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與和平

聖經:利未記19:15; 羅馬書14:17~19
啟應:第 45 篇
聖詩:411、635、390

今天是228公義和平紀念日,一個值得嚴肅面對與紀念的日子。1947年2月28日發生在台灣的228事件確實是一件不幸的政治殺戮事件,當時台灣社會許多菁英被剛撤退來台灣的國民黨軍隊盲目殺害,造成許多家庭的不幸悲劇以及族群的對立,和隱藏在台灣社會裡的不安、仇恨情緒,多年無法消除,一直延續迄今。長期執政並逐漸腐化、敗壞、無能的國民黨政府和絕大多數台灣人民之間互不信任的心結仍在。

為什麼要紀念這樣一個不幸的悲慘日子?許多人不解這個日子的紀念活動有甚麼意義,是否要喚起新仇舊恨,再製造衝突與對立?也有人質疑:這是否是一個清算鬥爭的舉動?有些人則認為這一個日子太過悲情而不願參加任何紀念活動,他們問:為何不能忘記背後,努力前面的?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勇敢面對與檢討,並嚴肅反省,避免悲劇歷史的重演。

的確,悲劇歷史之重演多半出於人逃避的態度,未能勇敢、真誠面對,並從中檢討、學習。這些事若不做或沒有做足,便無法知道問題是甚麼、問題在哪裡。逃避檢討和反省不代表沒有問題或問題已經消失,或時間會解決一切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只會沉澱、慢慢發酵,有朝一日若受刺激,舊事終將爆發。逃避檢討和反省只表示人性的懦弱和虛偽,最後將使良善的人性墮落在無法重新站起的暗黑深淵裡。

實際上,1947年發生的228事件最值得檢討的是「公義」以及如何獲得「和解」的問題。時間過了將近70年,台灣人民心中的痛與對長期執政者的怨懟尚未徹底解決,這絕對是值得重視的一件事。

一、 公義之意義

舊約先知書的核心信息是「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這個信息和以色列人的歷史經驗以及「雅威之拯救」(「雅威」,舊譯為「耶和華」) 的信仰有密切之關係。以色列人的祖先曾經淪為埃及的奴隸,出埃及後在迦南地建立的又是一個強權環伺的小國,國土經常遭到入侵甚至因此亡國,人民被擄至他鄉再度淪為奴隸。在這樣的環境中,以色列人切望上帝替他們伸冤,主持公道,他們相信惟有上帝是公義的。不僅在國際局勢上如此,以色列歷代先知鑒於國內社會常有不公義之事發生,有權勢的統治階層和社會底層間存在著難以克服的鴻溝、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以及對孤兒、寡婦和外國難民或經濟奴隸的歧視,這不是雅威上帝所樂見的,祂常常提醒他們要回想祖先曾經在埃及地「寄居」受到不公義對待的日子 (出22:21),並且將心比心,不要歧視弱者。

雖然「社會公義」這個信念源自聖經的教導,但讓人感到詫異的是:現代許多基督徒卻對這個信念敬而遠之。他們害怕被人貼標籤指責為自由派、激進派、或世俗化,好像提倡社會公義,主持公道是不符聖經和信仰的行為。這些基督徒忘了上帝是公義的,忽略了在祂裡面公義和愛是不衝突的;他們也不知道上帝常常「選擇」站在貧窮者那一邊 (to be opted for the poor),正如解放神學家所主張的。他們因此一時糊塗,忘了「公義」是是非、對錯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立場或派別的問題。

公義、公平的基本精神是「平衡」,意即「不偏不倚」;就像分別放在天平兩端的法碼以及所秤的物品,必須等重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一般。買賣貴重物品時,若天平保持平衡便是公平的交易,否則就是不公平。在社會生活中,即使無法達到完全平衡的理想,也不能過分不平衡。以社會生活的特性來說明,用同等的思慮、眼光考量兩端,不偏倚任何一端就是平衡,就是公義;這其實也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利未記〉作者說:「你們審判的時候,不可不公正;不可偏護貧窮人,也不可看重有權勢人的臉,總要公平審判你的鄰舍。」(19:15) 用更簡單的話說,要就事論事,不看人面。

二、 上帝國在乎的

社會的不公平表現在許多層面,例如:政治、法律、經濟或財富、權利及義務...等。因著人性的軟弱,這世界很難在上述各個領域都取得平衡。政治上的統治與被統治階層之間幾乎永遠存在著不公平的難題;法律的領域也有所謂「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現象;經濟生活上更為人所知並很容易感受到的是嚴重貧富差距的問題。這些社經方面的不公平現象,幾乎都是人自己所造成的;對天國或上帝國的期盼與烏托邦的理想,乃基於人對世界或社會不公平的失望和無法改善的無奈,例如貧者與富人、普羅大眾與統治菁英、被殖民者和殖民帝國的對立;在社經、政治生活上,擁有權勢的階層和無力的弱勢者、欺壓人的族群和被欺壓的社會底層之對立的產生,都是因為權力或權利與義務的失衡而生對抗。當無力的弱者無法改變這種困境時,自然激發革命的情緒和意志,或期待上帝權能的介入。所以,天國或上帝國的盼望實際上也是對世間權勢的控訴。

