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 第五天 4月17日 星期四 ~以彼此相愛建立和平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4-13 18:09
經文:約翰福音13:31-38
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施行種族隔離政策,使得非裔美國人長期受到不公義的對待,活在沒有尊嚴的生活之下。在那個黑暗時代,身為一位牧師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他站出來,以「愛仇敵」、「非暴力」以及「和平抗爭」的原則,從事「黑人民權運動」。他曾說「黑暗不能驅趕黑暗,只有光能做到;仇恨不能驅趕仇恨,只有愛能做到。」從事運動時,他就不斷身體力行這句話,因為他每天都活在死亡威脅之中。即使面對迫害,他能堅定用基督的愛來愛所有人,包括反對者。最終,他卻死在反對者的槍下,用犧牲生命來實踐他對人的愛。
受難週的第五天,再隔一天,耶穌就要被釘十字架,同樣是用犧牲的愛來實踐祂對世人的愛。這天,被認為是耶穌設立聖餐的日子,因為,祂在這天與門徒進行了「最後的晚餐」,在那裡擘餅、捧杯,一起吃喝。在吃晚餐之前,耶穌替剛從外面進來的門徒一一地洗腳。一開始,彼得抗拒,但耶穌堅持,並且告訴他們這是要為他們立下榜樣,盼望他們將來可以彼此洗腳。(約13:14-15)必須注意到一點,耶穌早已經知道猶大決定出賣祂,祂仍為這個「背叛者」洗腳。
晚餐過後,出賣耶穌的猶大已經離開,耶穌知道與門徒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祂好像即將遠行的父母,進行了一連串的「告別講道」,囑咐他們如何面對沒有耶穌在身邊的日子。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個新命令,就是「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會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13︰34-35)耶穌強調「我怎樣愛你們」與前面祂為門徒「洗腳」連結,耶穌為他們立下愛人的榜樣。即使面對「背叛者」猶大,祂仍然愛他,並願意服事他。
當彼得捨不得耶穌離開時,對耶穌說「我願意為你捨命」(13︰37),耶穌卻清楚知道彼得對祂的愛還不夠成熟,因為彼得還沒準備好要為耶穌「捨命」。因此,耶穌就挑戰他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最後預言「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主。」(13︰38)耶穌對彼得的挑戰和預言,並不是責罵,而是清楚知道他仍然軟弱,也會如同猶大一樣背叛他。然而,面對背叛者,包括彼得和猶大,祂仍然愛他們。事實上,再過幾小時之後,猶大就要帶人逮捕耶穌,最後將耶穌送到十字架上。原本為他們洗腳的那雙手,手所滴下來的不再是水,而是血。在那裡,顯明了真正的愛。
正當彼得的愛受到嚴峻考驗時,耶穌宣告自己立下榜樣,建立了愛人的新標準,就是愛朋友也愛仇敵。對人來說,祂的生命將迎接最黑暗的時刻,祂即將要失去祂的生命。對上帝來說,這卻是一個榮耀的時刻,因為這是上帝透過耶穌犧牲在十架上所彰顯的愛。正是這樣的時刻,祂的愛成為世人的榜樣,並且呼召我們向祂愛我們一樣彼此相愛。
這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透過這個新命令,耶穌呼召門徒、祂的跟隨者應該彼此委身,建立可以照著耶穌的榜樣去愛的群體。或許,教會或團契生活是在幾週後的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才有正式的群體。但是,當門徒順服了這個新命令,他們就已經透過彼此相愛建立教會、團契的生活。因此,使徒行傳2︰42-47描述這些門徒與其他信徒所組成的團契生活,天天一起敬拜、禱告,用餐,在經濟上彼此支持、彼此關懷。當活出彼此相愛的群體,對外就產生影響力,而「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徒2︰47),也就是達到宣教的效果。
當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夕,為門徒洗腳、設立聖餐,並囑咐他們彼此相愛的新命令,祂表達了自己的謙卑與愛,並為門徒們立下一個關於「和平」的根本原則~以犧牲與彼此服事為起點的愛。這份愛不只是包括朋友,也包括仇敵、背叛者,也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彼此委身的行動。「彼此相愛」的新命令,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群體生活,在彼此相愛的實踐中,活出「和平」、「讓人感到平安」的見證。這樣的「和平」不是來自於制度或權力,而是委身於基督犧牲的愛。從團契、教會這樣的小群體開始,透過生活中彼此支持、服事、關懷與敬拜,最終再將這個和平擴展到更多人,以及更大的社會與世界中。如今,耶穌仍持續呼召我們,以祂犧牲的愛作為榜樣,從身邊的人開始,即使面對背叛、仇敵,都願意彼此相愛,讓教會群體成為和平的起始點。
