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壹、 作者:吉爾‧提伯
繪圖:呂克‧梅朗森
翻譯:劉清彥

導讀:傅鳳枝
 本書的作者與繪圖者分別是加拿大著名童書作家與插畫家。本書讓他們二位並獲2002年加拿大總督文學獎。以死亡為主題的「曼先生的旅行」作者是寫給所有會作夢的大人和小孩看的,他的文字帶給讀者各種生命的感受,讓他們悲傷、歡喜,讓他們相信生命。為本書插畫的呂克‧梅朗森,不僅追隨文字,以詩意般莊嚴柔美的構圖;表達出那看不見的深沉,同時將自己單純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染給讀者,看見困頓生命的前方仍有希望之路無限延展...。

[閱讀全文]

我們以後再相見了/鄭仁安

2012年10月30 日
想了想一週很快的過去,就在10 月19 號那天上午在北榮教會幫忙打疫苗時,我的阿嬤,大家的牧師娘、牧師嬤回天家了。妳一直等到二叔從美國趕回來才放心的回去,還記得十月9日那天不知道是甚麼催趕著我回家,到台北也馬上到醫院看妳,當時的妳很虛弱,開始洗腎讓妳全身水腫,看到我的時候,還是叫了我的名字然後對我笑了笑,那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我在22日那天才回家,流感疫苗施打終於結束,跟長官請了一個禮拜假回家,陪伴阿公跟大家。

[閱讀全文]

貧窮人的豐富/方麗華

在美國時,黑人不准別人叫他Nigro(黑鬼),black(黑人)才是可用的正式稱呼言語。對我而言,這兩個字,沒有特別的差異。同樣地,山地人與原住民,我也認為是同義字。黑人過去遭受白人種族歧視的欺壓,在極大的痛苦中,發展出在卑微生命中找尋出生活的歡樂。唱歌與自嘲成為他們生命底層的強大力量,同時上帝又賜給他們有美麗的歌喉。

[閱讀全文]

日本重建義工團心得/馬宇霖

「從事災後重建工作,對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場偶然,但絕對是最美好的意外。當大家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男女老幼的共同努力為日本災區從事重建工作時,那份感動是會深深刻印在心裡的。」今年暑假我有幸被總會從一百四十個人當中,遴選為僅有二十個名額的其中一人,前往日本仙台、石卷,為期十五天的時間參與重建義工團志工。這一趟旅程,算是給我最有意義的成年禮,也讓自己走出與眾不同的人生!心中的感動,就像種子一樣落在心裡生根發芽,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

[閱讀全文]

老實說,我無法以人類有限文字描述與解釋構成一個靈修團體的本質和內涵。所謂的「本質和內涵」,我稱之為「靈魂」。有限的形容詞怎能描述關於「靈魂」這麼深層又非常個人化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我自「曠鄉」回臺至今一年多,卻遲遲無法寫出「曠鄉」帶給我最重要的一課。然而,今年四月受難週在池上教會經歷了有史以來我認為最為荒誕、亂七八糟到無法言語的受難夜禮拜之後,「曠鄉」的靈魂以及那股與上帝相遇的深刻感受再度浮上心頭。我決定以有限的筆力描述讓我無法忘懷的「曠鄉」禮拜。

[閱讀全文]

駱維仁博士獲榮譽神學博士感言

駱維仁,2012/9/22

1.認同受剝削的原住民

我們全家人都很尊重原住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家人。1928年暑假,我們的爸爸受派到鳳林教會實習。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太魯閣族同胞從山上揹著一大籃的香蕉下來到街上賣給一間小店鋪。店主給他一角五分錢,他馬上將九分錢拿去買了一瓶米酒,又用三分錢買小魚乾,坐在樹下開始喝酒;不久之後,他開始唱酒歌,說醉話,喝完之後,就躺在地上睡覺。一覺醒來,看到太陽即將下山,也覺得肚子餓了,就回到同一間店鋪,用剩下的三分錢買了幾條已經爛熟的香蕉一口氣吃光光,然後,顛顛倒倒地空手回家,沒買任何東西給在家裡等候的飢餓妻兒。

[閱讀全文]

貧窮人的豐富/有志

哈馬紹出生於瑞典,童年主要是在烏普薩拉渡過的,父親亞爾馬‧哈瑪紹是1914年到1917年間的瑞典首相。他是六個孩子中的第四個。家族從17世紀開始就為瑞典王室服務。談到父母的影響,他說 :「從我父親這一邊 (政府官員與軍人),我傳承"沒有比無私地為你的國家或人類服務是為更滿意的人生" 這樣的信念。這種服務需要無私地犧牲個人的所有的利益,但同樣地需要有毫不畏縮的勇氣來維護自己的信仰。從我母親這邊(學者和神職人員),我傳承了聖經福音書的教義就是人類生而同等,都是上帝的小孩」。

[閱讀全文]

祝福盧牧師/陳必欣

榮獲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法國作家紀德Andre Gide(1869-1951)曾說:「斷奶的嬰兒推開母親的乳房,並不是忘情或無情。」其實這情況有如男人要離開自己的父母, 跟妻子結合(創世記2:2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