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月十二日從電視傳來海地發生七級大地震,第一個念頭就是: 怎麼又是海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苦難來個不停。像這種大地震引起的重大災難,首波救援當由搜救團隊及外傷科系先行,果然邁阿密大學的外科團隊及邁阿密市戴德郡救難大隊,第一時間就飛往太子港進行救援。
[閱讀全文]
一個月前看過最近的熱門片Avatar(阿凡達),已經有許多人針對這個電影的各種層面進行討論。我這裡想要借用這部電影,討論一下對於科技與環境反映出來的信仰觀點。
在德文中「送禮」(schenken)這個字的本意是「給人東西喝」,也就是說,是在對方口渴的時候,滿足對方的「渴望」。因此,一份能令人感動的禮物就是要以「對方的心為心」。許多人在情人節總想選一份最能表達愛意的禮物。
電影《艋舺》從開拍以來就不斷製造話題,在台北市「文化局」的大力吹捧之下,媒體更無批判性的報導。這些新聞話題大多是宣揚「腥、色、搧」,在我眼裡這些都是黑暗的推手,對於人性的光明面、理想性沒有幫助。就舉些負面的新聞如下:
受訪者:古倫神父
越洋電話採訪:吳信如
1.請問古倫神父最喜歡這兩本書中的哪些角色?為什麼呢?
在《戰鬥與愛的男性》中,我最欣賞雅各和耶穌最愛的門徒約翰。雅各是父親。在他成為其他人的父親之前,他必須先面對自己的黑暗面。而且,他也必須跟自己身上的傷口和好,如此一來,他才能夠像父親一樣,成為別人背後的支持。
在約翰福音書記載撒馬利亞婦人「井邊打水」的故事,讓我想起小時候住在鄉下,十幾家宗族共有一口大水井,吃喝刷洗全靠它。人的生命需要有水才能存活,打水是每天的工作,如同婦人所做的工作。
經過多年的思索、尋求,我努力在教會服事、追求;結果,我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真理。神被軟弱的人所吸引,祂無法抗拒那些謙卑、誠實、承認非常需要祂的人。
東門教會-林信男教授的演講
那天林教授上課的主題就是「器質性精神疾病」,介紹有關失智症、癲癇、腦腫瘤、內分泌障礙等。學理上我們都可以在醫學書本上得到更多關於疾病的認識,可是林教授面對的學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所以用平易近人且生活化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了解這些疾病,其實想一想以後如果自己也是醫生了,也需要面對一般的病患及家屬,這項化繁為簡且不失去重點的上課方式,成了我學習的最好典範。
Tino 's blog Powered By F2blog v1.2 build 03.01 CopyRight 2006 - 2025 XHTML | CSS | Archiver
default Design by Joesen Skin from f2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