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中尋找到上帝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曾被問「我在哪裡可以找到上帝?」他的回答是「上帝不在教堂或會幕裡,不在聖書(聖經)中,不再最虔誠信徒的心中」,而是在「人際之間」。對於信仰者來說,無論是教堂或會幕都代表上帝與人同在的地方。而布伯卻強調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中,才能找到上帝。

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加深了布伯這樣的觀念,就馬太福音21章的記載,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的夾道歡迎,沿途以「和散那」的呼喊聲迎接祂。不過,當他進入聖殿之後,他看見了人們在那裡做起買賣的生意,其中包含了不公義的交易。他豪不猶豫地翻倒這些人的攤位,並宣告「我的聖殿要稱作禱告的殿,你們卻把它變成賊窩了!」(太21:13)

從某個角度,耶穌激烈的舉動似乎是在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至少破壞了他與攤販的關係。其實,問題不在於在聖殿裡買賣,而是在交易過程中的不公義。當不公義在人與人之間蔓延時,不但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布伯的觀點來看,那也阻礙了人與上帝的關係。因此,耶穌潔淨聖殿的舉動,不只不是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倒是透過實踐公義的行動,讓人們可以恢復關係,進而找到上帝。

耶穌的言行引起了當時猶太領袖的祭司長和長老的不滿,在耶穌再度回到聖殿時,祭司長和長老就質疑他說「你憑什麼權柄做這些事?是誰給你這權呢?」(太21:23)當然,耶穌可以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權柄是從上帝那來,但這可能會繼續被指控褻瀆上帝。因此,耶穌並未正面回答他們,反倒是問他們約翰洗禮的權柄是從哪裡來。這讓他們同樣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認為約翰的權柄是從上帝來,那麼約翰為耶穌受洗,那他的權柄就來自上帝;另一方面,若約翰的權柄是從人那裡來,那麼約翰就失去先知的角色,這會讓他們失去百姓的支持。

宗教領袖的兩難來自於他們的虛偽與自私,他們對於耶穌的質疑以及為難,不在於他們想要維護真理,而只是想要維護自己在宗教的地位與利益而已。相比之下,耶穌所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無論是與罪人、稅吏或娼妓的互動,甚至是反對耶穌的宗教領袖。耶穌期待在與他們的互動之中,帶領他們悔改,進而進入上帝國。

接著,耶穌講述了「兩個兒子的比喻」,啟示了人們對於信仰和行動的錯誤理解。在比喻中,一位父親邀請兩位兒子到葡萄園工作,兩個兒子的反應完全相反。一開始,大兒子拒絕,最後卻後悔而去工作;而小兒子一開始很爽快地答應,最後卻沒有去。在這個比喻中,到底誰才是真正聽從父親的話呢?祭司長和長老清楚地指出是「大兒子」。耶穌立刻回應「我鄭重地告訴你們,稅棍和娼妓要比你們先成為上帝國的子民。」(太21:31)這給予宗教領袖致命的一擊,表面上沒有拒絕上帝的他們,最終因為他們的行為而無法進入上帝國。

在比喻中,給予我們很重要的信息,真正的信仰不再倚靠宗教儀式或在其中得著的身分來證明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來到教會敬拜上帝,或者在教會中得著任何的職分,這一切都不是證明一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反倒是藉由敬拜上帝或者職分,要提醒我們必須在生活中或在職分中實踐信仰的教導。特別是,當我們願意實踐信仰教導,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建立彼此真實的關係,就如馬丁布伯的觀點一樣,會在真實的關係中尋找到上帝。

因此,信仰不應該成為我們維護權力或利益的工具,而是應該成為我們與他人建立真實、愛與公義的關係之基礎。「在行動中尋找到上帝」,意味著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在教會中,透過我們的行動彰顯上帝的愛與公義,也就是只有當我們放下自私和追求利益的心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關係,我們才能尋找到上帝,真正體驗到上帝的同在。

信仰並不是僅僅停留在言語和表面的虔誠,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活出上帝的愛與公義。「在行動中尋找到上帝」,讓我們從與他人相遇的過程中,用愛與公義的行動建立真實的關係,在其中尋找到上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