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送愛心到海地: 地震救援實錄(四)/楊明倫

我最需要特別介紹的,就是Dr. Harold Orr歐爾及 Dr. Tascome塔斯蔻這兩位醫師。他們倆是好朋友,一齊從加州飛到多明尼加,再租車開來太子港,要休息就在車內睡覺。頭一天他們先研判哪裡需要他們,結果認為總醫院最需要他們幫忙,於是他們早我們兩天被派支援夜間急診。

[閱讀全文]

回應:送愛心到海地/蔡尚穎

自從海地震災以來,透過週報,我敬佩素昧平生的楊明倫教授等人,偕同台灣的醫療團隊全力進行人道救援,令在台北醫學大學工作的我非常汗顏自己沒有如此決心。

[閱讀全文]

送愛心到海地: 地震救援實錄(三)/楊明倫

Kelvin回來向我報告那哪是"家",只是在難民營中由一塊簡陋的被單搭起來的棚帳,連個軟墊都沒有,只能睡在草堆瓦礫之上,所以他們就決定把擔架留在那裏借給他用。我們怕他在難民營沒有生活所需,到傍晚又再派車送去一些衣物、飲水和食物。 到了第二天我們想想還是不妥,乾脆再把這位老先生接回來在我們這裡繼續照顧。

[閱讀全文]

關於科技與環境的信仰(二)/李宜澤

而信仰如何理解則是另一個問題。如同前面所述,Gina Ulysse點出在片子當中,只有納美人的信仰(而且這個信仰是拯救侵略者的關鍵),而沒有侵略者的信仰觀點。毋寧說,阿凡達呈現的是一種帝國模式的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故事,而不是那種傳教士帶著奇特機械與土著酋長進行誰的神比較偉大的辯論,那種交換與驚奇互相碰撞的接觸。

[閱讀全文]

送愛心到海地: 地震救援實錄(一)/楊明倫

2010年一月十二日從電視傳來海地發生七級大地震,第一個念頭就是: 怎麼又是海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苦難來個不停。像這種大地震引起的重大災難,首波救援當由搜救團隊及外傷科系先行,果然邁阿密大學的外科團隊及邁阿密市戴德郡救難大隊,第一時間就飛往太子港進行救援。

[閱讀全文]

關於科技與環境的信仰(一)/李宜澤

一個月前看過最近的熱門片Avatar(阿凡達),已經有許多人針對這個電影的各種層面進行討論。我這裡想要借用這部電影,討論一下對於科技與環境反映出來的信仰觀點。

[閱讀全文]

一份代表「愛」的禮物/吳信如

在德文中「送禮」(schenken)這個字的本意是「給人東西喝」,也就是說,是在對方口渴的時候,滿足對方的「渴望」。因此,一份能令人感動的禮物就是要以「對方的心為心」。許多人在情人節總想選一份最能表達愛意的禮物。

[閱讀全文]

我對「艋舺」這部電影的看法/黃春生牧師

電影《艋舺》從開拍以來就不斷製造話題,在台北市「文化局」的大力吹捧之下,媒體更無批判性的報導。這些新聞話題大多是宣揚「腥、色、搧」,在我眼裡這些都是黑暗的推手,對於人性的光明面、理想性沒有幫助。就舉些負面的新聞如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