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施行種族隔離政策,使得非裔美國人長期受到不公義的對待,活在沒有尊嚴的生活之下。在那個黑暗時代,身為一位牧師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他站出來,以「愛仇敵」、「非暴力」以及「和平抗爭」的原則,從事「黑人民權運動」。他曾說「黑暗不能驅趕黑暗,只有光能做到;仇恨不能驅趕仇恨,只有愛能做到。」從事運動時,他就不斷身體力行這句話,因為他每天都活在死亡威脅之中。即使面對迫害,他能堅定用基督的愛來愛所有人,包括反對者。最終,他卻死在反對者的槍下,用犧牲生命來實踐他對人的愛。
受難週的第五天,再隔一天,耶穌就要被釘十字架,同樣是用犧牲的愛來實踐祂對世人的愛。這天,被認為是耶穌設立聖餐的日子,因為,祂在這天與門徒進行了「最後的晚餐」,在那裡擘餅、捧杯,一起吃喝。在吃晚餐之前,耶穌替剛從外面進來的門徒一一地洗腳。一開始,彼得抗拒,但耶穌堅持,並且告訴他們這是要為他們立下榜樣,盼望他們將來可以彼此洗腳。(約13:14-15)必須注意到一點,耶穌早已經知道猶大決定出賣祂,祂仍為這個「背叛者」洗腳。
晚餐過後,出賣耶穌的猶大已經離開,耶穌知道與門徒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祂好像即將遠行的父母,進行了一連串的「告別講道」,囑咐他們如何面對沒有耶穌在身邊的日子。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個新命令,就是「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會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13︰34-35)耶穌強調「我怎樣愛你們」與前面祂為門徒「洗腳」連結,耶穌為他們立下愛人的榜樣。即使面對「背叛者」猶大,祂仍然愛他,並願意服事他。
當彼得捨不得耶穌離開時,對耶穌說「我願意為你捨命」(13︰37),耶穌卻清楚知道彼得對祂的愛還不夠成熟,因為彼得還沒準備好要為耶穌「捨命」。因此,耶穌就挑戰他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最後預言「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主。」(13︰38)耶穌對彼得的挑戰和預言,並不是責罵,而是清楚知道他仍然軟弱,也會如同猶大一樣背叛他。然而,面對背叛者,包括彼得和猶大,祂仍然愛他們。事實上,再過幾小時之後,猶大就要帶人逮捕耶穌,最後將耶穌送到十字架上。原本為他們洗腳的那雙手,手所滴下來的不再是水,而是血。在那裡,顯明了真正的愛。
正當彼得的愛受到嚴峻考驗時,耶穌宣告自己立下榜樣,建立了愛人的新標準,就是愛朋友也愛仇敵。對人來說,祂的生命將迎接最黑暗的時刻,祂即將要失去祂的生命。對上帝來說,這卻是一個榮耀的時刻,因為這是上帝透過耶穌犧牲在十架上所彰顯的愛。正是這樣的時刻,祂的愛成為世人的榜樣,並且呼召我們向祂愛我們一樣彼此相愛。
這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透過這個新命令,耶穌呼召門徒、祂的跟隨者應該彼此委身,建立可以照著耶穌的榜樣去愛的群體。或許,教會或團契生活是在幾週後的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才有正式的群體。但是,當門徒順服了這個新命令,他們就已經透過彼此相愛建立教會、團契的生活。因此,使徒行傳2︰42-47描述這些門徒與其他信徒所組成的團契生活,天天一起敬拜、禱告,用餐,在經濟上彼此支持、彼此關懷。當活出彼此相愛的群體,對外就產生影響力,而「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徒2︰47),也就是達到宣教的效果。
當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夕,為門徒洗腳、設立聖餐,並囑咐他們彼此相愛的新命令,祂表達了自己的謙卑與愛,並為門徒們立下一個關於「和平」的根本原則~以犧牲與彼此服事為起點的愛。這份愛不只是包括朋友,也包括仇敵、背叛者,也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彼此委身的行動。「彼此相愛」的新命令,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群體生活,在彼此相愛的實踐中,活出「和平」、「讓人感到平安」的見證。這樣的「和平」不是來自於制度或權力,而是委身於基督犧牲的愛。從團契、教會這樣的小群體開始,透過生活中彼此支持、服事、關懷與敬拜,最終再將這個和平擴展到更多人,以及更大的社會與世界中。如今,耶穌仍持續呼召我們,以祂犧牲的愛作為榜樣,從身邊的人開始,即使面對背叛、仇敵,都願意彼此相愛,讓教會群體成為和平的起始點。
思考問題:
1. 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曾經面對過背叛或傷害你的人?耶穌為猶大洗腳的榜樣對你有什麼啟發?思考在哪些具體情況下,你能夠效法耶穌,以愛和服事來回應那些你可能視為「仇敵」的人。
2. 在教會或團契中,「彼此相愛」的命令如何被實踐?請思考你的信仰群體如何能更具體地活出使徒行傳2:42-47所描述的彼此委身和關懷的生活,並擴展這種愛的見證來影響更廣泛的社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