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他者教我的事/PURPLE

一向認為計畫趕不上變化,對新的一年通常只有大方向,細節的部分就隨緣。我對生日節慶一向無感,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生活經驗中,節日的慶祝對我而言是奢侈又陌生的。

今年的跨年,一樣無法清心,因為正在協助由「恩友中心」所發起的「反貧窮運動」。話說某日我應朋友之邀到台北恩友(位於華陰街)幫貧苦的朋友添飯,真正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流動不是理論可以論述的。感謝上帝,讓我在今年末了認識了「恩友中心」的李政隆執牧,原本是建築師的他,曾經有過風光的生涯,上帝拿走了他的一切,讓他毫無罣礙地服事「恩友中心」的窮苦朋友們。

是的,上帝的賞賜本是恩典,但我們卻常將這樣的恩典據有己有,如是,恩典反成了我們與上帝連結的阻礙。

我想起了還在準備研究所碩士班考試時,在新莊一弱小教會服事的經驗,當時擔任少契輔導,去探訪少契契友,她是家中老大,媽媽早逝,爸爸另有女友,不常回家,我去時驚呆了,家徒四壁,破亂不堪,連馬桶都沒有蓋子,她的無力與無助至今我還記得,因為當時的自己,除了禱告和關心,沒有能力可以為她做甚麼,甚至很想逃走,因此而自覺羞愧;又想起大學兩個暑假在工廠當女工的經驗,跟工人阿姨們一起吃喝、一起熬夜、一起睡的回憶,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無奈,卻還是苦中作樂地打拚,笑淚中看人生。

今日我有溫暖的房子可住,有親愛的家人、朋友可以相扶持,想起以往的虧欠更覺不安。

我能為這些朋友做些甚麼呢? 絕對不是施捨而已,而是給他們做人的尊嚴。帝寶前的愛筵不是選舉請吃飯,也不是佈施,而是一種信仰的實踐,在仇富與炫富、酸民與暴發戶、魯蛇(loser)與溫拿(winner)、1%與99%的對立與撕裂中,揭櫫一種共享的價值觀,一如教會中的愛筵,沒有貧富之別,也無族群、階級、強弱、智愚的區分,只有謙卑自抑與尊重他者。這是一種基督宗教式的理想烏托邦,就俗世的觀點來看,或許顯得不夠務實,尤其在選戰正酣之際。

今年歲末,「恩友中心」的故事重啟過去曾駐留於我生命中的他者足跡,「關懷弱勢‧福助貧窮」與其說是出於憐憫、同情,毋寧說是自我意義的豐富之旅,在純粹理論的學院生涯之外,再次觸及肉身的基督。

今年我終於完成最後一個學位,但是,學位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未來20年,要一直過現在的日子嗎?透過這些他者,上帝要對我說甚麼呢?

-FB歲末文,不成論述,無關風月,謹書為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