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教會兒童主日學十年回顧與展望/林揚志

聖經馬太福音19章14節這樣記載:「可是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在教會裡,兒童主日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在不婚、不生、少子化的衝擊下,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人數越來越少,屈指一算,兒童主日學的學生人數與10年前相比,平均大約少了15人,不僅僅是台語堂家庭有此現象,原住民堂家庭也是類似景況。

曾經,兒童主日學一直堅持教唱台語聖詩,如今也不敵大環境的影響,順應時代變遷,目前教唱聖詩改以華語聖詩為主,偶爾穿插簡單的台語聖詩教學。母語在大都市已日漸邊緣化,被重視程度甚至低於英語,成為不得不接受的警鐘。

在這十年間,兒童主日學一直致力於教學師資年輕化,目前合班老師裡,年輕老師至少10位,占七成以上。雖然有家長反映,年輕老師講故事經驗不足,但事實上,年輕老師教學方式比較活潑,又具多樣性,較吸引小朋友注意。根據我本人觀察,兒童主日學有固定教材,授課老師並不需要具備很深的神學素養,有基本的備課,應可從容授課,其實教學經驗也是需要慢慢訓練培養,從年輕的時候就執教鞭,教學經驗也會漸漸豐富起來,最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人願意撥出時間,甘心樂意投入兒童主日學服事,就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哥林多前書9章16-17節,保羅說:「我沒有理由為著傳福音而誇口;我不過是奉命去傳的。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如果我傳福音是出於自願,我就可以獲得報酬;但是,上帝既然把這任務交給我,我就認為這是一種責任。」

過去10年間,兒童主日學變化最大的有3個面向:
第一,因應原住民堂在教育館四樓的空間不敷使用,兒童主日學幼稚班教室原本設在教育館四樓,經過多方協調商議之後,遷移到主堂四樓,有幸在范春煌弟兄精心設計與施工之下,幼稚班教室呈現不一樣的風貌,雖然有缺點──幼稚班教室距離教育館三樓兒童主日學合班教室過於遙遠,幼稚班小朋友容易錯失參與兒童主日學教唱活動的機會,不過,優點則是,幼稚班教室位於主堂四樓母子室後方,幼稚班家長可以安心的在母子室做成人禮拜,同時兼顧小朋友動靜。目前幼稚班小朋友維持在6人以內,空間使用不成問題。幼稚班老師也已經固定由林郁昕老師擔任,非常感謝她全心付出。

第二,兒童主日學中小級分班教室原本設在主堂六樓,因為距離遙遠,在合班結束之後,經常有小朋友失去蹤影,沒有參加分班上課,幾經考量,目前將中小級教室遷移到教育館三樓302教室外側走廊,雖然較為簡陋,但是就教學管理而言,比較容易掌握,看得見小朋友上課情形。

第三,自從推動華語頌讚禮拜開始,台語禮拜時間縮短,主日學小朋友上課時間也隨之縮短,從教唱、合班,到分班上課,主日學時間總共約莫只有70分鐘。很可惜的是,部分家長只參加10點40分開始的主題式查經班,沒有參加台語禮拜,連帶兒童主日學小朋友也是10點40分才到教室,遲到情況異常嚴重,小朋友常常只參加分班上課,而沒有參加前半段詩歌教唱與合班上課,非常可惜。孩子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在孩童的心靈尚未被社會環境完全塑造之前,是教育和引導的最佳時機。做為家長,應當把握這關鍵時期,通過正確的引導和管教,讓孩子在希望和愛中成長。不要等到問題出現時才採取行動,而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持續關注和抓住早期教育的時機,正如聖經箴言19章18節所提醒:「趁兒女年幼可教時,應即時管教,但不可過激,以致毀滅了他們。」

長老教會台語堂聚會人數日漸凋零,幾乎是全台灣普遍現象,我們如何在現實環境中,尋求改變,逐漸調整,穩定住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順利接續青少年團契,再到青年團契,輔導他們在進入社會之後,仍然能夠留在教會中做禮拜,這是目前兒童主日學當務之急,如果今日不重視兒童主日學的發展,10年之後,長老教會聚會人數會更令人不忍卒睹,希望對兒童主日學有負擔有抱負的會友,能夠踴躍投入兒童主日學的教育行列,共同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付出心力,正如根基穩固的樹木能夠抵禦風雨,受過正確教育的孩子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也能夠堅守正道,不論年歲多大,都能一生行走在神的道路上。「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箴言22︰6)引導孩子走正確的道路,關鍵在於,從小引導他們走在正道上。這不單是教會裡頭實施的宗教教育,更是在信仰上的引導。神的話是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的指南,只有用神的話語教導孩子,才能使孩子走上人生正道。做為家長,我們要根據神的話語教導孩子什麽是正確、什麽是錯誤,如何依靠神來面對生活挑戰。讓聖經福音從小扎根在小朋友心田裡,做為他們一輩子生命中最大的扶持。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