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3)─稗子

聖經:馬太福音13:24~30, 36~43
啟應:第 11 篇
聖詩:298、551、390

「稗子」是耶穌所講第二個附加了解釋的比喻。附加解釋意味著:○1可能有人不懂或誤解其內容的意義;經文顯示耶穌的門徒在群眾離去之後,他們進入屋子要求他就這個比喻做個解釋;○2此比喻的內容有其重要性,不容許誤解或做其他的解釋,因此必須給予標準答案;○3解釋可能不是耶穌做的,而是後來的教會添加的。然則,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比喻之內容指涉的是天國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和解決之道。

比喻的主角「稗子」是長相類似麥子的雜草,它在麥田中和麥子一起生長,搶走了土地中的一部分養分,影響了麥子從田地裡吸取營養,因此使麥子的生長不順利,最後導致農人收成不佳而損失。稗子是麥田裡的一種破壞因素,且是被人故意播撒的。農人若發現,理所當然希望盡早將之除去。農人有這樣的想法,應該算是正常。但耶穌卻認為不必著急,應該讓稗子和麥子一起成長,等到最後收成時再分別處理。耶穌解決問題的方案顯然和農夫處理的習慣不同,不過耶穌藉著這個比喻所教導的「道理」並不涉及農業技術或原則的問題,而是天國或上帝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麻煩」,因此亦無不合理之處。

「天國」或「上帝國」發展過程並非全程順遂,有盼望也有危機,有順利也有阻撓、困難,有好也有壞。由於天國的盼望乃基於人世的不完美、不完全而生,在改變世間的「惡」朝向「善」的過程中碰到阻力或無法順遂也是必然。而心急者想辦法要藉著除惡而使上帝國在世上順利實現也很自然,但心急者的作為顯然有越俎代庖之嫌疑和矛盾,因為「天國」或「上帝國」指的正是「上帝的主權」,既然是上帝的主權就應該讓上帝做主吧!或許這也是耶穌所要表達的意思之一。

一、 天國發展始於有人撒種

由於人的自我中心和罪性,人世充滿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追求上帝的掌權或期待所有的人順服在上帝旨意下是極自然的事。天國或上帝國是人期待與追求上帝做「主」的理想國度,並非上帝強迫人接受的霸權國度。相信上帝的人期待並追求上帝國降臨在世上,不信上帝、或不以上帝為中心的人也有「天國」的理想,即哲學家所說的「烏托邦」或「理想國」。但無論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天國」或以人為中心的「烏托邦」、「理想國」,都必須努力追求才能實現,這個國度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或從無中生有。換言之,天國或上帝國是努力追求得來的,耶穌說:「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

舊約時代,以色列人追求上帝主權的降臨,這個主權的重點在於「審判」。他們期待有一日 (終極審判日) 耶和華替他們伸張正義、打擊社會的不公義和國際的強權,拯救他們脫離苦難,享受和平與平安。所以他們熱切期盼「彌賽亞王國」的實現,以賽亞先知宣告了這個國度的可能性及其實現 (參賽11:1~9)。實際上,天國或上帝國的降臨不僅是以色列人的盼望,也是世人冀望與期待的,因為多數的人相信在這個國度裡才有真正的公義、和平、與平安。

然而,追求天國理想的實現必須先有人播撒天國福音的種子。保羅說:「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14~15) 傳道者就是撒種者,耶穌是一位勤於播撒天國福音種子的人。像這樣,天國或上帝主權實現在地上乃始於有人撒種。天國降臨的實現非坐而言即可完成,必須有人在宣揚上起而行。

二、 惡者的阻撓

「惡」或「惡者」存在的歷史久遠,始於亞當、夏娃的不順服上帝。「不順服」即是不忠信、違抗上帝旨意,不願走上帝道路的行為。按古代教會的教導,這是七大罪 (the seven cardinal sins) 之一,而且還被視為最大的罪。人違抗上帝旨意的罪行產生惡的結果,惡的代表是「惡者」,即俗稱的「撒但」,其意義就是「抵擋者」。惡者是造成此世不完美、不理想的決定性因素。用現代語言表達,所謂「惡者」就是不依「天理」,僅憑己意好惡行事的人。

