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馬偕牧師的水蠟樹(二)/劉漢鼎

在馬偕牧師的諸多著作,日記和書信中,其實並未特別著墨他自己所引進的各類植物,反而可以看到他對台灣本土多種食糧,蔬果,園藝,林木植物等有不少記錄。在From Far Formosa這本代表作品中,整個第七章都在記錄他所見到的各類台灣本地的植物,除了英文的說明外,有些還加註拉丁文學名。儘管如此,後來的翻譯者仍舊為了翻譯這一章而頭痛不已。原來植物名稱可能會隨著時間變遷而有所改變,甚至連拉丁文學名也可能會隨著植物分類學的觀念演變而有所不同。Far From Formosa第三種譯本「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的譯者林晚生女士就提到,許多當時台灣植物的中文名已經變得很難查考,甚至請教植物專家仍然不得其解。實際上錯譯的部分還是可以見到,例如鳶尾花(Iris)就被錯譯為虹膜。那馬偕牧師引進的水蠟樹,會不會也是錯譯呢?我再查考馬偕牧師自己所寫的這本著作中有關水蠟樹的描述,發現在第31章記錄1882年「牛津學堂」的設立時,的確清楚描述了馬偕牧師如何為這所北台灣第一所訓練傳道人的學校建構美麗的校園。他這樣寫道:
「整片的園地由水蠟樹(Privet)和山楂(Hawthorn)種成樹籬圍起來,樹籬頂部的寬有四呎,樹籬的高好幾呎,整個的樹籬共長一千三百又四呎,經年綠綠的,到了花期,樹籬開滿著漂亮的紫色花朵。」(見福爾摩沙紀事p.281)

從這段詳細的描述可以看出,馬偕牧師為了建構美麗的牛津學堂和校園,如何花費心思。比較值得一提的地方,馬偕牧師在此又多給了我們一些特別的線索。原來不管是女貞屬植物,苦林盤,山楂(此處可能也是錯譯,山楂在台灣也是少見),或是石斑木(我相信這比較可能是Hawthorn的正確翻譯),這些植物都不是開紫花。女貞屬和山楂多為白花,苦林盤和石斑木是白花帶些紅暈,都不是開紫花的植物。我覺得馬偕牧師這裡所提開紫花的樹籬,最可能是俗稱台灣連翹的「金露花」。金露花的名稱是由英文名Golden dewdrop翻譯而來,這是描述金露花美麗成串金黃色的小果,如同金色的露珠一般。今天金露花不只常見,還培育出許多不同花色的園藝品種,有蕾絲金露花,白金露花,黃金露花,斑葉金露花等等,也是相當普遍的綠籬植物。另外金露花還有一個俗稱的名字叫「小本苦林盤」,他跟我們現稱的「苦林盤」同為馬鞭草科植物,這點也可以解釋何以在偕叡廉牧師的序文中,說Privet土稱「苦林盤」。不過還有一個我仍然不確定的疑問,在許多外來植物引進史的著作中,都相傳金露花是西班牙人在17世紀初期時從馬尼拉引入北台灣。所以馬偕牧師是就近從西班牙人所遺留下的紅毛城附近將金露花引種到牛津學堂?還是如同建造牛津學堂的紅磚一樣,是委託他人從廈門送來?或是經由其他管道引入?這點可能就真的很難查考了。無論如何,馬偕牧師在牛津學堂所種植的美麗的校園植物,顯然讓當時還年幼的偕叡廉牧師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在事隔數十年後,他還會在序文中提到馬偕牧師引進水蠟樹的這件事。

如果只是查考水蠟樹的來歷,應該可以到此告一段落了。然而馬偕牧師為何要引進各種外來植物來美化環境,我覺得有必要再深入了解。另一位加拿大的偕彼得牧師(Rev. Peter MacKay)在1913年的「馬偕生平(The life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of Formosa)」中提到,馬偕牧師曾在美國的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接受神學教育,普林斯頓大學的美麗老樹,走道,校園建築和周邊環境,必定給馬偕牧師重要的影響。因此馬偕牧師不是為了要自己享受或娛人耳目而建造美麗的庭園,他是把上帝創造的「次序」和「美好」用校園建構呈現出來,把它當成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是當時台灣人普遍欠缺的。馬偕牧師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
「這(指建構美麗校園)算不算是宣教的一部分呢?沒錯,確確實實是宣教的一部分。我個人來到異教徒之中,要努力提升他們,來讓他們知道上帝的本質和目的。上帝是秩序井然的,是喜愛美景的,而我們應該從花草樹木間來看見他神奇的造化,我們更應該從見到上帝所造的宇宙萬物的井然有序上,努力跟隨主的腳步,讓一切也井然有序與美好。」(見福爾摩沙紀事p.282)

我想馬偕牧師的這種想法,的確是用心良苦。他相信人們會從環境中的美好和秩序,感受到造物者的奇妙和偉大,進一步更容易相信這位「道成肉身」的宇宙創造者主耶穌,祂的恩典是何等奇妙寶貴。馬偕牧師留給我們的禮物,不只是教會,不只是醫院,還有他提醒我們重新建構周遭生活環境的美好願景,這點就如同聖經中的說法,人類被創造是為了要照上帝的旨意來管理萬物。可惜的是,大家對於上帝創造的大自然萬物視為理所當然,凡事以私人的利益作為出發點,一切向錢看,開發勝過一切。今天台灣的山坡地到處被濫墾,河川被肆意汙染,空氣中充滿消散不去的毒霧霾,海岸被堆滿水泥消波塊,農田裏不種農作物,而被種下了千奇百怪的豪華農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許多土地被偷埋各種毒性物質。人們追求GDP的成長,追求高所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結果環境汙染了,得花更高的代價來整治。自己和自己的子孫染上各種惡病,然後再花更多金錢來治病,這樣值得嗎?想想馬偕牧師,想想他所建的牛津學堂,想想他所引進的美麗植物,我想答案是很明確的。(全文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