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敗壞到盼望:《士師記》的信仰提醒

許多基督徒都不喜歡讀舊約,除了繁雜的律法規定以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舊約故事中有許多的打打殺殺,甚至也有上帝允許的戰爭......等等,往往讓人感到害怕或殘忍。而《士師記》可說是其中的代表,接下來的成人主日學查經班正是要查考這個經卷。

有人說,《士師記》是聖經中最具戲劇張力的一卷書,其中充滿了政治陰謀、英雄故事、道德淪喪以及信仰掙扎。從負面的角度來看,讓讀者感到相當氣餒,身為上帝兒女的以色列人,既然會淪落到這樣的景況;然而,從正面的角度,《士師記》所記載的這些故事,是信靠上帝的人的一面鏡子,提醒我們在信仰生活中,若偏離上帝,最終將會走向混亂及敗壞。

當我們仔細查考《士師記》的時候,整卷書有一個很明顯的循環:當以色列人民得罪上帝,開始敬拜偶像,上帝就讓周圍的敵國來欺壓他們,最後以色列人民呼求上帝,祂就興起一位士師拯救他們。不過,當他們過著太平日子一陣子之後就故態復萌,開始得罪上帝。這樣的循環在《士師記》中不斷地出現,看似單調,卻又耐人尋味。不過,若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樣的循環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像滑坡一樣,整個情況是越來越糟糕,讓人感到整個形勢再也無法逆轉。

所以,從早期的士師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和巴拉,雖然各自有其問題,卻也不會有令人擔憂的景況;直到基甸帶領以色列人民戰勝了仇敵米甸人,雖拒絕當王,卻製造了偶像,整個《士師記》走向沈淪的方向。接下來,無論是耶弗他獻上女兒為祭,還是參孫成為情慾與暴力的代表,最終讓整個以色列人民走向更淒慘的景況之中。

這種「漸進式的敗壞」,其實就是查經班挑選此卷經卷的思考,《士師記》所描述的人心與信仰墮落,證明了人總是一再違背上帝的誡命與教導,只要一不小心,總是在許多看似很小的錯誤抉擇之中,漸漸地失去道德與信仰的堅持。

或許,當聚焦在個人的時候,總覺得那只是少數的例子,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至少不會墮落到像《士師記》所描述的情況。不過,《士師記》的故事往往不是在述說個別士師的生命景況,而是談到以色列人民整個群體當時的情況。他們從抵抗敵人,呼求上帝的信仰行動,但後來,即使有士師出現,也無法提供正確的領導,最終連以色列人民都自相殘殺。整個《士師記》的結束,讓人感受極大的無力感,似乎再也沒有得著拯救與悔改的機會了,因為他們的道德以及信仰全然崩壞。

而《士師記》的關鍵經文「當時以色列還沒有王,人人隨自己喜歡的去做。」(17︰6﹔21︰25)好像是要引導讀者,以色列人民落入如此敗壞的景況,是因為沒有一個帶領他們的「王」。不過,從信仰的角度,《士師記》所要問的問題,應該就是誰才是以色列人民真正的「王」呢?

《士師記》的記載,帶領信靠上帝的我們去省思,在我們生命中誰才是真正的王呢?當我們倚靠自己或錯誤的『王』,就會走向墮落與敗壞的道路;而當我們倚靠上帝,這個真正的「王」,將會讓我們的生命走向進取、被拯救的方向。

《士師記》的查經班,絕對不會讓我們可以舒服去查考的經卷,卻可以深入生命中那些很少去碰觸的問題,也能成為對教會這個信仰群體的一項提醒。願我們透過《士師記》的提醒,不陷入『漸進式的敗壞』的循環。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