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我所信--什麼是教會/張軒愷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0-07-11 23:14
教會特殊的禮儀-聖餐
長老教會中另一個聖禮就是聖餐,這是承襲耶穌與門徒一同享用最後晚餐所延續出來的禮儀。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亦即逾越節的晚餐中。耶穌宣告了幾件重要的事,耶穌宣告餅是祂的身體,要為眾人捨,血是與眾人立的新約。因此藉由這一連串的宣告表明了這個聖餐是一個分享上帝拯救的行動。而保羅在陳述耶穌所講的那段宣言,還加上要紀念耶穌的死,直到祂再來。因此可以將聖餐視為讓領受者藉由與基督的連結領受上帝的拯救,並且透過聖餐來紀念耶穌的行動與教導。
故此,當今日的我們在教會舉行聖餐時,其目的是要再一次藉由聖餐與耶穌連結、享受耶穌所賜的恩典,而且這樣的連結是一個團體性的連結,是與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與耶穌連結,並非是個人性的,因此聖餐是帶有團體性的意涵。
在聖餐中麵包所指的是耶穌的身體、酒指的是耶穌的血。麵包帶出的意涵是糧食、更是生命的糧食,血帶出的意涵是生命、更是一個立約的生命。之所以會有餅與酒,乃是因為耶穌最後的晚餐也就是猶太人逾越節的晚餐,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所吃的麵包是要無酵的,因此傳統上聖餐時所使用的麵包習慣是要用無酵的。而耶穌與門徒在最後的晚餐所使用的飲料是當時非常普遍飲用的葡萄酒,因此傳統上聖餐時所引用的習慣是用葡萄酒,但是因為有人不勝酒力所以後來才改成葡萄汁。
在不同的宗派傳統中對於聖餐有著不同的理解。天主教強調質變說,天主教認為聖餐在神父祝聖之後,聖餐所使用的酒與麵包的本質已經轉變,變成了耶穌的身體與耶穌的血。馬丁路德的傳統強調同質說,馬丁路德認為領受聖餐必須要以信心來領受,因此聖餐中的酒與麵包似乎成為耶穌的身體與血,如同火爐中燒紅的鐵一樣,分不清是鐵還是火,兩者熔為一體。
慈運理則是強調象徵說。慈運理認為耶穌所說的身體與血只是象徵性的描述,因此麵包還是麵包、酒還是酒,因此聖餐的意義是用來紀念耶穌的犧牲。
長老教會則是承襲加爾文的思想強調信心與聖靈說。加爾文認為領受聖餐必須靠著信心,並且藉由聖靈的帶領,讓領受者在聖靈的運行中領受耶穌的身體與血。若沒有信心,麵包依然是麵包、酒依然是酒。
正因為各個教派的聖餐傳統有差異,造成了各教會對於聖餐有許多的「規定」。.天主教因為強調變質說,所以聖餐用的麵包與酒變成耶穌的身體與血。正是因著如此,在中古世紀的天主教為了避免信徒將耶穌的血給打翻,因此聖餐的時候只分餅不分酒。此外,天主教認為餅與酒已經質變成為基督的身體與血,因此聖餐結束的餅與酒都放在教堂前方的神龕中,因此今日進入天主堂時若神龕上方亮著紅色的燈,就表示神龕中裡面有聖體,天主教徒則會向此神龕致敬。聖公會的聖餐為了強調神聖性與合一性,因此是排隊到教堂的前頭由牧師分餅與分酒給信徒,有些則是用共同的一塊餅、一個杯來使用。
長老教會注重秩序與規矩,因此聖餐被使用為訓誡的工具,當信徒中有人犯罪時,教會的小會得以處以禁止領聖餐的「誡規」來懲罰犯罪的信徒。此外,今日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不僅承襲加爾文的思想,也致力於將信仰本土化,因此有些教會的聖餐會運用土司(取耶穌教導的「今日的糧食」之意),或是在一些特殊慶典與節期時的聖餐,會使用台灣本地的食材(例如:蕃薯、芋頭蕃薯、烏龍茶等),藉此呈現出將基督教信仰在台灣本地生根發芽的意涵。
至於說誰可以領聖餐?根據教會規矩凡施洗過(指的是成人洗禮與堅信禮)的人都能夠領聖餐,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上帝的子民,所以他們可以領聖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