆罕默德就命其教徒向耶路撒冷跪拜,因為他原有意要將其教義推向同屬一神教的猶太教徒與基督徒;但自公元624年起,他就將朝拜的方向由耶城改為麥加。據傳在穆罕默德身上曾發生過在一夜之間,往返麥加與耶路撒冷兩地的奇蹟。這就是回教與耶路撒冷產生關連的開始。


公元632年初,穆罕默德帶領信徒赴麥加朝聖,回來三個月後,便於同年6月8日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回教界將他此次的朝聖之旅稱為離別的巡禮;且按回教經典,他是自摩利亞山升天的。他死後的繼承者均稱作卡立夫(Khalif或Caliphs),且都對外出征。從公元634年起,直到711年止,回教徒先後攻佔敘利亞、耶路撒冷、埃及、波斯及北非洲,最後取得西班牙;這也是耶路撒冷首次遭受回教徒的殺戮、蹂躪與掠奪。


為了實行回教化,猶太會堂與基督教堂都遭受焚毀。阿拉伯人統治耶城時期為公元622至1058年;之後就由土耳其人統轄。土耳其人比阿拉伯人更加殘忍地虐待基督徒,因而引起公憤,促成十字軍的東征。


(七)十字軍時期

公元1096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為解放耶路撒冷,號召基督教界人士籌組十字軍收回聖地。他在演說中說道:「那流奶流蜜的耶路撒冷之地,是神所賜予的;若將它收回,該地區的受難者必將再次回復聖城的繁榮來榮耀上帝!」並且派遣教士分赴各地去說服眾教徒。


公元1099年7月15日,十字軍佔領耶城後,仍屠殺當地的異教徒;此外,羅馬教廷還嚴禁基督徒與猶太教徒同居,又為了易於識別兩者,便規定猶太人必須於胸前佩掛「大衛之星」胸章,實行了種種的反猶太政策。至於在建設方面,除了新建基督教堂外,亦將猶太會堂及回教寺院改建成基督教堂,同時也重建了聖墓教堂。十字軍前後治理耶城長達八十八年。


(八)埃及與鄂圖曼帝國時期

公元1187年7月3日,埃及君主撒拉丁(Saladin)揮軍包圍耶城,僅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從十字軍手中奪下耶城。往後,基督徒除了有二次的短暫佔領外,約二百餘年以來,耶城都是由埃及所統治的。


十四世紀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征服了三分之二的小亞細亞西部(西到匈牙利)。該帝國的精明君主穆罕默德二世,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化人,精通希臘語、阿拉伯語、拉丁語及希伯來語等多種語言。他於公元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易名為伊斯坦堡。


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期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更是擴展到麥加、葉門、摩洛哥及波斯等地,而耶路撒冷也仍在其統治之下。十八世紀後,帝國國力漸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帝國慘遭歐洲列強瓜分以致四分五裂;於是,國際聯盟遂將巴勒斯坦委由英國託管。


(九)英國託管

事實上,英國早於第一次大戰期間,就已佔領了巴勒斯坦;所以說,英國自公元1915至1948年間,乃有託管巴勒斯坦之實。而此段時期就是阿拉伯和猶太兩族,對巴勒斯坦領土所有權的爭奪期。


英國當局為獲得阿拉伯盟主──埃及動員一百萬人勞務部隊的軍事支援,遂於公元1916年以馬克麥宏(McMahon)書簡承諾,要讓阿拉伯人在此地區建立獨立國家。但是另一方面,英國為了從猶太人化學家,亦是猶太復興運動指導者──魏茲曼(Chaim Weizmann)的手中得到他所發明的丙酮(Acetone)之量產專利法;再加上戰爭期間,英國也亟需美國猶太系金融與石油金主的支持,遂又於公元1917年11月2日,致函給猶太復國聯盟的領袖羅斯柴爾(Rothschild),以書面承諾表示「......在巴勒斯坦建設猶太民族之家園,將盡最完善之努力......」即史稱的貝爾福宣言。英國這種玩弄雙重政治外交的把戲,種下往後以阿紛爭不斷的禍根。英國正式託管巴勒斯坦期間為公元1922年至1948年,共二十六年。


(十)以色列建國

二次大戰後,由於巴勒斯坦地區的阿猶兩族之間的對立更加劇烈,因此英國向聯合國提出早日解決問題的議案。當時美國提議讓阿拉伯與猶太分別在巴勒斯坦建國,而將耶路撒冷視為置於國際共管之下的獨立體。結果在公元1947年11月的聯合國大會中,此案決議通過。雖然阿拉伯代表拒絕接受,不過猶太代表卻即予同意;於是,猶太人遂於公元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創建以色列共和國。儘管如此,耶路撒冷問題至今還是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待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