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5)─尋寶

聖經:馬太福音13:44~46
啟應:第 63 篇
聖詩:228、538、386

〈馬太福音〉13:44~46包含耶穌所說的兩個比喻,即「寶藏」和「珍珠」。這兩個比喻性質上大致相同,且又連著一起說,所以又可以視為互相關連的一則比喻,在後的「珍珠」是在前的「寶藏」這個比喻的補充,或可說是加重強調的比喻。這兩個比喻都指出天國或上帝國的珍貴及其無上之價值。

根據「撒種」這一則比喻所闡明,天國或上帝國雖是人熱切期待與盼望的,是人願意認真追尋之寶物,但其實質意義卻非輕易得以明白。(參考太13:10~16) 有人可能以為這是上帝主動從天上賜下給人的神奇國度,有人或許以為時間一到這個國度就能水到渠成,自然顯現,不知道這個國度在地上的實現需要人的參與和努力才能達成。耶穌說:「...天國是要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尋寶」的比喻似乎也指出了在追尋天國或上帝國這個寶貝的過程中,人的努力與奮鬥是要件之一。這一則比喻所傳達之信息的重心,說明了天國或上帝國的價值值得人變賣一切去換取它的祝福。

一、 天國若寶藏、珍珠

以色列人的信仰和耶穌所傳的「天國」或「上帝國」,或俗世哲學所說的理想國」、「烏托邦」,或文學家如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是世間所無,卻是人所期待、夢想、或希望能進入的國度。對生活在充滿種種問題和處在生存困境中的人來說,這個國度是一種非現實的理想或夢想;但對耶穌來說,天國或上帝國不是不能實現的夢幻國度,也不僅僅只是存在於遙遠天際、待人死後靈魂才得以進入的國度。天國或上帝國是建立在上帝對人應許的祝福國度,是可以在地上實現的國度,只要人願意在地上尊主為大,並遵行、實踐祂的旨意。

耶穌的這一則比喻指出天國或上帝國有如寶藏、珍珠,對世界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無法輕易取得,人發現了,就趕快將它藏起來,怕別人捷足先登,自己反而得不到,因此迅速採取行動變賣財產,來買這隱藏的寶藏或珍珠。

天國或上帝國是寶藏或珍珠嗎?對絕大多數的信徒來說應該是,因為相信它是上帝所賜的,當然是值得追求、重視與珍惜的寶貝。然而這個國度究竟好在哪裡,可能很多人就不明所以,說起來就語焉不詳了。耶穌或許也察覺到許多追求上帝在世間掌權與主持公義的人,並不全然清楚上帝的公義是甚麼。這些人所想的大概只是上帝使自己遭遇的冤屈獲得平反,所受不公義之對待和心靈的怨嘆得到伸張;他們忘記上帝的公義不偏袒任何一方。

二、 變賣一切所有而換取天國

為了得到天國或上帝國,人就變賣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去買那一塊藏有寶貝的地,或變賣已經擁有的珍珠,去買這一顆上寶貴的珠寶。然而,天國或上帝國的「寶貴」或「好」似乎不是人人都知道或明白的,惟有有眼光的識貨者才會看它作寶貝。天國或上帝國有甚麼好?為何它是隱藏起來極珍貴的珠寶?這個問題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發問:信耶穌有甚麼好?不信會有甚麼損失?

記得從前教會和基督徒普遍被台灣社會排斥的時代,人們認為去教會的人多半是為了領取外國送來的奶粉、麵粉、和救濟品,所以基督教曾被謔稱為「麵粉教」。有人因此作打油詩譏諷基督徒說:「信耶穌,呼你吃、呼你穿、呼你借錢呣免還。」(台語) 也有人因不明白基督徒舉行喪禮時不拿香跪拜過世長者的理由而斷定他們不孝,因此譴責辱罵說:「喫教,死無人哭 (唸:台語)。」但,這一切皆是惡意的貶抑之詞,並非事實。

實際上,相信耶穌、信靠上帝的信徒必須聽 (順從) 道理、行 (實踐) 道理,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自私地只為自己打算,反倒要多多關懷別人,幫助需要的人。除此之外,基督徒也被要求必須實踐「奉獻」的道理,且不僅只是獻金錢幫助推動教會事工、賑災救濟而已,有時甚至被期待獻上自己的事業、生命、和人生。對某些人來說,這是重擔,這樣的重擔使他們無法體會與明白信耶穌的好處在哪裡,而天國或上帝國則又不像是他們所需要的寶藏或珍珠。

