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 第四天 4月16日 星期三 ~和平戰勝暴力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4-13 18:08
經文:馬可福音12:13-17
印度聖雄甘地是印度爭取獨立的核心人物,更是一個推廣「非暴力抗爭」的主要推手。早年赴英國學習法律,隨後在南非擔任律師,在期間目睹種族歧視感到震撼,開始投入印度裔權益的行動。他結合印度教以及基督教的思想,發展出一個以良心、真理以及非暴力為核心的政治倫理。他認為,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武器,而在於堅持真理與道德的勇氣。他曾說「非暴力不是懦夫的武器,真正的非暴力者必須擁有比任何暴力者更堅強的心靈。」
在受難週的第四天,原本期待耶穌成為王的人,可能開始意識到耶穌並不符合他們的期待。耶穌並沒有去招兵買馬,也沒有任何跡象想要透過起義來推翻羅馬帝國。反倒是耶穌不斷強調祂即將走向死亡之路,這絕對不是支持他成為王的群眾所期待的。耶穌確實要成為「以色列人的王」,但不是透過暴力來推翻帝國,而是用非暴力的手段,透過祂的死,讓祂成為信靠的人生命中的王。
故事一開始描述在耶穌在患痲瘋病的西門家裡吃飯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女人進入了這個家,沒有任何人知道她的名字,似乎證實當場沒有人認識她,至少在他們眼中她是不重要的人物。她沒有出任何的聲音,也不理睬別人的眼光,就只專注在她要做的事,就是把她所帶來的一只玉瓶,裡面盛滿了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打破,並將香油膏倒在耶穌頭上。純哪噠香油膏是一種昂貴的物品,這種香油膏常常用來作為傳家之寶,遇到經濟上需要時,可以拿出來出售,幫助家裡度過難關。這個女子動作很快,在還不及阻止的時候,就已經將所有香油膏倒完。
在一片錯愕之中,有一些人開始不悅,議論著為什麼她要如此浪費香油膏。(14︰4)這些人極有可能是門徒,他們說出了生氣的原因,就是「這香油膏可以賣三百多塊銀子,拿這錢來救濟窮人多好!」(14︰5)確實,耶穌在前一天晚上還囑咐他們應該照顧需要被幫助的人,更何況,逾越節的傳統是有施捨窮人的習慣。因此,他們生氣有理,這次耶穌應該會贊同他們的想法才對吧。
面對門徒的議論,耶穌並沒有贊同他們的想法,反倒是為這女人辯護說「她為我做了一件美好的事。」(14:6)這個「美事」指向了「埋葬死人」。因為,這女人所使用的純哪噠香油膏通常是用來膏立君王,這表明她也認定耶穌要來當以色列人的王。另外,這香油膏也會使用在預備下葬的屍體上。因此,這女人清楚知道她在膏立耶穌作王,也為了祂很快就受苦而死做預備。這也是為什麼耶穌要說「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記念她。」(14︰9)紀念她是第一個理解耶穌所說的話的人,祂成為「和平君王」,最終的結果就是祂的死亡,而不是敵人的死亡。
當世界傾向用權力與暴力解決衝突時,耶穌卻選擇走上一條非暴力、犧牲自己的道路。那位無名的女人──一個可能被社會邊緣化、被眾人忽略的人──卻看見了耶穌的真正身分。她明白,這位即將受苦的耶穌,就是那位和平的君王;她用最珍貴的香油膏膏抹祂,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面對將來的苦難與死亡。對比之下,宗教領袖們選擇了暴力,他們以為控制與排除異己就能帶來秩序與和平。耶穌所展現的,是一種顛覆人心的王權──祂以死亡完成和平,以犧牲勝過仇恨。這樣的和平不是脆弱的妥協,而是一種堅定不移的愛。
就如甘地所強調的「真正的非暴力者必須擁有比任何暴力者更堅強的心靈。」甘地雖非基督徒,卻深受耶穌『登山寶訓』的影響,將「愛仇敵」與「不以惡報惡」內化為政治行動的倫理基礎。這提醒我們,耶穌的非暴力之路,並非逃避現實,而是極度勇敢的選擇。作為基督跟隨者,用堅強的心靈,亦就是信心來學習耶穌的榜樣。祂以非暴力、和平的手段來回應仇恨,用犧牲的愛回應暴力,將會在耶穌的死裡看見盼望並且得著榮耀。
