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替罪羊~《毋以神為名》第四章讀後感

對於基督徒來說,「替罪羊」這個詞,第一時間一定會想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就如同舊約的贖罪祭一樣,人們獻上羔羊為祭,替代人受罪,讓人得著救贖。耶穌成為「替罪羊」,替代人的罪獻祭,也彰顯上帝對人的公義、憐憫與慈愛。耶穌所做的,並不是人經常會做的,即使對於自己的父母、孩子或親人,「替罪羊」的行為,偶一為之是可能的,長遠下來,人總是替自己著想,很少能夠犧牲自己的利益,單單求別人的益處。在社會上,更多的是期待別人成為自己的「替罪羊」,若需要的時候,總是盼望犧牲別人,好成就自己。

[閱讀全文]

二元論~《毋以神為名》第三章讀後感

上星期三,台北市發生了一個重大槍擊案件,包括兇手在內,共有五個人在這槍擊案件中死傷。一般人很難想像,無論是有多大的仇恨,選擇用這種激烈的手段想要試圖解決。通常,我們用「反社會人格」來定義這樣的人;不過,在大型戰爭中,那些殺敵萬千的軍人,個個都是「反社會人格」嗎?在整個歷史中,包括聖經所描述的那些戰爭,若是站在某一方的角度,好像那些殺人無數的我軍,個個是英雄,同樣的情況若是在敵軍,那就是殘忍恐怖的殺人魔?難道,支持我軍為了打贏勝戰而殺人的人,也是反社會人格嗎?若不是,到底是怎樣的情況,會讓一般人支持殺人呢?當然,若像烏克蘭一樣,為了對抗侵略而不得不傷害敵軍,可能又是另外一個議題。

[閱讀全文]

暴力與身分認同~《毋以神為名》第二章

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是講述一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在二戰中幫助盟軍破解納粹德國的軍事密碼的真實故事改編。當時,納粹德國有一台號稱當時世上最精密的情報儀器~「Enigma」密碼機,艾倫和一群專家被授命破解密碼機,試圖得知德國軍隊的情報,好讓他們有機會打贏戰爭。最後,他們解密成功,幫助二戰可以結束。在電影的最後,提出了根據現代歷史學家的研究,這至少讓二戰少打兩年,估計超過1400萬人可以倖免於難。在電影中,以解密為故事主軸,不過,卻探討了許多人與人互動的困境與情感。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討論人在遇到危難時的反應,以及使用暴力的結果。

[閱讀全文]

「利他的邪惡」~《毋以神為名》

這七、八個月來,俄羅斯對於烏克蘭所發動的侵略戰爭,這不只是造成兩國之間的衝突,更造成國際局勢的緊張,全世界主要國家,漸漸形成兩邊。到目前為止,除了主要的俄烏戰爭以外,其他國家雖有一些軍援,目前還算節制,否則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演變成第三世界大戰。其實,就像在二月俄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孩子曾經問我:「俄羅斯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孩子問的不是兩國之間衝突的原因,他只是無法理解為何有國家領導者要發動戰爭,戰爭不是會造成很多死傷嗎?對的,從人的理性來說,戰爭會帶來的傷害是很明顯的。然而,人們總是抓著某種「大旗」好讓自己可以參與戰爭,不會讓自己感到做錯事。俄羅斯的普丁就緊抓住「民族」這個大旗,找到自己發動戰爭的理由,最終讓世界陷入極大的不安之中。

[閱讀全文]

對於姊妹團契與松年團契的展望

首先,必須要先說明,為何姊妹團契和松年團契的展望會放在一起談呢?根據將近一年的觀察,東門教會的姊妹團契及松年團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這兩者在教會的活力和辦團契活動的品質都是「一級棒」。特別是剛到東門教會牧會的我,一開始看到姊妹團契和松年團契所辦的活動,一來心中充滿佩服,無論是所請的講員,幾乎都是在各領域的佼佼者;或者是所談論的題目,往往都是高水準或切合時事。不瞞大家,這對於去年初來乍到的我來說備感壓力。不過,這也說明了,這兩個團契無論是同工積極規劃,還是團契契友的配合都非常棒。

[閱讀全文]

教會兒童事工的展望

面對少子化的挑戰,許多教會在兒童事工都遇到很大的困難與挑戰,當然也包括我們教會。特別是教會位處於台北市中心,在功課上,與其他地區來說,確實壓力比較大,許多人從小就去補習班補習、上才藝班;即使比較不那麼在意成績的父母,可能也安排許多課外活動來充實孩子的生命。因此,孩子從小就很忙碌,讓他們很難有時間再參與教會的活動。這樣的情況,導致教會的兒童事工很難推行,畢竟辦理再怎麼多的活動,還是需要兒童有時間來參與。

[閱讀全文]

教會青年事工的展望

過去,因為資源較為匱乏,教會在推動青年事工的時候,只要辦一些活動或者提供一些資源就能吸引年輕人進入教會。譬如,在二三十年前,在教會中擺放一個桌球桌,就能吸引年輕人來打桌球,並且循序漸進地,讓他們了解基督信仰,進而洗禮,甚至最後成為教會很重要的同工。不過,現在資源越來越多,要吸引他們進來教會的確是比較困難。特別是,現在年輕人受到許多課業的壓力,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補習和讀書,要他們再花時間在教會中,除非有更大的吸引力,否則他們寧願在空閒的時候看手機、玩手遊。

[閱讀全文]

迷你影集《女傭浮生錄》(Maid)觀後感

在婚姻輔導中,我和吳牧師與預備結婚的新人會有六次的談話機會。基本上,這六次的婚姻輔導會聚焦在夫妻或情侶之間的「吵架」,透過談論「吵架」背後的可能原因,促進彼此的了解。而在這六次談話之中,每次會有不同的主題,其中包括交往的原因、原生家庭、未來家庭的建造...等等。其中,往往會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吵架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彼此原生家庭的影響。當然,我和吳牧師不是身心科醫生,如教會中的林信男長老、蔡尚穎長老或劉興政執事;也不是心理、諮商的專家,如黃柏威長老。因此,對於「原生家庭」的理論或者應用,不會像專家那麼地清楚。不過,在許多對新婚夫妻的婚姻輔導中,特別常常在談論兩人之間的吵架,都會看到某些原生家庭的影子,父母或者主要照顧者的行為舉止,無論是好的或者不好的,都深深影響著被照顧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