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會走向盼望的歷史~ 《土地神學》第二章讀書心得

舊約聖經歷史是不斷失落與得著盼望的歷史,在其中,學習如何完全倚靠上帝而活。創世記一~十一章描述原本立足在土地的人,如何失去土地,走向被放逐在土地之外的生活。創世記十二~五十章所描述的是尚未擁有土地,卻滿懷盼望邁向上帝所應許的土地的道路上。不過,一路走來,並不是順遂,而是在失去土地與得著土地,在失落與盼望之中徘徊。這正如我們的人生,也是在這樣的徘徊中,用信心的盼望向前看。

亞伯拉罕之所以被稱為「信心之父」,起因於一開始上帝命令他離開熟悉的家園,前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創12:1),在對那塊土地毫無所知的情況下,開啟了一段充滿信心,最終得著應許的旅程。新的歷史就是願意告別舊有的生活,走向冒險的盼望之路。亞伯拉罕在接受上帝的命令離開原本居住的地方,即使上帝應許他有土地也會有許多的後裔,事實上他卻是一無所有,他既沒有土地,更沒有生子,況且他和太太都已經年老,早就過了可以懷孕的年紀。不過,亞伯拉罕相信那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上帝,仍然堅持走在應許之中。

這樣的信心旅程,不只是個人必須經歷,更是整個信仰群體~教會應當走的道路。當我們教會期盼得著上帝的應許,我們必須相信那位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上帝,相信祂的應許必然成就。上帝對每一間教會都賦予獨特的使命,我們必須像亞伯拉罕一樣,憑著信心,勇敢地走向上帝所指示的地方。而這個地方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也不是一個建築物,而是一個屬靈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之中,我們必須走在如同亞伯拉罕的信仰旅程,也就是滿懷盼望,藉著信心持續完成上帝所呼召的宣教使命。

這個宣教使命,從教會內部來看,就是一個信仰的傳承,這不僅僅是了解聖經的教導,更是在教會中實踐信仰,讓兄姊的生命成為活生生的見證。因此,我們必須將資源投入教會教育事工,特別是從主日學、青少契、學青、社青等等的年輕族群。無論辦理各種適合他們的活動,更要興起更多的同工來陪伴他們,讓他們遇見生命各種問題時,有人可以詢問或者是排解。因此,信仰傳承應該與時俱進,每個時代的年輕族群有其需要。過去物質生活較為缺乏時,教會只要願意提供場地,無論是打桌球或者從事其他活動,就能吸引年輕族群進入教會。現在這些物質生活已經不太能吸引他們,但網路世界往往讓人感到空虛,許多人更需要心靈上的陪伴。那麼就必須有了解他們這個世代的同工,加入陪伴他們的行列,好讓他們空虛的心靈可以被填滿。從社區或者大台北地區的住民來看,教會的宣教必須想辦法接觸更多的人。就如同東門學苑以及東門樂齡,透過辦理許多的課程讓人願意踏入教會。不只是讓他們參與課程,更能夠讓他們可以體會基督信仰的美好。

其實,讓教會走向盼望的歷史是不簡單的事。過去,我們可能有一些失敗的例子,往往會讓我們失去盼望。就如同創世記一~十一章,從創造一直到伊甸園,從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逐出伊甸園,從挪亞方舟到巴別塔,人類不斷在累積失敗的經驗。最終,我們可能停留在失敗的經驗,失去盼望,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堅持下去。不過,當我們轉向創世記十二~五十章,卻在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看見如何在這些令人失望的事中找尋到盼望。因此,走向盼望的歷史不是一條易路,只能憑信心踏上這個旅程。教會不應該停留在過去的失敗與傷痕,而是如亞伯拉罕一樣,即使沒有土地也沒有後裔,卻仍然選擇相信上帝,因為祂是盼望的源頭,用信心倚靠祂,必然讓教會走向盼望的歷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