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到我這裡來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9-04 22:04
上主日,教會舉行了一場「升級祝福禮拜」。據我了解,這原本不是教會例行事工,過去是原民堂會舉行的祝福禮拜。去年,布漾牧師將這項事工推向台語堂,今年,因她的提議,我認為這是一項很好的事工,於是就安排在開學前的主日來舉行。不過,由於一時不察,在小會討論西屯教會建堂募款時,沒有提出教會當天要舉行祝福禮拜,導致最終台語堂禮拜時間延長,影響到接下來頌讚禮拜的時間,身為牧者的我對於禮拜時間沒有安排妥當,在此,向兄姊,特別是參加頌讚禮拜的人說聲抱歉,往後將會更謹慎小心處理。不過,盼望兄姊不因這樣的錯誤而否定了「升級祝福禮拜」的重要性。
關於「抄襲」的問題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8-28 23:12
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經常需要外食,再加上有時候需要一些社交活動,包括應酬、與親人、朋友聚餐,因此,餐廳、小吃店林立。這些餐廳中,有些是連鎖的,有些是個別店家別無分號。有時候,我們喜歡選擇連鎖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喜歡吃這家的口味,特別是對其他餐廳不熟的時候,選擇連鎖店是比較安全的,因為他們大部分食材都是由中央廚房烹調,或者是有所謂的SOP標準化作業的做法,所以口味比較不會差異太多。不過,這也是有些人,或我們有些時候不想選擇連鎖店的原因,因為口味差異不大,少了許多的新鮮感、新奇感。不過相對的,選擇個別店家就必須冒險,特別是第一次去嘗試的時候,可能會找到出乎意料好吃的餐廳,但也可能如同年輕人所用的詞,一不小心就會踩雷了。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8-20 12:53
《人間條件7》觀看感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8-13 15:02
吳念真導演所屬的綠光劇團,它的《人生條件》系列舞台劇,往往描述早期台灣的生活,讓觀看的人透過戲劇能夠了解早期台灣生活的困境和挑戰。過去,《人間條件》系列已經上演了六集,這幾年,因疫情的關係,劇團無法正常演出,打亂劇團整個運作。不過,去年,劇團為了保持喜歡看戲劇的人的熱誠,也為了拓展新的觀看者,在疫情最嚴峻的六月,在YouTube限時播出完整的六集,吸引了280萬的點閱率,可見《人生條件》系列這種談論過去台灣處境的戲劇是有吸引力的。這兩週,其新的舞台劇《人生條件7~我是一片雲》正好在國家戲劇廳上演。原本這個檔期是在今年5月,不過,因疫情的關係延後到最近。在網路上得到消息,趕緊上網買票,帶著全家一起去觀看。
鬼月談鬼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8-06 14:37
女性牧者的角色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7-31 00:38
在1949年3月29日,當時的高雄中會封立李幫助為前金教會牧師,成為台灣第一位女牧師,距離現今已經超過70年以上。相對於2016年,拉脫維亞信義宗教會(ELCL)在2016年6月3日的大會中通過禁止女性封牧的修正案,明文禁止女性成為牧師。兩者相比,似乎台灣教會界對於女性封牧的接受度高上許多。的確,在女性封牧這個議題上,若與拉脫維亞信義宗等至今仍抱持保守立場來相比,台灣確實是相對進步。然而,這不代表女性牧者,在台灣教會界就受到相對平等的對待。筆者曾經在一場總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裡,聽聞一位牧長提問的時候,說出了「我們已經給了女性牧者那麼多空間了,還要怎樣呢?」光是「給了」這句話,就已經表達出女性牧者在教會中的困境。
網紅曾博恩「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之回應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7-24 12:01
最近,網紅曾博恩在他主持的podcast「博音」發表了一個「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的節目。他告白自己從小是基督教家庭長大,特別是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他是一個熱心追求基督信仰的年輕人。直到研究所的某個時間點,他放棄了追求信仰。在整個節目中,可以確認他的確曾經投入信仰的追求,讓他可以很自然地使用聖經經文,也很清楚地講出基督信仰語言。就如他自己說的,他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感受到上帝;但他想要追求,當時的他也認為他先假裝有,最終也會真正感受到上帝。可惜的是,他一直都沒有感受到,最後他就完全離開基督信仰,從此成為他自己所說的「不可知論」,也就是他不強烈排除有超越人類可以理解的存在,但在還沒看到證據之前也不會相信。若我們不先用批判的角度來聽這個節目,其實,我們會讚嘆他對於聖經、信仰語言的熟悉。只可惜,如他自己所站的「不可知論」立場,他想要看到證據才相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他整個節目所展現的就是因為他沒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卻看到自己所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決定不相信。
安息日對抗貪婪
作者:東門教會 日期:2022-07-17 14:22
記得前幾週,「牧師專欄」中有幾篇與「安息日」有關的文章,這些主題都是來自於舊約神學家Brueggemann所著作的《安息有時~重建安息真意,抗衡當代文化~》一書。而在這本書中,最後一個單元,很有趣地將第四誡「守安息日」的誡命與第十誡「不可貪婪...」結合在一起。Brueggemann在書中提到,聖經對「貪婪」的理解,就是「包含迫切渴求的態度及強迫他人的行為,藉以獲取自己熱切渴求擁有的事物」。而第十誡:「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恰好聚焦在我們內心因著迫切渴求的事物,付諸行動時,卻不小心或故意去謀取到別人的事物,或者是不管別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