印度聖雄甘地是印度爭取獨立的核心人物,更是一個推廣「非暴力抗爭」的主要推手。早年赴英國學習法律,隨後在南非擔任律師,在期間目睹種族歧視感到震撼,開始投入印度裔權益的行動。他結合印度教以及基督教的思想,發展出一個以良心、真理以及非暴力為核心的政治倫理。他認為,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武器,而在於堅持真理與道德的勇氣。他曾說「非暴力不是懦夫的武器,真正的非暴力者必須擁有比任何暴力者更堅強的心靈。」
在受難週的第四天,原本期待耶穌成為王的人,可能開始意識到耶穌並不符合他們的期待。耶穌並沒有去招兵買馬,也沒有任何跡象想要透過起義來推翻羅馬帝國。反倒是耶穌不斷強調祂即將走向死亡之路,這絕對不是支持他成為王的群眾所期待的。耶穌確實要成為「以色列人的王」,但不是透過暴力來推翻帝國,而是用非暴力的手段,透過祂的死,讓祂成為信靠的人生命中的王。
故事一開始描述在耶穌在患痲瘋病的西門家裡吃飯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女人進入了這個家,沒有任何人知道她的名字,似乎證實當場沒有人認識她,至少在他們眼中她是不重要的人物。她沒有出任何的聲音,也不理睬別人的眼光,就只專注在她要做的事,就是把她所帶來的一只玉瓶,裡面盛滿了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打破,並將香油膏倒在耶穌頭上。純哪噠香油膏是一種昂貴的物品,這種香油膏常常用來作為傳家之寶,遇到經濟上需要時,可以拿出來出售,幫助家裡度過難關。這個女子動作很快,在還不及阻止的時候,就已經將所有香油膏倒完。
在一片錯愕之中,有一些人開始不悅,議論著為什麼她要如此浪費香油膏。(14︰4)這些人極有可能是門徒,他們說出了生氣的原因,就是「這香油膏可以賣三百多塊銀子,拿這錢來救濟窮人多好!」(14︰5)確實,耶穌在前一天晚上還囑咐他們應該照顧需要被幫助的人,更何況,逾越節的傳統是有施捨窮人的習慣。因此,他們生氣有理,這次耶穌應該會贊同他們的想法才對吧。
面對門徒的議論,耶穌並沒有贊同他們的想法,反倒是為這女人辯護說「她為我做了一件美好的事。」(14:6)這個「美事」指向了「埋葬死人」。因為,這女人所使用的純哪噠香油膏通常是用來膏立君王,這表明她也認定耶穌要來當以色列人的王。另外,這香油膏也會使用在預備下葬的屍體上。因此,這女人清楚知道她在膏立耶穌作王,也為了祂很快就受苦而死做預備。這也是為什麼耶穌要說「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記念她。」(14︰9)紀念她是第一個理解耶穌所說的話的人,祂成為「和平君王」,最終的結果就是祂的死亡,而不是敵人的死亡。
當世界傾向用權力與暴力解決衝突時,耶穌卻選擇走上一條非暴力、犧牲自己的道路。那位無名的女人──一個可能被社會邊緣化、被眾人忽略的人──卻看見了耶穌的真正身分。她明白,這位即將受苦的耶穌,就是那位和平的君王;她用最珍貴的香油膏膏抹祂,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面對將來的苦難與死亡。對比之下,宗教領袖們選擇了暴力,他們以為控制與排除異己就能帶來秩序與和平。耶穌所展現的,是一種顛覆人心的王權──祂以死亡完成和平,以犧牲勝過仇恨。這樣的和平不是脆弱的妥協,而是一種堅定不移的愛。
就如甘地所強調的「真正的非暴力者必須擁有比任何暴力者更堅強的心靈。」甘地雖非基督徒,卻深受耶穌『登山寶訓』的影響,將「愛仇敵」與「不以惡報惡」內化為政治行動的倫理基礎。這提醒我們,耶穌的非暴力之路,並非逃避現實,而是極度勇敢的選擇。作為基督跟隨者,用堅強的心靈,亦就是信心來學習耶穌的榜樣。祂以非暴力、和平的手段來回應仇恨,用犧牲的愛回應暴力,將會在耶穌的死裡看見盼望並且得著榮耀。
思考問題:
1. 在我的生活中,有哪些情況是我傾向用「暴力」(可能是言語暴力、情緒暴力或控制他人的慾望)來解決問題,而非選擇耶穌非暴力的犧牲之愛?我如何能夠在這些處境中展現「比暴力更堅強的心靈」嗎?
2. 無名的女人透過獻上她最珍貴的香膏來膏抹耶穌,表明她真正理解耶穌的身分和使命。我是否真正明白十字架的意義?我願意為了跟隨基督而獻上什麼珍貴的事物嗎?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