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哭了!?~《約翰福音》查經筆記

宜蘭礁溪著名景點「抹茶山」,在網路爆紅的原因是在於整個山所呈現的綠色是像「抹茶」一樣的綠色,若天氣好,拍攝出來的照片極為好看。不過,原本這座山的名稱是「聖母山莊」,是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巴瑞士修士(Br. Luigi Pavan)在「聖母山莊步道」的終點站所興建的一棟木造小屋,供爬山的人有個避難和休息的地方,路途中也豎立聖像和十字架。而在1980年,曾經有5名登山客從坪林翻過五峰旗山前往礁溪的途中迷路,在聖母山莊感受到聖母的保佑,因此,成了許多天主教徒的朝聖地。對基督教來說,並沒有特別強調聖母馬利亞,也沒有所謂聖母的崇拜。然而,就如同在義大利西西里的一個聖母像,經常被傳出流眼淚,無論認為那是自然現象,或者是聖母顯靈,不可否認地,強調聖母流眼淚意味著人需要一位了解人感受的上帝。

對於一個陷入悲傷的人來說,內心是多麼希望有人可以了解自己的痛苦,好讓自己感到不孤單。可惜的是,人的安慰總是不夠完全,也不夠完美,甚至有時候不但沒有被安慰,卻讓人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其實,這不能怪任何人,因為人的軟弱,即使有著相同的苦楚,每個人的感受仍有不同,一個人無法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內心的悲傷。最近,恰好我所認識的夫妻,太太懷孕,卻因為檢查出有重大基因缺陷,只能終止妊娠。這讓這對夫妻以及其家人陷入了極度的悲傷之中。尤其是懷孕的太太,即使孩子還沒出生,卻已經在她肚子有四個多月之久,終止妊娠之後,讓她感到相當大的悲傷與失落感。在這樣的悲傷之中,即使先生、親人的陪伴,仍很難走出悲傷。

在約翰福音11章所記載的「拉撒路」復活的故事中,拉撒路重病的時候,他的姊姊馬大、馬利亞派人通知耶穌,耶穌來不及到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伯大尼,拉撒路就死了。從故事的描述來看,當時候的風俗民情,認識死者或其家屬的人會到家裡面陪伴悲傷的人,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就如同台灣原住民部落或鄉下仍保有類似的傳統,當有人死了,每天有人去到家裡安慰失去親人的人。然而,對於馬大、馬利亞來說,即使故事沒有說她們不喜歡招待那些人,他們更期待耶穌的到來。因此,當耶穌來到伯大尼,馬大趕快去見祂,而馬利亞也隨後就到。

當耶穌回應馬大的對話,祂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約11︰25)祂所要表達的就是耶穌是掌管人生命的主。即使拉撒路死了,只要耶穌願意,仍可讓拉撒路復活,而故事的結局也是如此,耶穌讓拉撒路從墳墓裡走了出來,他重新活了起來。面對這樣的復活故事,總是必須面對一個永遠不變的事實,那就是將來拉撒路仍有生命終結的一天。那麼,耶穌讓拉撒路復活的故事是否有意義呢?當然,耶穌這樣的舉動,證明了自己是復活、生命的主,即使面對死亡,仍然不用害怕,因為在上帝的計畫之中,凡是信靠耶穌的人終究會得著永遠的生命。

對於面對死亡的基督徒來說,無論是自已的生命終結或者是親人、朋友的蒙主恩召,透過信心,相信耶穌所帶來的復活盼望,總是帶給人些許的安慰。其實,必須承認的是,當我們陷入悲傷的時候,很難透過復活的信息帶給我們安慰。不過,當我們回到拉撒路復活的故事中,當耶穌被帶到拉撒路的墳墓前,故事描述「耶穌哭了」(約11︰35)傳統上的解釋會認為上帝讓耶穌道成肉身,透過耶穌成為人,祂能充分體會人的情感,因為祂和人一樣,面對朋友的死去,祂哭了。必須注意到的是,約翰福音並不強調耶穌成為人的這樣的一個事實,反倒是強調「道就是上帝」,也就是耶穌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耶穌。因此,從耶穌的神性來說,祂哭了,所要表達的是上帝是造物主,祂了解祂所創造的人,因此祂並不需要成為人,就能理解人面對親人的死的悲傷。

在約翰福音,耶穌哭了,就是上帝哭了,這充分表達了即使高高在上的上帝,仍然可以理解人的悲傷。因此,當我們面對痛苦的時候,上帝與我們同在,他完全理解我們的悲傷。特別是當我們面對死亡時,除了透過相信耶穌是掌管生命的主,相信將來必然復活的盼望以外,也相信在我們極度悲傷之時,上帝能體會、理解我們的悲傷。因此,我們能夠正面看待我們的悲傷,不急於停止悲傷,卻也不讓悲傷使我們失去信心與盼望,好讓上帝親自安慰我們,並讓自己的生命繼續體會到上帝的引領。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