一般人為了生存而追逐豐衣足食、生活無憂慮,只要不過份貪求,實在無可厚非。然而,人的生命除了飲食娛樂之外,還可以有更具意義及重要性的追求,藉此提升人性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例如「上帝國」的追求。除了因無力感而期待上帝之權能介入在人的世界之外,上帝國的另一層意義是人追尋上帝的真理和遵行上帝的旨意,並因此提升生命的尊嚴與價值。保羅提醒羅馬教會的信徒說:「上帝的國不在乎飲食,而在乎公義、和平及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 保羅所寫的這一段經文旨在處理教會中所發生關於飲食律法的爭執,有人認為必須嚴守猶太傳統的「飲食法」,這樣才符合上帝所期待於人的標準,也才符合進入上帝國的條件,但保羅認為上帝國在乎的不是飲食的問題;換句話說,甚麼是潔淨或不潔淨的飲食不是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怎樣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實踐及彰顯「公義與和平」的原則。

應用在社會議題上,〈羅馬書〉的教導提醒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到底是經濟發展重要?還是社會公義重要?我們的國家與社會曾經長期迷失在經濟發展的魔障裡,不論是政府或人民一直認為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尊嚴和地位。但實際上我們的經濟發展卻扭曲了人性與價值觀,衍生「金錢至上」的的信念,誤以為金錢多就一定保證幸福和人的尊嚴與價值的提升。我們可以輕易地從社會的現實面觀察到,因為只重視追求經濟發展而使人民陷入汲汲營營、日夜忙碌投入大半時間與生命在金錢的追逐上,沒有時間真正生活,以致工作變成重擔,生活變得很不快樂;而我們只以數字和擁有物質多寡為判定標準的單薄幸福觀,嚴重忽略了精神、心靈方面的平衡與充實,所以也不能產生真正的幸福。

三、 公義、和平、與喜樂

二十世紀60年代南美洲的解放神學家說過一句名言:「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No justice, no peace.),這是值得深思的「真理」。的確,不公義就意味著社會階層的「失衡」,失衡的結果將導致毀壞與傾倒;沒有公義,社會將永遠處在對立、隔閡、衝突、和動盪不安中。

舊約先知常常提醒以色列國執政掌權的權貴或富豪們,不要忘記是因為雅威 (耶和華) 上帝出手伸冤,才使得他們在埃及當奴隸的祖先得以從受壓迫做奴隸的困境中得到拯救。這是上帝的公義作為,公義是祂的本質,在祂裡面沒有不公義的事。祂更期待人以「公義」之精神和原則營造一個公義社會的生活。

主前第八世紀的彌迦先知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 這一段話強調公義和慈悲、憐憫或仁愛的心,以及謙卑的人生態度是上帝期待於人的社會倫理生活準則,也說明了公義與慈悲、憐憫心並行不悖,彼此不相衝突,更可以看出公義促進、甚至保障和平與平安。一個社會若無人遭到不公平之對待、沒有人需要或期待別人替他伸冤或幫他爭取公道,這個社會自然是和平的。有了和平,夢想中的喜樂當然容易變成事實。

上帝國是上帝祝福的國度,藉著公義的實踐,和平與平安才能落實,而代表幸福的喜樂才能實現。這樣的喜樂不是外表的、短暫的,而是內心的、精神的、持久的。阿摩司先知勸勉以色列人不要只在宗教的獻祭禮儀上費心,冀求透過單單獻祭得到上帝的庇護和祝福,應該努力建立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他代替上帝發聲說:「你們雖然向我 (耶和華) 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看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2、24)


結語:

人的社會存在著種種不完美與缺陷,在接受這個事實之外,我們更需要決心朝向追求完美的目標努力前進,這本就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功能和價值。宗教信仰不以勸人接受現況為滿足,應該以鼓勵和勸勉人及社會向著更高尚的目標提升為職志。面對著不完美、充滿缺陷、不公義的人性及社會,基督信仰鼓勵信徒追求實踐公義與和平的教導,使上帝的旨意得以在世上完成。這是今日教會在地上無可推諉的重要責任之一。


【問題思考】
1. 什麼理由促使舊約先知強力地宣揚「社會公義」的信息?
2. 上帝國的重要意義是甚麼?
3. 為什麼「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平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