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為什麼要回到歷史經驗當中去尋找神學的素材?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過去台灣教會著重在引介西方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最流行的研究趨向,嘗試透過西方神學的眼光瞭解基督教信仰,或是借助「第三世界神學」(解放神學、民眾神學等)的方法,切入或解決台灣教會所面臨的困境,或作為建構本土神學的方法。

[閱讀全文]

「巴通谷俄努」(布農族稱為「通谷沙飛」(Tongku-Saveq)是台灣原住民稱呼這座台灣最高山峰「玉山」的傳統名稱。這座山和鄒族以及布農族的歷史經驗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千百年來環繞在這座山脈週邊的族群,也各以自己的名字來稱呼台灣的最高峰,許多的神話與傳統都和這座山峰連結,而成為族群身份認同重要的記號。 1857年,美國船艦上的官員從安平港外遠眺高聳的「巴通谷俄努」,由於尚未有任何地圖標記這座山名,因此決定將它命名為「摩里遜山」(Mt. Morrison),用以紀念首位前往中國傳道的宣教師。從那個時候開始,西方出版的東亞地圖裡,台灣的最高峰就稱為「摩里遜山」。

[閱讀全文]

何所求?/許大雄

研究所畢業時,都二十八歲了還長得一副少不經事的Baby Face,所以同學看到我的畢業照,最直接的評語是比高中照還幼齒。我很無言,是啊,除了無言還能幹啥呢? 這可是神與父母給的臉,我又能做什麼呢?

[閱讀全文]

感謝牧師的理念/江佳宸

昨天遇到一群宣教士,他們是一群很令人敬佩的宣教士,挨家挨戶的不怕遭受拒絕,不停的宣揚福音。說實在的我的心中很是敬佩他們。每每回頭想一想,我在信仰的路上,從來沒這麼認真的服侍過上帝,真是汗顏。每次他們來我們社區附近,我都會請他們進來喝杯茶,幫他們打氣,加油,又或許他們常常遭受拒絕吧!所以特別愛跟我分享福音。(聽說他們特別喜歡跟基督徒解說聖經的章節,指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不合乎上帝的要求。---換言之,希望我換去他們教會過聖徒的生活吧!)

[閱讀全文]

誰是馬拉拉?/黃柏威

2012年10月9日,在地球的一端,一個如常的午後,在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史瓦特河谷地區(Swat Valley),一輛載著放學回家的學生的校車上,一名蒙面男子上了車,大聲問著「你們當中,誰是馬拉拉?」,全車靜默,後來有人指向了一個女孩,於是男子舉起手中的槍朝這名女學生射擊,女孩頭部中彈,所幸子彈穿過頭骨卡在後肩,無傷及腦部,而女孩目前正在英國的醫院接受治療與休養。

[閱讀全文]

喜樂/范春煌

對基督教的接觸,若從青年16-17歲算起、至今也有四十多年之久,對慕道者來說是很長的時間。其實從4-5歲,就在鹽水教會附設幼稚園上課,常聽許多聖經的故事,記憶最深刻的事是吃點心時,老師都要帶領禱告。鹽水老家鄰居住了一戶信主的大家庭,常常看他們家有很多人一齊唱歌、聚會,後來才知道,那是家庭禮拜。他們帶我到教會去禮拜,但那時候去教會,都是在等吃糖果、餅乾,尤其到了聖誕節更是期待有豐富的禮物。

[閱讀全文]

從蒙古語聖經到阿美語聖經/李台元

十二月9日譚維義(Frank Dennis)醫師蒞臨本教會講道,聽著譚醫師述說他來台建立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歷程以及葉永青(Peter Torjesen,1892-1939)醫師的故事,讓我想起最近正在閱讀和整理的「阿美語聖經翻譯史」,竟與譚醫師的故事有蜘蛛網般的奇妙關聯,佳美腳蹤耐人追尋。

[閱讀全文]

小組長、副小組長聯誼造就會感言/連碧玉

時值歲末時刻,聖誕鐘聲陣陣敲送出屬於喜樂平安的祈禱之聲!祝福我們的弟兄姊妹們都能有一個快樂的佳節,也繼續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的學習上帝的話語;並在豐富的信仰內涵中;我們的靈命能更為成熟健康,以此來迎接滿有上帝恩典同在的2013年!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