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像「人」一樣回來

上週二,有一場記者會,是五年前被中國非法逮捕的李明哲先生。當年,他一如往常地去中國旅行,目的是與長期接受他在生活上幫助的中國政治犯見面,結果進了珠海的機場之後,就被非法逮捕,最終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五年,入獄服刑。直到幾週前,他被釋放後返回台灣,在隔離檢疫期滿之後,他與他太太李凈瑜女士一起出席記者會,向國人詳細報告這事件的經過。就如同在記者會中,他和他太太都談到在整個救援李明哲的行動中,他們思考的是,如何讓李明哲「像人一樣回來台灣」,而不是一具行屍走肉的人回來台灣。這個意思是,若他們用錯了方式,甚至與中國官方交換條件,即使李明哲平安回來,他也不是有尊嚴、擁有完整人格地回到台灣。最終,他回到台灣的後半輩子,將是活在痛苦、懊悔、沒有自尊的情況下,那麼此時的他,肉體雖然回來,靈魂卻好像繼續被監禁在中國。在這場記者會中,他們夫婦所談論的,或者在他太太展開救援行動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有許多可以思考的地方,在此將舉出兩項可以思考的角度。

[閱讀全文]

我消費故我在

最近,疫情開始升溫,雖然台灣目前的政策走向了與病毒共存的方向,但仍然影響到了各行各業,特別是餐廳或者藝文演出,這種比較容易群聚的地方,人數自然地減少。當然,也包括了教會禮拜人數也在疫情升溫之後減少了一定的比例。這讓我們回想到去年五月的疫情,因著三級警戒的關係,百業蕭條,重創了台灣的經濟,特別是那些小本經營的商店或攤販,有不少因財務撐不下去而倒閉。不過,經營網路購物的業者卻不在此限,甚至可以說是因著疫情而大賺一筆。因為,人們無法出去購物,就只好上網購物。


[閱讀全文]

重價的恩典

潘霍華在其〈重價的恩典〉一文裡,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說:「廉價的恩典乃是我們教會的死敵。」對於當時的德國人來說,他們幾乎是一出生就是基督徒,就如同在教會中有許多人是好幾代的基督徒一樣,他們出生就是基督徒。或許因為這樣,上帝的恩典好像是唾手可得,即使是得著所謂赦罪的恩典,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反而忘了耶穌為了這個恩典而犧牲生命。因此,這個恩典是重價的,不是不需要付上代價的。不需要付出代價的是「廉價的恩典」,最終,信仰沒有讓人有所改變,一切的生活和沒有信主的生活沒什麼兩樣,無怪乎,潘霍華說廉價的恩典是教會的死敵,因為這傷害了福音的真義。對他來說,「廉價的恩典是不付作門徒的代價,是沒有十字架的恩典,也是沒有道成肉身和永遠活著的耶穌基督的恩典。」

[閱讀全文]

《醜聞真相》觀後感

復活節過後,忙碌的生活終於可以稍微喘息下來,於是,再次打開Netlflix尋找可看的影片。暫時不想看一些原本想看的,想尋找其他的影片來看。突然之間,有一個寫著迷你影集《醜聞真相》,看看才六集,一集大概40分鐘,想說,這樣的負擔比較少。另外,對我來說,過去在新屋教會牧會時,曾有一個英國人來教會做禮拜,這部影集是英國出品,有濃厚的英國腔,雖然英文聽力不好,仍需要靠字幕,但總是覺得親切。

[閱讀全文]

不輕看受苦的人

達爾文進化論的「物競天擇:最適者生存」是我們許多人相當熟悉的。達爾文認為「藉由自然選擇的方式,或是在生存的競爭下被保留下來的族群而導致物種的產生」這樣的觀念,最後就成為我們熟悉的「演化論」,簡單地說,地球上的生物是從低等的生物演化到高等的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透過自然的選擇,或是在生存競爭下,留下適合生存環境的物種。在這樣的演化理論下,基本上已經預設了在演化的過程中,有許多的競爭,而最後留下來的是贏家,可以繼續繁衍下一代。因此,進化論中的「競爭」觀念,就被思想家史賓賽等人挪用到其思想裡,形成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他們認為「人,特別是男性必須為了在未來能夠生存而競爭,所以不能給予窮人任何援助,他們必須要養活自己。」這樣不只是造成性別歧視或者是社會階級的壓迫,更導致了許多種族有其優越感,造成很大的問題。如德國希特勒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擁戴者,導致他認為德國日耳曼民族遠比猶太民族優越,最終成為屠殺猶太人的理由之一。

[閱讀全文]

介紹泰澤禮拜

在2006年6月中,我和吳牧師當時候還是神學生,報名了法國泰澤靈修之旅。若一聽到去法國,許多人第一的想法是:「哇,去歐洲玩真好!」對台灣來說,去一趟歐洲之旅,機票算是相當昂貴的。特別是從小到大沒出過國的我,第一次坐飛機去國外,就是去歐洲。然而,若我們知道這是一趟「靈修之旅」,那麼,就必須知道這不會只是單純去遊玩而已。

[閱讀全文]

不要讓教會成為賊窩

在中世紀的基督教會,為了籌措資金,特別是為了籌措建造教堂的經費,公開販賣贖罪券,宣稱可以讓仍在煉獄中的離世親友得著大赦,讓他們可以早日進天堂。然而,原本是從信仰的角度所發行的贖罪券,最終「商業化」,成為教會斂財的工具。因此,在教會中販賣東西,往往會很尷尬,因為許多人會覺得教會若販賣東西,可能會變成斂財。然而,近年來,許多教會為了建堂籌措建築費用,或者為了教會傳福音事工,譬如籌措陪讀班、關懷據點的經費,因此,開始「義賣」一些商品,譬如一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販賣所得做為特定教會事工的經費。

[閱讀全文]

倫理道德判斷

上禮拜六晚上,手機響了,拿起手機一看,是家族裡的一位晚輩打來的。原來,他正在教會與他的牧師激辯,兩人為了可不可以在教會中打麻將這件事各執己見,吵得不可開交。這位晚輩一開口就問我說:「在教會可不可以打麻將?」當然,當牧師的我,心裡面想的是:「怎麼可以在教會打麻將呢?在教會賭博怎麼行呢?」然而,因為我很了解這位晚輩的個性,一來,若他人用一些沒有經過思辨過程的傳統價值觀來勸導,他鐵定不會輕易接受;二來,我很確定他不會「賭博」,當然也不會在教會賭博。在電話中,面對氣憤的他,我不置可否,而只是告訴他「觀感」不好。然而,他仍然不斷地重複說:「觀感不好是因為賭博,而不是麻將這個遊戲本身不好,對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