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哭泣

成人主日學《士師記》查經班已經開始了,在三週的課程中,從簡單介紹《士師記》開始,到目前已經查完第一章,進入第二章。就如一位認真的姊妹,在正式查考《士師記》的時候,曾跟我分享說「牧師,我本來想說查考之前,先閱讀經文一下,但看沒幾章,我就想算了,還是等查經班上課完再說。」確實,《士師記》第一章,除了傳統上舊約被認定的打打殺殺,還有很多的支族名稱、地名以及迦南民族,確實是很難閱讀以及消化的經文。對於一些困難的事,台語諺語總是說「頭過身就過」,閱讀聖經也是如此,萬事起頭難,相信《士師記》查經班將越來越有趣。

如此說,不代表《士師記》一開始的記載是無趣的,仔細去查考後,將會發現所呈現的幾乎與我們生活中的情況是類似的。根據舊約申20︰10-18「聖戰」的記載,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應該將所有迦南人完全毀滅。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在第一章的記載中,只有猶大和西緬攻打洗法這個城市時,有「完全毀滅」,所以這個城就改名為「何珥瑪」,就是「完全毀滅」之意思。(士1:17)其餘,沒有任何一個戰役是符合聖戰的標準。傳統上,這樣的發展被解釋成以色列人的不順服,導致最後遭受到許多的災難。

從整本《士師記》來看,確實可以這樣解釋,因為接下來,將會看到以色列人處在不斷地悖逆上帝,遭受到上帝的審判,他們哭求上帝,最後獲得拯救的循環之中。不過,聖戰的規定似乎是期待人回到伊甸園,受到保護,沒有任何的誘惑。只可惜,一條蛇的引誘,讓人離開了伊甸園。以色列人確實無法遵守聖戰的規定,那麼,就如離開伊甸園,生活充滿了許多的引誘,迦南人以及其宗教、文化的影響揮之不去,這樣的情況,成了以色列人的羅網(士2︰3)。

不過,以色列人沒有趕走迦南人的處境,卻比較符合我們生活中的景況。在台灣,「基督徒」的人口比例,再怎麼寬鬆的算法最多就是佔人口的6%而已。因此,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挑戰,其中,非基督教的宗教、文化觀點,確實在生活中不斷地影響著基督徒。就拿最近的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其中有一天,進入一個國小,許多的教師帶著學生一起體驗這個宗教活動。若敏感一點的人,就會發現校園有一個規定,就是禁止「宗教團體」進入學校活動。然而,這似乎是適用在「基督教」的團體。這就是台灣基督徒的處境,沒有人可以去除其他宗教的影響,畢竟其他宗教信仰是佔多數人。

在這樣的處境之下,如何能夠不受到影響,必須承認這是困難的。就如同士2︰1-5提到上帝對以色列人的審判,上帝與以色列立約,上帝履行了帶領他們出埃及,進迦南的約定,而他們卻無法履約,將迦南人趕離迦南地。面對他們的不順服,上帝改變了對他們的計劃,不再要求他們要符合「聖戰」的規定,而是期待他們在與迦南人混居的生活中學習順服祂。不過,他們必須認知到,這是一趟痛苦之旅。就如在他們與上帝的使者相遇的地方,後來取名為「波金」,意思為「哭泣之地」。(2:1, 5)接下來,他們將在不順服以及審判之中,學習走在順服上帝的道路上。

就如一位舊約學者所說的「士師記是一本認真對待人類痛苦的書,無論這痛苦來自於自己的罪惡、外在環境以及壓迫我們敵人所造成的。」確實,在這個世上的生活,特別是想要走在順服上帝的道路上,充滿著痛苦。即使,我們無法如同「聖戰」的規定,將非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完全趕離我們的生活中。不過,在世俗生活的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就如何劃定一個界線,讓自己不受「其他人」的影響,在世俗生活中學習順服上帝。若我們順服上帝,將不再哭泣,否則我們將不斷活在「波金」這個哭泣之地。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