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命運──神聖而難自保的古城(一)/李顯慧

一、前言

  求學時代,我曾參加台南東門教會聖歌隊;當時擔任指揮的梅佳蓮(Dr.K.Moody)姑娘,教我們吟唱過由史帝芬阿當斯(Stephen Adams)作曲的<聖城>(The Holy City)。記得梅姑娘在教唱前,先說了一段有趣的話:「......耶路撒冷美稱聖城、和平的城,但自古戰亂不斷......其實是神聖而難自保的古城,這也許是上帝的捉弄吧。」至今雖已歷經半世紀餘,她的這番話仍令我印象深刻。


  這首曲子歌詞的末段,當唱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歡唱長夜已盡,和撒那在至高處!和撒那直到永遠!和撒那在至高處!和撒那直到永遠!」(華語版)。其旋律既高昂壯闊又優美動人,實著震撼人們的心靈;而作詞者威斯利(F.E.Weatherly)所作之詞,亦對耶城極為頌讚,並無悲情的一面。從此使我對此古城的歷史背景產生好奇。


  回顧耶城的歷史,大衛王在此地建都並稱之為「大衛之城」,而所羅門王則在此地建立聖殿,這段時期是以色列王國的黃金時代;之後,以國的子民便飽嚐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痛苦。耶穌降生後,在此地傳福音、為人治病,最後還在城外的各各他被釘十字架受難、埋葬,第三日復活、升天,不久古城就遭受摧毀。於此,終能體會到梅姑娘所說的那一段話,是有其道理的。


二、神聖而難自保的城堡

  在中東許多足以引發爭端的重要導因,其中之一很可能就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不論回教、基督教或是猶太教,都當此城為其聖地,有「和平之城」之稱。但三千餘年來,這座「希望之城」卻紛爭不斷、戰爭連連,遭受過三十餘次的異族攻佔與破壞,其中至少有十餘次在政權轉移過程中慘遭戰火的蹂躪,亦有多次幾乎被夷為平地。但相對於巴比倫和尼尼微(Nineveh)等諸古城的灰飛煙滅,耶路撒冷至今依舊存在,仍是世界三大宗教衝突的中心。耶城得以屹立不搖,其背後必有奇妙的攝理在運作。


三、歷盡滄桑的耶城歷史背景

  茲將耶路撒冷的歷史背景分成十個時期,簡述如下:

 (一)大衛‧所羅門時期

  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也就是在巴別塔時期,耶布斯人(Jebusites)等部族,應是耶路撒冷最早的住民(創10:15-16);該城另稱「撒冷」(Salem),似以祭司的名字來命名(創14:18)。

  舊約時代,耶城是猶太民族和猶太教信仰的中心。整部舊約聖經大都是在敘述猶太民族的興亡史。據統計,「耶路撒冷」一詞在舊約中就出現三百四十九次之多。耶路撒冷古城中的聖殿山(Mount Temple),又稱摩利亞山(Mt.Moriah),就是亞伯拉罕遵上帝之命,獻其獨子以撒之處(創22:2)。

  公元前1000年,大衛王攻佔耶路撒冷後,就在此地建都,並稱為大衛城(撒下5:9)。後來,他將裝有兩片十誡石碑的約櫃(Ark of God)運進城內,耶城便成了以色列王國的政治與宗教中心(撒下6:12-18)。由此,耶路撒冷也被頌讚為上帝之城──聖城(詩48、87)。

  所羅門繼位後,在其運用智慧的統治下,國勢盛極一時。公元前966年,即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四百八十年,亦是所羅門登基的第四年,他開工建造聖殿。歷經七年的時間,聖殿終於在公元前960年完工;所羅門王舉行獻殿大典,將約櫃安置於至聖所內(列上8:1-20)。就以色列的國史來看,這段時期可說是國家最繁榮的黃金時代。

(二)王國分裂到亡國時期

  公元前931年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因紛爭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王國(由十個支派組成),以及南方的猶大王國(由二支派組成)。兩國之間交惡,時常發生爭戰。


1.北方以色列王國簡史

  以色列王國自公元前931年起,直到722年止,共維持二百零九年。從初代君王耶羅波安一世到末代君王何細亞,前後共有十九位國王,建都撒瑪利亞。人口約為南國的二倍,領土則為南國的三倍。然大部分的君王都背離上帝,倒行逆施、暴虐無道且明爭暗鬥。據記載,十九位君王中,有五人被暗殺,一人被公開處死,一人因絕望自焚而死;國家實無安寧之日。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皇帝撒珥根二世(King Sargon II)攻陷首都,大部分的以色列人都被擄去亞述,散居其境內。於此,以色列十個支派不僅失去了自己的信仰與文化,又與異族通婚,族滅國亡。


2.南方猶大王國簡史

  猶大王國自公元前931年起,直到586年止,共維持三百四十五年。從初代君王羅波安到末代君王西底家,前後共有二十位君王。其國情亦與北國相同,君王之間也是明爭暗鬥、爭權奪利。其中有兩位被暗殺,一位被判死刑。