前已述及,在世界朝向善的目標前進之時,惡者不會沉默,它會使盡力量阻擾,甚至破壞。人類歷史的發展一直都是處在善、惡對抗與互相掙扎,步履蹣跚、顛躓不穩的過程中向前緩慢推進,卻是時進時退,充滿「變數」。用神學家的語言說,歷史的發展是模糊的 (ambiguous),意思是沒有一定的把握或律則,結果是好或壞無法預測,端看各時代人的表現與決心。

天國或上帝國的發展會受到惡的干擾與破壞,因此在教會這樣的神聖團體裡也存在著善、惡的爭鬥。本質上教會是神聖、聖潔的團體,卻是由「罪人」組成的,因此教會可以說是「神聖的罪人團體」或「罪人的神聖團體」。教會的神聖性屬於上帝和基督,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子,保羅說:「你們 (信徒) 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林前12:27) 信徒則是追求神聖的罪人,教會雖是罪人的集合,卻是以追求善與成為聖潔為目標的團體。

三、 終末審判

門徒中有人認為稗子這類莠草應該儘早拔除,才能有利於麥子的生長,這是合理的主張。根據農作實務,絕大多數農人不會容讓莠草在田裡和正常生長的穀類一起生長,搶奪其養分,這是可理解的。但主耶穌卻說在天國的發展過程中要讓稗子和麥子一起成長,因為半途拔出稗子也可能傷及麥子,反而得不償失。耶穌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做比喻,用以解明天國的道理,卻不完全理會日常實務的道理。「撒種」的比喻提及農人在一塊土質並不好的田裡撒種,實務上大概很不可能發生,人們多半預期農人必先整地再撒種。但這一則比喻指涉的是天國或上帝國的發展,不是農作的實務理論。農務期待的是穀物的收成,但天國或上帝國的收成是人,後者顯然必須面對更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

耶穌主張在天國發展的過程中讓稗子和麥子一起生長,這樣的主張不很適用於農務之經驗,但在信仰上至少具有兩層重要意義:○1為這些看似存心不良的抵擋者保留一些機會,不要過早除掉他們,因為慈悲的天父不希望有人沉淪。〈彼得後書〉作者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3:9)「寬容」便是審判延遲的主要理由。耶穌在「不結實的無花果樹」這個比喻中也明白表示再給一株看似白佔土地的無花果樹一個機會 (路13:6~9);○2終末審判權屬乎上帝。一位務實的農人在麥田中看見稗子夾雜其中自然會伸手除去,這個動作隱含判斷、終極審判的意涵。然而農人處理的對象是作物,天國或上帝國審判涉及的對象則是「人」;對人的審判權力應該屬於上帝,不屬於任何其他人。因此,寬容類似稗子的惡人到終末時刻再作審判與分類應該是天國或上帝國發展的合理原則。

結語:

耶穌的比喻指涉的和「天國」或「上帝國」的發展之道理有著密切的關係。使徒、門徒、信徒受召去宣揚、播撒天國福音的種子,其結果卻似乎讓人感到挫折、失望,因為這世界邪惡的反對力量甚大。有人也許「發現」了解決之道是盡早除去那些不好的稗子,讓信徒團體更為「純淨」,這樣才能成功地讓天國或上帝國的發展順利。但耶穌和上帝所看的則是每一個靈魂的終極得救,因此寬容雜草一併生長的態度便成為發展過程中必然的選擇,因為這些有如雜草的罪人也有改變成聖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看,「稗子」比喻中的「救贖」之意義應該是清楚的。

【問題思考】
1. 您如何理解「教會是神聖的罪人團體」這句話的意義?
2. 教會雖被稱為屬靈的團體,卻也充滿種種屬世的紛爭、不完全,要如何「成聖」?
3. 您認為「稗子」這一則比喻的重點是甚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363