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 第二天 4月14日 星期一 ~帶來真正和平的使者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4-13 18:04
經文:約翰福音2:14-22
許多人認為「和平使者」的特質應該溫馴、溫柔,才不會讓原本衝突的事情越來越複雜,甚至「公親變事主」,最後讓衝突變得更加複雜。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若是變成「柔弱」,甚至為了和平兩邊討好,更可能變成兩面不是人。當然,並不否定這樣的人無法成為和平使者,而是他的特質恐怕不是溫馴、溫柔。
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在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以及路加三本福音書)中都是出現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第二天,也就是受難週的星期一。我們很難想像,耶穌刻意以「和平君王」之姿進城,只相隔一天,祂「拿繩子做了一條鞭子」(約2︰15),在聖殿裡張牙舞爪地把做買賣的攤販弄得人仰馬翻,以憤怒、好鬥、暴力的形象出現。
當耶穌潔淨聖殿的動作被認定為「暴力」行動,這給予人們有機會為自己的暴力意圖辯護,只要解釋成出於良善的動機,似乎都是被允許的。就如在第五世紀,教父奧古斯丁曾經為屠殺異教徒辯護,認為耶穌也曾經是一位「迫害者」,迫害那些潔淨聖殿時被逐出的人。祂的跟隨者認可暴力行動,並認為這是從耶穌那邊學習到的,若是如此,耶穌配稱為「和平君王」嗎?
潔淨聖殿的故事中,約翰福音所記載的「鞭子」,那可能是用「蘆草、蘆葦」所做的繩子。這種「鞭子」用來鞭打人,可能是不痛不癢的,反倒是在放牧時,常常用來驅趕動物。因此,耶穌「把牛羊從聖殿裡都趕出去」(約2︰15),可能就是用這鞭子抽打地面,讓這些牛羊離開現場,這也會讓賣動物的攤販跟著離開。
試想想,若耶穌在聖殿中施行暴力,難道聖殿的守衛官不會出手阻止?更何況,羅馬軍隊早就駐守在旁,監視猶太人是否趁著逾越節時起義,耶穌激烈行為必定會引起懷疑。畢竟,前一天,耶穌以「君王」之姿進城,必定受到嚴格的監控。不過,聖殿守衛官以及羅馬士兵都沒有出現,暗示耶穌在潔淨聖殿的時候,並沒有過激的行為,更沒有用暴力對待這些攤販。
那麼,耶穌在潔淨聖殿時是表現出溫馴、溫柔的一面嗎?其實不然,按照記載,耶穌確實是憤怒且咄咄逼人。祂除了趕走動物、攤販以外,也推倒了兌換錢幣的桌子,給與在聖殿做買賣的人嚴厲的教訓。不使用暴力,不代表對不義的事不聞不問,也不會對不義的人姑息養奸。堅持使用和平的方式,不代表需要消極面對不義的事,反倒必須要積極地處理。就如,印度甘地評論耶穌說「歷史上最積極的反抗者」。
若了解聖殿配置的話,可能就會猜到這些攤販的位置是所謂的「外邦人院」,這是非猶太人唯一能進入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做起買賣,使得整個場面亂烘烘,嚴重干擾到非猶太人的敬拜。另外,當這些攤販坐地起價,用高價賣出獻祭的動物,用更高的代價才能換取奉獻的錢幣,加重了獻祭的成本,間接地拒絕貧窮的人來到聖殿參與獻祭。因此,在聖殿中做起買賣,讓大祭司的荷包滿滿,卻干擾或影響某些族群敬拜上帝的權利。
因此,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是帶著祂的愛,祂停止了聖殿中的剝削以及將某些族群邊緣化的做法。一旦暴力停止了,趕走不公義的買賣行為,這些人便能夠進入聖殿敬拜上帝。耶穌在憤怒中並沒有傷害他人,而是試圖用祂的積極行動來接納那些被排斥在聖殿之外的人。這樣的熱忱極有可能是用祂的生命換取的,就如耶穌所說的「上帝啊,我對你的聖殿大發熱心,如火燃燒!」(約2:17)「如火燃燒」在原文中有吞噬生命的意義,暗示著耶穌潔淨聖殿所付出的代價是「犧牲生命」。
想成為「和平使者」不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一方,而是站在被排斥、被邊緣化的一方。耶穌潔淨聖殿是為了掃除當時聖殿不合理的制度,好讓更多人不受限制地來到聖殿敬拜上帝。只有社會上的不公義得以消弭,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因此,「和平使者」的特質不是溫馴、溫柔,而是充滿熱忱地去發覺不公義之處,並用積極的行動設法讓公義彰顯。和平從來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勇敢地面對衝突,好期待透過公義彰顯而有真正的和平。
許多人認為「和平使者」的特質應該溫馴、溫柔,才不會讓原本衝突的事情越來越複雜,甚至「公親變事主」,最後讓衝突變得更加複雜。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若是變成「柔弱」,甚至為了和平兩邊討好,更可能變成兩面不是人。當然,並不否定這樣的人無法成為和平使者,而是他的特質恐怕不是溫馴、溫柔。
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在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以及路加三本福音書)中都是出現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第二天,也就是受難週的星期一。我們很難想像,耶穌刻意以「和平君王」之姿進城,只相隔一天,祂「拿繩子做了一條鞭子」(約2︰15),在聖殿裡張牙舞爪地把做買賣的攤販弄得人仰馬翻,以憤怒、好鬥、暴力的形象出現。
當耶穌潔淨聖殿的動作被認定為「暴力」行動,這給予人們有機會為自己的暴力意圖辯護,只要解釋成出於良善的動機,似乎都是被允許的。就如在第五世紀,教父奧古斯丁曾經為屠殺異教徒辯護,認為耶穌也曾經是一位「迫害者」,迫害那些潔淨聖殿時被逐出的人。祂的跟隨者認可暴力行動,並認為這是從耶穌那邊學習到的,若是如此,耶穌配稱為「和平君王」嗎?