不僅非信徒不明白信耶穌的好以及天國或上帝國的寶貴價值,有些基督徒也不必然都能體會與了解,所以要他們去宣揚、作見證幾乎是不可能的,勉強作也不會產生好的功效。這是今日教會與信徒必須好好反省與思考的地方。

天國或上帝國的實質意義是「上帝主權的實現」;簡單說,就是人人捨棄自己的生命主張,都能以上帝為「主」,順服在祂的旨意下。由於祂不僅是個人的主,也是宇宙的主宰,一切的道、真理、法則、規範都在祂裡面,也都以祂為標準,所以當人降服在祂底下,讓祂帶領、引導,遵行祂的道,信祂啟示的真理,必能體會祂的保守、照顧,和平安;在祂的帶領下,人走上正確的道路,將自己交託給祂,必然不用再替自己煩惱,生命因此變得輕鬆,平安隨之而來,而平安正是人最需要的。這樣的天國,當然值得認真追求並付出重大代價去換取。

三、 取與捨之間

在耶穌的心目中,天國或上帝國有若上好的寶藏或最珍貴的珍珠,值得人用世間的一切去換取。他在這一則比喻裡指出:當人發現天國或上帝國這顆隱藏的珍寶時,他願意變賣自己在世上擁有的產業去買下這些寶藏或珍珠。性質上,這似乎是一樁不對等的交易,因為買方放下了世上看得見、摸得著、可計量又實際的「物」,買到的卻是看不見、無法摸到、無法計量且似乎不可捉摸的抽象觀念。這樣的交易能做嗎?可以完成嗎?

進行商業交易時,人通常會謹慎評估與計算所帶來的損益,並且重視獲得的利益有多少。評估時,有人只用數字和金錢計算,且將重點放在可看見的實質物品之部分;卻也有人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且將重點放在看起來抽象的「價值」之處,在取與捨的選擇行為之間常常透露出一個人的信仰智慧。交易時,有人重視數字價格,有人則重視抽象價值;有人看近利,有人則看遠景或意義。不同的眼光和重點必定產生相異的結果。但一般來說,在交易行為中,「取」比較容易,「捨」則困難,甚麼該追,甚麼該放,甚麼該丟,甚麼該留都需智慧和決心。資本主義當道的現代商業社會重視財富的累積,因此財團遍布,股票市場上亦有所謂的「禿鷹」現象,貪婪吞噬可以到手的金錢利益,也因此造成財富分配不均而製造出社會階級對立的嚴重結果。這一切都是值得教會和信徒嚴肅面對並深思反省的問題。

耶穌呼召門徒成立宣揚天國或上帝國福音的團隊時,常常要求他們捨棄一切去跟隨他。他直截地指出不捨錢財常常成為進入天國或上帝國的障礙:「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路18:24~25) 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是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兄弟、父母、兒女的,沒有不在今世得更多倍,而在來世得永生的。」(路18:29~30) 對那些想得到天國卻又眷戀過去之榮華富貴者,他評論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上帝的國。」(路9:62)

天國或上帝國是選擇而換取的。這雖是對擁有巨大財富者的一大挑戰,但教會歷史上也有成功的範例如聖法蘭西斯 (St. 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10,或譯聖芳濟各)。他變賣所擁有的一切財產賑濟窮人,且身體力行,終生遵行守貧的修道生活。法蘭西斯的生命在追求天國或上帝國之祝福的目標上,彰顯了出於信仰的抉擇智慧,可以提供現代信徒參考。


結語:

天國或上帝國是具有上好價值的寶藏或珍珠,值得人追求及擁有;但在追求過程中,人常常因為不知取捨而失敗。「尋寶」的比喻告訴我們:要得到天國或上帝國的上好祝福,人必須捨棄世間所擁有的財富、地位、名聲...等。

耶穌深知人性軟弱,無法克服金錢、財利的誘惑,所以勸勉跟隨者要在天國或上帝國、以及世間榮華富貴之間做智慧的抉擇。他將這個「取」與「捨」的道理說得很清楚:「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他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服侍上帝,又服侍瑪門 (瑪門:財利的意思)。」(馬太6:24) 耶穌的教導在今天這個高度重視經濟發展、許多人沉迷於金錢追逐遊戲的時代裡更顯其珍貴。

【問題思考】
1. 為什麼天國或上帝國不能是從天而降由上帝主動賜給世人的恩典?
2. 你覺得基督的信仰真的像「寶藏」或「珍珠」那麼寶貴嗎?或只是人生諸目標的選項之一而已?為什麼?
3. 在天國或上帝國的實現過程中,人應該扮演甚麼角色?為什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