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 第一天 4月13日 棕樹節主日 ~走向衝突的羔羊

經文:約翰福音12:12-19

近年來,世界的局勢發生了不少的變化,讓人感受到極度的不平安。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川普關稅政策以及中國成為區域和平的不穩定因子,讓人擔心第三世界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在受難週的第一天,也是棕樹節主日,耶穌前往耶路撒冷去,即使祂受到群眾的夾道歡迎,卻是走向受難的開始,如此,祂是走向和平之路,還是不安之道呢?

再隔不到一週就是逾越節,這天是猶太人最神聖的日子,此時,虔誠的猶太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耶路撒冷過節。不要忘記,這是記念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受壓迫的景況,回憶過去他們重獲自由的時刻。現實生活中,卻是面對羅馬帝國的壓迫,使得這個節日成為極度不安的時刻,他們期待再次重獲自由。

因此,逾越節往往成為他們起義的時刻,在公元前四年就曾經有一群猶太人在聖殿招兵買馬後,用石頭丟死許多的羅馬士兵。而當時羅馬政府對這件事的回應,就是希律亞基老率軍進入耶路撒冷鎮壓,共有三千名猶太人喪生,而當年的逾越節也被取消。為了事件的重演,每年逾越節,羅馬政府就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秩序與和平。|

從此,猶太人認知起義是自殺,獨立建國的夢想破滅了。此時,耶穌的來到似乎點燃了盼望之火,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剛剛讓拉撒路復活,這件事引起當時祭司長的注意,密謀要殺拉撒路。(約12︰10)對群眾來說,這位可以使人從死裡復活的人,或許祂有能力打敗羅馬,因為祂的能力是可以戰勝死亡因此,我們就能意識到當耶穌進城時,夾道歡迎的群眾拿著棕樹枝喊著「和散那」,這個字包含著「拯救我們」以及「讚美上帝」的雙重意思。當群眾向著耶穌呼喊時,好像在傳達相信耶穌將拯救他們,因而讚美上帝。這從他們的呼喊中提到了「願上帝賜福給以色列的君王」(約12︰13)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期待,就是耶穌成為拯救以色列的君王。

在耶穌傳道生涯中,這樣的期待一直都在,譬如當祂行了讓五千人吃飽的神跡之後,有人開始強迫祂作王,祂跑去山上避避風頭。(約6:15)確實,耶穌進城的場面就如一個王凱旋而歸的畫面,卻暗藏著挑戰人們對祂的使命之錯誤認知。傳統上,當王凱旋進城時,若是騎馬就是為了戰爭,若是騎驢就是為了和平。而耶穌選擇騎驢,已經表達出祂所要帶來的是和平君王的角色。

耶穌在逾越節前的星期日選擇進城,這天是猶太家庭挑選獻祭羔羊的一天,因為這些羔羊是伯利恆城所供應的,通常會從耶路撒冷城的東北門(羊門)運入。出生伯利恆的耶穌選擇挑選羔羊的日子進城,也極有可能從羊門進入,象徵祂將要成為那個被獻祭的羔羊,這是祂成為和平君王的代價。

在羅馬政府軍隊進駐耶路撒冷預防猶太人起義的時刻,祂以君王之姿進城,表達祂所要帶來的和平並不是躲避衝突,而是走向衝突。然而,耶穌解決衝突帶來和平的方式,並不是以武力去抗衡,這似乎是歡迎耶穌的那些群眾所期待的,也是羅馬政府所用的方式。耶穌把自己當作逾越節羔羊來獻祭,期待用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解決衝突,並帶給群眾所期待的「拯救」。

在生活中,為了求彼此能夠相安無事,總是選擇躲避衝突。事實證明,許多時候只是延緩衝突發生的時間點,對於解決問題是無濟於事的。或許必須思考的是,為何我們總是選擇逃避衝突,而不是面對呢?當我們以「抗衡」的方式來面對衝突,隱藏著對別人犧牲利益的期待,最後的結果就是互不相讓而兩敗俱傷,自然就會選擇逃避。以「羔羊」的方式走向衝突,學習耶穌的「自我犧牲」,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思考問題:
1. 耶穌騎驢進城的舉動,祂並非逃避衝突,而是主動面對、承擔眾人的誤解與拒絕。你願意在面對關係或信仰中的衝突時,學習祂的榜樣,選擇和平卻不逃避嗎?
2. 在人際衝突中,我們常期待對方先改變、先退讓。但耶穌卻選擇自己成為那隻被殺的羔羊。這樣的愛,今天是否也挑戰我重新看待「和平」的代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