  公元前612年巴比倫消滅亞述後,巴國尼布甲尼撒王於公元前605年、597年及586年,分別對猶大王國發動了三次的攻擄。在第三次的攻擄中,尼布甲尼撒王在西底家的面前殺了他的孩子,又將他的雙眼挖瞎,然後銬以腳鐐帶到巴國,關進牢房。巴比倫人在耶城內放火掠擄,徹底摧毀掉聖殿;他們將老弱貧困的人留於當地,而把年輕力壯者俘虜到巴比倫,猶大王國就此滅亡。


  五十年後,巴比倫被波斯古列王(Cyrus)所滅。古列王准許被俘虜的猶太人回耶城,並協助他們進行聖殿的重建與城牆的修築。公元前515年,第二聖殿完工。


(三)希臘化時期

  馬其頓王腓力之子──亞歷山大大帝,打敗波斯王大利烏三世後,耶城於公元前332年被納入統治之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以三十二歲之英年病死,帝國便分裂成三部分;而其中之一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統治猶太地區。爾後再於公元前198年易主,由敘利亞的安提阿哥三世(Antiochus III)統治。


  二十八年後,由安提阿哥‧伊皮法紐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執政,他率領大軍攻入耶路撒冷,闖進聖殿,掠奪殿內的所有財物。緊接著在公元前167年,他為了施行希臘化政策,下令全面禁止猶太人遵守耶和華宗教的律法、節期、獻燔祭及割禮等,代而把宙斯神像安置於聖殿內並設宙斯祭壇。安提阿哥‧伊皮法紐四世不但強迫猶太人祭司在祭壇上獻豬祭給宙斯邪神,還把豬血帶進至聖所裡,極盡所能地來褻瀆耶和華宗教。為此,猶太人對他恨之入骨。此外,若有保存相關律法書籍、經典抄本或堅守律法者,一經逮捕則予處死;而若有允許嬰兒接受割禮的母親,就殺死嬰兒並將其屍體吊掛在母親的脖子上,讓她遊街示眾後再予處死,就連為其行割禮者也將連帶受酷刑。


  當希臘軍隊攻入位於耶城西側的莫得因村(Modein)時,當地有位勇敢而盡忠的祭司瑪他提亞(Mattathias),為堅守耶和華宗教而率其族人起義反抗。瑪他提亞有五個兒子,在他死後,由第三子猶大馬加比(Juda Maccabaeus)繼承為首領。「馬加比」在希伯來語中,就是鐵槌的意思。


  公元前164年,馬加比收復耶城後,隨即潔淨聖殿,拆除異教祭壇,並於同年12月25日,即為猶太曆的基斯流月(Kislev)9月25日舉行重新獻殿。據記載,那時原僅可供點燃一天的油料,竟在燭台(Menorah)上燃燒了八天之久。這就是猶太教流傳至今的Hanukkah節,又稱為修殿節、燈火節(The festival of Lights);於此,馬加比也成為猶太史上偉大勇士之一。


  修殿節與聖誕節剛好在同一天,是何等奇妙的巧合,但是在上蒼的運籌帷幄之中,沒有巧合,只有必然。這個革命運動持續了約二十四年,公元前142年,猶太人終於從敘利亞政權裡獨立出來。馬加比家族的子嗣建立了哈斯蒙王朝(Hasmonean),並且還訂定了前所未有的國王兼任大祭司之制度。然而,哈斯蒙王朝亦在兄弟間爭奪大祭司地位之際,讓羅馬帝國有機可趁,於公元前63年被羅馬將軍龐培所滅;瑪提亞家族統治耶路撒冷前後約有一世紀之久(參考聖經後典《馬加比傳》與『歴史としての聖書』)。


(四)羅馬帝國時期

  由羅馬帝國統治後,猶太地區仍時常有內亂。當時擔任加利利總督的大希律,因運用強大武力鎮壓內亂有功,故於公元前37年受羅馬元老院任命為希律王(即世人統稱之大希律王)。他在血統上是以東人(亦即是以土買人),為以掃的後裔,而非雅各的後裔。


  表面上,大希律是受過希羅文化教育的羅馬人,但在信仰上卻是屬改宗的猶太教派,是效忠於羅馬皇帝的猶太君王。他為了討得猶太人的民心,大興土木建造聖殿;耶穌與這座聖殿有關的事蹟,在新約中有記載的,如:耶穌出生第八天奉獻給上帝(路2:22-40),耶穌十二歲時第一次在殿內與教師論經(路2:46),耶穌驅逐攤販潔淨聖殿(路19:45-46),耶穌在聖殿教導人(路19:47-48),或以聖殿的重建來預言死亡與復活(約2:20-21)等。希律父子二人死後,羅馬當局收回直管,卻因希羅異教文化與耶和華宗教的差異,讓統治與被統治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好,時常發生紛爭與衝突,即便屢次派兵鎮壓,仍無法平定。(待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