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疑難問題(06)-〈箴言〉29:10

翻譯是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行為,也是十分艱鉅又困難的工作。過程中,翻譯者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原著所要表達的意思正確地、或合適地譯成另一種在某族群間流通使用的語言。過去,學者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實際上很難全部都達到,若能滿足兩個原則就很不錯了。不過,翻譯實務上的基本期待是滿足「信」與「達」的原則,也就是對原文「信實」且「達意」,不誤解、不扭曲。

聖經是上帝的話,卻是藉著人手寫成的,人使用的語言自然有本身和文化、社會上的限制。基本上,舊約使用古典希伯來文和一部分的亞蘭文寫作,新約則用希臘文寫成。這些已經不再通用的古典語言和現代人之間產生隔閡,想要「正確地」理解可能是一大挑戰。這情形就像現代人要理解古代漢文文言文一樣,常常引起爭論。

兩種語言因文化和社會生活差距而找不到對應的字詞或觀念並非不尋常,勉強使用類似或接近的字詞可能就會掉漏一些要緊的意義。此外,原文聖經必須經過翻譯才能使現代信徒讀懂,翻譯的所有困難問題全都隱藏在譯文裡面。無奈的是:現代人基本上是在這個譯本的基礎上建立起信仰來的。

雖然已經成書的原文聖經語言是不變的,但譯成現代人使用的語言則是變動的,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必須重譯一次,使當代人可以讀懂、讀對。在這個過程中,當代譯者對當代語言的認識和了解是重要的關鍵;如果譯者對當代語言了解不精確,譯出來的成品就不精確,如果對原文的了解不精確或甚至錯誤,那譯出來的作品就可能脫離了「信」的翻譯原則而值得批評和檢討了。〈箴言〉29:10的經文是一個很能反映出翻譯難題的實例。

根據中文聖經《和合本》,〈箴言〉29:10的經文這樣說:「好流人血的,恨惡完全人,索取正直人的性命。」《和合本修訂版》則譯為:「好流人血的,恨惡完全人,正直人卻顧惜 (原文是「尋索」) 他的性命。」而《現代中文譯本》則譯為:「嗜殺的人憎恨正直人;義人卻保護 (希伯來文是「討」或「索取」) 他的生命。」基本上,三種不同翻譯的前半段沒有甚麼差異問題,後半段則明顯出現某種差距,甚至對立。

根據《和合本》的翻譯,好流人血的 (或嗜殺的人) 除了恨惡完全人 (或正直人) 之外,還想索取正直人 (或義人) 的性命 (或生命),可見好流人血者的凶殘。然而,《和合本修訂版》以及《現代中文譯本》則將這一句話分成對立的兩段,指出「嗜殺的人」和「正直人 (或義人)」不同:嗜殺者憎恨正直的人,而義人則顧惜、保護他的生命。遺憾的是,這句翻譯使人搞不清楚正直人或義人所要保護的「他」究竟是誰;義人自己?嗜殺的人?或被憎恨的正直人?若義人顧惜、保護的對象是嗜殺者,則這裡的義人明顯相當具有人道精神。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好好研究。

此外,譯成「顧惜」、「保護」的這個字,其希伯來文原意是「追討」或「索取」。若採此義,則經文的意思是說義人或正直人要出來追討、索取嗜殺者的命。這究竟是「報復之舉」或「正義的行動」實在很難判斷。《和合本修訂版》以及《現代中文譯本》和原文本意相反,將追索譯為「顧惜」或「保護」,難免讓人感到奇怪。此版本的譯者可能察覺義人或正直人不會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所以才將原文的意思改為「顧惜」、「保護」。不過這樣做,除了有違「信」的翻譯原則之外,更引起了究竟要保護誰的困難問題,使經文的意義模糊,並不足取。

此外,《羅馬拼音白話字版》將這一句經文譯為:「愛刣人的怨恨完全的人,獨獨正直的人欲揲 (tih) 伊的生命。」這個版本的翻譯似乎意謂「唯獨正直人想要取嗜殺者的命」,暗指唯有正直人願意出來主持正義,奪取凶惡嗜殺者的命;而《現代台語譯本漢羅版》則在後半句做了不同的修改:「愛刣人的怨恨純全的人,呣拘正直的人保護家己的性命。」這個漢羅版的譯文清楚指出「正直人或義人保護的是自己的生命」,頗具尊重生命的意含,卻又讓人感到和前半句無對仗關係而呈現出不相干的特殊性來。

至於英文譯本方面也有類似的問題。《英王詹姆士欽定版》(King James Version)譯為「The bloodthirsty hate the upright: but the just seek his soul.」(嗜血者怨恨正直人,但義人尋索他的靈魂。) 譯文的but (但是) 清楚反映出嗜血者和義人的不同態度,卻留下了無法確定his (他的) 到底是指嗜血者、正直人、或義人自己的靈魂的問題。

和《欽定版》比較接近的是學者R. B. Y. Scott於1965年出版的《箴言‧傳道書註解》(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一書裡所譯的:「The bloodthirsty detest a blameless man but the upright are concerned for his welfare.」(嗜血者厭惡無可指摘的人,但正直人關心他的福祉。) 同樣地,譯文中提及的「his」究竟是指正直人自己、或無可指摘的人、或嗜血者,實在難以確定。經文中的「福祉」當是指生命、靈魂的事,而非一般人所說的「福利」。

《新國際譯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則譯為「Bloodthirsty men hate a man of integrity and seek to kill the upright.」(嗜血者怨恨完全人,並且尋索殺害正直人。) 換言之,嗜血者凶殘至極,既怨恨完全者,也要殺害正直人。《英文標準版》(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的譯文則和此版本類似,其譯文是:「Bloodthirsty men hate one who is blameless and seek the life of the upright.」(嗜血者怨恨無可指摘的人,並且尋索正直人的命。)

美國基督教會協會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hurches of Christ, USA) 於1989年出版的《修訂新版聖經》(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的譯文則是:「The bloodthirsty hate the blameless, and they seek the life of the upright.」(嗜血者怨恨無可指摘的人,他們還尋索正直人的命。) 這個譯本在句子中加了「他們」(they) 一詞而確定地指出了嗜血者的雙重凶殘。

另外,《現代英文譯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 = Good News Bible,這也是《現代中文譯本》的基本參考底本) 的譯文如下:「Bloodthirsty people hate anyone who's honest, but righteous people will protect the life of such a person.」(嗜血者怨恨任何誠實的人,而義人將保護這樣的人。) 這一節譯文指出義人、正直人要保護的對象是「任誠實的何人」,然則,這可能和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同。

比較兩種不同的英文翻譯,可以知道關鍵在於句子中不同的兩個連接詞:but (但) 和and (並且)。「but」兩端連結的是不同的人或態度,而「and」兩端所連結的則是相同的人或態度。就對嗜血者或好殺人者的理解而言,所有的翻譯均大同小異,但對正直人或義人的態度則有不同之理解,對後世的詮釋也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和結果。

除非理解整個句子都在講嗜殺者或嗜血者的兇殘,他們要不是怨恨就是意圖追索義人或正直人的生命;否則,如果這個句子指說的是兩種相異的人和他們不一樣的態度,則比較合宜的翻譯可能必須考慮前、後半句的對仗關係,如「嗜血者、愛殺人者vs.義人、正直人」的模型 / 標準,也就是兩種人的不同本質和他們的不同態度。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判斷,則「嗜血者好殺,義人或正直人重視、尋索生命和靈魂」當是比較合理的理解;換言之,嗜血者喜愛暴力和殺人,義人卻尊重生命。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