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聖經中令人不安的經文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5-03 21:37
上上週三,「使徒行傳查經班」發生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早上班以及晚上班對於相同經文卻有完全相反的回應。當週查考經文來到了《使徒行傳》第五章,記載亞拿尼亞夫婦賣了一部分的田園要奉獻給教會,卻沒有照著聖靈感動奉獻所有金錢,導致夫婦相繼而死。參與早上班的某位姊妹就發出疑問,認為上帝以及彼得怎麼那麼殘忍,亞拿尼亞夫婦只是犯錯,沒有給予悔改的機會就被「懲罰」而死;晚上班的某位姊妹卻認為自己在同段經文中看到公義的上帝,這種信仰觀點反倒是讓她願意信靠上帝的原因。這兩位姊妹所回應的,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讓我們再次看見上帝的道是活潑的,同段經文卻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及省思。不過,除了有趣的現象以外,卻也讓我們再次去思考,聖經經文中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特別是舊約中有許多戰爭、暴力的描述,其中有些還是上帝所允許的。
這種看似矛盾的回應讓我們不禁思考:當聖經中呈現出令人不安的經文,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在我們成人主日學目前查考的《士師記》中尤其鮮明。《士師記》記載著滿滿的暴力、戰爭,這也導致許多基督徒不喜歡或不知道怎麼閱讀。這些暴力、戰爭分成三種類型,第一,承接《約書亞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征服與佔領的戰爭(士1︰1-3︰6);第二,為了抵禦外敵而發動的解放戰爭(3︰7-16︰31);第三,《士師記》的結尾所描述的內戰與以色列人彼此殘殺(17-21章)。在這些恐怖的描述中,有些給予合理化的解釋,或者從信仰的角度解讀,有些則毫不掩飾地以原貌呈現。無論如何,這些經文不可否認地確實帶給閱讀者或多或少都有不安的感受。然而,《士師記》裡的這些描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要探討以色列人沒有讓上帝成為他們生命的王,所以才會導致發生那些戰爭與暴力事件,也使得整個社會呈現如此混亂的局面。
《士師記》或其他聖經經卷的記載,不像人類歷史所發生的戰爭,譬如十字軍東征,基督徒可以站在批判的角度,譴責人們常常以信仰之名發動邪惡的戰爭。「聖經」是我們所相信的經典,也是了解信仰的根據。因此,就如偏食的人得不到身體所需要的營養,逃避閱讀這些經文將無法看見信仰的全貌。況且,新舊約都是我們所承認的經典,意味著舊約所記載的猶太人的歷史,也是基督教歷史的一部分。有時,有些人會將舊約與新約所記載的上帝分成公義的上帝以及憐憫的上帝,其實這會落入異端馬吉安主義的陷阱之中,進而否定舊約的價值。無論是舊約或新約都是記載同一位上帝,在神性上都是既是公義的上帝也是憐憫的上帝。最後,某種程度必須承認聖經的記載受到寫作當下的歷史的限制,上帝的啟示是透過歷史事件來傳達出來。因此,在許多的戰爭、暴力令人不舒服的經文中,更重要的是看見上帝在其中的啟示,而不是單單執著在其中的細節。
面對聖經中令人感到不安的經文,或許我們不需要為上帝、或為自己的信仰急於辯護,畢竟這些文字確實是如此地記載。然而,就如一開始所說的,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它所帶給每個人有不同的領受,甚至在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閱讀也有不同的理解。面對這些困難的經文,不必逃避其中的張力以及帶給人不舒服的感受,而是帶著敬畏與信心,在經文中尋求所啟示的上帝。上帝既是公義、也是憐憫,即使帶來罪惡的審判,也要引領人悔改。當我們可以用開放的心來領受聖經所有的經文,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信仰,並讓上帝的話語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地活潑。
這種看似矛盾的回應讓我們不禁思考:當聖經中呈現出令人不安的經文,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在我們成人主日學目前查考的《士師記》中尤其鮮明。《士師記》記載著滿滿的暴力、戰爭,這也導致許多基督徒不喜歡或不知道怎麼閱讀。這些暴力、戰爭分成三種類型,第一,承接《約書亞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征服與佔領的戰爭(士1︰1-3︰6);第二,為了抵禦外敵而發動的解放戰爭(3︰7-16︰31);第三,《士師記》的結尾所描述的內戰與以色列人彼此殘殺(17-21章)。在這些恐怖的描述中,有些給予合理化的解釋,或者從信仰的角度解讀,有些則毫不掩飾地以原貌呈現。無論如何,這些經文不可否認地確實帶給閱讀者或多或少都有不安的感受。然而,《士師記》裡的這些描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要探討以色列人沒有讓上帝成為他們生命的王,所以才會導致發生那些戰爭與暴力事件,也使得整個社會呈現如此混亂的局面。
《士師記》或其他聖經經卷的記載,不像人類歷史所發生的戰爭,譬如十字軍東征,基督徒可以站在批判的角度,譴責人們常常以信仰之名發動邪惡的戰爭。「聖經」是我們所相信的經典,也是了解信仰的根據。因此,就如偏食的人得不到身體所需要的營養,逃避閱讀這些經文將無法看見信仰的全貌。況且,新舊約都是我們所承認的經典,意味著舊約所記載的猶太人的歷史,也是基督教歷史的一部分。有時,有些人會將舊約與新約所記載的上帝分成公義的上帝以及憐憫的上帝,其實這會落入異端馬吉安主義的陷阱之中,進而否定舊約的價值。無論是舊約或新約都是記載同一位上帝,在神性上都是既是公義的上帝也是憐憫的上帝。最後,某種程度必須承認聖經的記載受到寫作當下的歷史的限制,上帝的啟示是透過歷史事件來傳達出來。因此,在許多的戰爭、暴力令人不舒服的經文中,更重要的是看見上帝在其中的啟示,而不是單單執著在其中的細節。
面對聖經中令人感到不安的經文,或許我們不需要為上帝、或為自己的信仰急於辯護,畢竟這些文字確實是如此地記載。然而,就如一開始所說的,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它所帶給每個人有不同的領受,甚至在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閱讀也有不同的理解。面對這些困難的經文,不必逃避其中的張力以及帶給人不舒服的感受,而是帶著敬畏與信心,在經文中尋求所啟示的上帝。上帝既是公義、也是憐憫,即使帶來罪惡的審判,也要引領人悔改。當我們可以用開放的心來領受聖經所有的經文,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信仰,並讓上帝的話語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地活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