潔淨聖殿的故事中,約翰福音所記載的「鞭子」,那可能是用「蘆草、蘆葦」所做的繩子。這種「鞭子」用來鞭打人,可能是不痛不癢的,反倒是在放牧時,常常用來驅趕動物。因此,耶穌「把牛羊從聖殿裡都趕出去」(約2︰15),可能就是用這鞭子抽打地面,讓這些牛羊離開現場,這也會讓賣動物的攤販跟著離開。
試想想,若耶穌在聖殿中施行暴力,難道聖殿的守衛官不會出手阻止?更何況,羅馬軍隊早就駐守在旁,監視猶太人是否趁著逾越節時起義,耶穌激烈行為必定會引起懷疑。畢竟,前一天,耶穌以「君王」之姿進城,必定受到嚴格的監控。不過,聖殿守衛官以及羅馬士兵都沒有出現,暗示耶穌在潔淨聖殿的時候,並沒有過激的行為,更沒有用暴力對待這些攤販。
那麼,耶穌在潔淨聖殿時是表現出溫馴、溫柔的一面嗎?其實不然,按照記載,耶穌確實是憤怒且咄咄逼人。祂除了趕走動物、攤販以外,也推倒了兌換錢幣的桌子,給與在聖殿做買賣的人嚴厲的教訓。不使用暴力,不代表對不義的事不聞不問,也不會對不義的人姑息養奸。堅持使用和平的方式,不代表需要消極面對不義的事,反倒必須要積極地處理。就如,印度甘地評論耶穌說「歷史上最積極的反抗者」。
若了解聖殿配置的話,可能就會猜到這些攤販的位置是所謂的「外邦人院」,這是非猶太人唯一能進入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做起買賣,使得整個場面亂烘烘,嚴重干擾到非猶太人的敬拜。另外,當這些攤販坐地起價,用高價賣出獻祭的動物,用更高的代價才能換取奉獻的錢幣,加重了獻祭的成本,間接地拒絕貧窮的人來到聖殿參與獻祭。因此,在聖殿中做起買賣,讓大祭司的荷包滿滿,卻干擾或影響某些族群敬拜上帝的權利。
因此,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是帶著祂的愛,祂停止了聖殿中的剝削以及將某些族群邊緣化的做法。一旦暴力停止了,趕走不公義的買賣行為,這些人便能夠進入聖殿敬拜上帝。耶穌在憤怒中並沒有傷害他人,而是試圖用祂的積極行動來接納那些被排斥在聖殿之外的人。這樣的熱忱極有可能是用祂的生命換取的,就如耶穌所說的「上帝啊,我對你的聖殿大發熱心,如火燃燒!」(約2:17)「如火燃燒」在原文中有吞噬生命的意義,暗示著耶穌潔淨聖殿所付出的代價是「犧牲生命」。
想成為「和平使者」不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一方,而是站在被排斥、被邊緣化的一方。耶穌潔淨聖殿是為了掃除當時聖殿不合理的制度,好讓更多人不受限制地來到聖殿敬拜上帝。只有社會上的不公義得以消弭,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因此,「和平使者」的特質不是溫馴、溫柔,而是充滿熱忱地去發覺不公義之處,並用積極的行動設法讓公義彰顯。和平從來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勇敢地面對衝突,好期待透過公義彰顯而有真正的和平。
思考問題:
1. 真正的和平是維持表面和諧,還是努力地讓公義彰顯呢?面對不公義,我們是否願意像耶穌潔淨聖殿一樣,以愛與熱忱積極去面對呢?
2. 在今日的社會和教會中,誰是那些被排斥和邊緣化的群體?基督徒如何能夠具體地為這些群體爭取公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